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悦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力推单元教学,到九十年代后期首创大单元教学,江苏南京的老师往往集一个单元数课的力量,去实现既定的几条具体教学目标。新课改之后,语文单元教学不再强调,老师们往往独立的教授每一课。虽有单元形式的存在,但是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已经不强,每个单元开头的单元导读也往往形同虚设。于是,单元导读课的存在是否有意义等问题引起了争议。
单元型的语文教学的框架是在20世纪前期已基本形成,其中尤以夏丏尊、叶圣陶《国文百八课》为代表。20世纪后期,语文单元教学的实验和研究是空前的。像魏书生“六步自学”模式,徐振维的“扩大阅读,课时分段式”教学模式,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模式等等。最早在80年代初,以钱任初为代表的一批老师,就清醒地提出了单元教学的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指导全市语文教学,南京市教研室姜鸿翔老师开展了“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系统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语文课程的体系。一是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二是构建了两级、三维的课程目标系统,三是强调了多元、对话和生成,四是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于是单元教学渐渐淡出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视线。
单元导读课也包含起始课。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需要“起始课”,每学期也需要“起始课”,每个单元更应有 “起始课”,使单元的课文教学更连贯,也使学生对单元教学充满期待。
策略一,导趣,调动情感参与。学习一单元要两周左右时间,为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良好状态,此环节的设置至关重要。故将单元导读作为具体课程来落实。学生通过导读课培养的对语文学科、对某一册语文书、对某一单元的兴趣,产生的浓厚喜爱之情,支持着他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的探索。
策略二,导读,感知整体内容。这里的读,是指整体的浏览感知,是将课文、资料、插图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对整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形成单元主旋律。虽然在教授每篇课文时学生会沉浸在不同的世界,但将单篇课文串联起来理解,贯穿始终的就是单元导读的内容。在教授中学语文课前的起始课,即是对语文学习的一个整体感知,教授分册或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对相应部分的整体感知,使学生有整体意识,能把我相应阶段的学习要领,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
通过导读,单元导学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学习框架,在他们心中建立语文学习体系,从“大”处落笔,也充分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的要求。
策略三,导学,紧扣学习目标。语文课本每单元的导读对本单元的教学在人文目标、学法目标、实践目标上均提出了要求,而每册书前面的目录也无形中对学生的本册书学习目标给予启示,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目标落实到每课、每天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孩子完成既定目标,向更高目标迈进。导学,即是让学生能直观感受目标并思考,发现,总结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
单元导读促进了学生对单元学习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对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学习预知,学习有效性大大提高。
策略四,导思,延伸课内课外。用单元导读引导、鼓励学生去主动搜集相关资料,营造一种共同的学习氛围,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在初一开学的起始课始,就应引导学生扩大语文的外延。如果只局限在一课一得,许多的课文外的语文世界学生就无法领略到,语文的许多知识也是割裂而单调的。新课标提出的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生活处处皆语文的观念也不会真正得到落实。
单元导读对学生开拓视野,打通课堂内外之门,启迪思维大有裨益,让教师的导读最终化为学生的导思。
策略五,导写,指导练习写作。单元导读可以和综合性学习以及写作训练相连,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这一阶段大小作文及各种练笔围绕的主题,写作的范围设置。通过单元导读课,写作训练中心突出,重点明确,便于学生对作文素材的观察与积累,将作文课不止集中在某一时间段,某一节课,而是有预设的引导学生将平常的学习与生活和作文紧密结合。
单元导读课在很大程度上指明了学生近期的写作方向,使学生长期的写作训练有了一定的序列性,使课标期待的初中语文的“大语文观”进一步得以实现。
语文教学需要不断渗透,虽然单元导读课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无论单元导读课是否会以固定的形式存在,我们语文教师都会沿着课改的步伐不断探索与创新,并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