蒋 蔚
(慈溪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 慈溪 315315)
脑梗死又名缺血脑卒中,往往由脑部的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而引起。依据病理改变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梗死。严重可致死且死亡率占全部脑卒中的10%以上,致残率也较高,约为40%[1]。根据病理分期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为发病6h内患者,病变脑组织变化并不明显,尚可见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等,此时患者的溶栓效果较好[2]。因此脑梗死在前期的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将2009年1月-2013年1月共45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CT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进行探讨,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放射科进行脑梗死检查和治疗的45例患者,对其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5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6.43±6.6)岁,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或长期随访证实为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中合并高血压患者15例,冠心病患者12例,高血脂患者9例,糖尿病患者9例。临床主要症状包括头昏、肢体麻木且无力等表现。所有患者从发病至入院时间均在6h之内,平均(4.4±1.3)h。
2.检查方法。采用Siemenz Sensation 16螺旋CT诊断仪对患者进行扫描诊断,先行常规横断面扫描,排除脑出血患者,以OML为基线,层厚和层距均为5mm,进行全脑扫描。并对异常区域进行增强薄层扫描。
1.病变分布。45例患者在入院当天扫描过程中有异常表现患者41例,异常率91.1%,4例为阴性。41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现病灶53个,所有患者经随访在病灶部位均发生明确脑梗死。其中发生在左侧大脑半球病灶16例,其次为右侧发生12例,构成比分别为35.6%和26.7%(见附表)。
附表 脑梗死病变分布情况
2.CT表现。脑梗死发生在额颞顶叶部位的患者,CT表现为大片状或小片状低密度影且边界模糊不清,外形类似楔形且脑灰白质模糊,外侧裂和脑沟变窄、变浅甚至消失,脑回肿胀,脑池与同侧侧脑室受压发生变形。部分病例中线发生轻度移位。脑梗死发生在基底节区的患者,CT表现为基底核结构不清和低密度影以及基底动脉密度增高。半卵圆中心区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主要CT表现为豆状核轮廓模糊且脑组织肿胀。桥脑和小脑发生梗死灶的主要CT表现为斑片状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影(见附图)。
脑梗死为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所引起的不可逆损害,由于脑组织对于缺血和缺氧的敏感性较高,同时梗死病灶包括中央坏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其中中央坏死区已是脑细胞死亡,为不可逆损伤,然而缺血半暗带依然属于可逆性损伤[3],而一旦脑部血流超过6h脑损伤即转变为不可逆且脑损伤加剧。因此6h即为脑血流再灌注时间窗的时限,脑梗死超过该时间窗即为急性脑梗死。可进行性加重病症,或产生病情波动。梗死灶的大小、部位则影响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甚至出现偏瘫、感觉障碍、失语或昏迷等。严重可死亡或致残且具有一定的复发率。因此对于早期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和降纤治疗的效果均较好,可避免脑梗死的不可逆进展和进一步加大。
A.右额颞顶叶交界处可见片状低密度阴影;B.右颞叶可见结构不清低密度阴影,边界模糊不清;C.左侧大脑半球可见低密度阴影。附图 脑梗塞CT表现
影像学手段对于脑梗死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是鉴别和治疗的重要应用手段,为梗死病灶的定位、定性以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其中头灌注CT的敏感性较好,成像时间短,能够及时发现缺血损伤的程度和分布,并对低灌注区域的范围进行显示,明确患者病灶范围及病情程度,并在平扫的过程中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排查,能够体现血压下降和血容量不足所表现出的局灶神经体征,便于确诊。
对于脑梗死患者的CT表现,患者的早期征象主要包括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等的密度增高(30-40Hu),呈现高密度影、岛带征阳性改变、灰白质界面消失、豆状核模糊、密度减低以及皮髓质分界不清、脑回肿胀或脑沟变浅等,同时也会出现轻微的占位表现。同时,对于一些占位效应明显或双侧外囊、内囊、双侧岛叶、外侧裂以及脑沟结构模糊的情况,则采用增强进行强化扫描,以期尽早诊断病情。
在本次研究中,45例脑梗死患者CT阳性表现41例,检出率91.1%,4例阴性表现可能与发病时间较短有关,脑细胞的病理改变尚未能够显示或病灶较小。CT对于亚急性以及慢性诊断较为敏感且准确率较高,然而对脑干以及小脑梗死等伪影高发区域应重点观察,并采用薄层方式进行强化。本次检出的53例病灶中以出现在额颞叶部位的患者最多,且左脑多于右脑。在CT表现中以低密度影,灰白质模糊和基底动脉增高为主。总之,CT对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并挽救早期的“缺血半暗带”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1]崔 沐,韩纯洁.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2,11(4):356-358.
[2]梁志忠,李 飞,刘清阁.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近、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7):717-721.
[3]Nagato K,Toshiki M,Fumitoshi N.Autonomic nervous dysfunction duri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Neurological Research,2010,32(8):82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