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建构探讨

2014-02-06 09:53俞亚萍
职教论坛 2014年8期
关键词:心理高职大学生

俞亚萍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理论和实践兼修的复合型人才,相对而言,更加侧重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时间短、实习时间长、有着更加自由互动的生活和学习形式。高职学生同时还具备年龄相对较小、好奇心强、热爱新鲜事物、喜欢刺激、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等特点。当这些特点遇到网络优劣的两面性,使得学生经常在善与恶的天平上晃动。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长时间沉迷网络、游戏成瘾、行为孤僻、网络犯罪等情况便会经常发生。因此,充分了解和研究高职学生网络心理特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非常必要。

一、网络特征与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紧密契合

网络是一个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而构成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它能非常便捷地将声、图、文等媒体信息传送到设有终端设备的地点和个人。高职学生很容易被它的神奇所吸引,这归结于网络的固有特征与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紧密契合。

(一)网络的巨容性契合学生好学好问的心理

高职学生正处于汲取丰富知识的阶段,一般的纸质媒体或频道定制媒体信息容量相对较小、信息传播速度滞后,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获取的渴望。网络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涵盖广泛、免费使用、便于比较等特点。随着海量知识时代的到来,网络上充满着各类学术信息、经济信息、娱乐信息及其他各式各样的新闻,内容丰富而新鲜,为学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学习和生活之路,对他们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能让其足不出户就可以尽览天下事,满足其旺盛的求知欲。但高职学生在深度钻研方面往往不足,海量的信息让他们急于知道一切却又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一定程度地反映出他们容易浮躁,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的心理特征。

(二)网络的时效性契合学生求新求快的心理

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从台式机到平板电脑、手机,从传播平台到交互平台,从腾讯时代到微博时代,网络平台和信息传递技术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网络信息内容新鲜,更新快速,这正符合高职学生求新求快的心理特点。“求新”,每一天网络上更新的信息数以万计,不管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只要通过网线就能与全世界共享,能及时了解社会的最新发展和就业需求。“求快”,学生对信息的迅速掌握有助于处于主动地位,优先占据有利形势。同时,先睹为快本身就具有一种心理优越感,可以在群体里成为信息来源渠道和舆论领袖者。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学习要求高,并且所学知识要跟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因而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更为强烈,通过网络学习降低了难度,提升了速度,提高了效度。

(三)网络的前沿性契合学生追求时尚个性的心理

网络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符合时代潮流而又具有较高知识含量的事物,在它的世界里总是第一时间爆料最前沿、最新鲜的东西。高职学生大多受过受过良好的现代教育,熟练掌握网络资源已成为追求高雅时尚生活的有效途径,他们往往以自己更快地掌握最新信息而感到骄傲,这已成为他们时尚生活的一条主流标准。网络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追求和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自由设计的个人主页、随时更新的微博和博客反映着大学生的思想追求,记录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语、互发短信时用的火星文字更是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彰显出大学生与从不同的个性和独特品味。

(四)网络的虚拟性契合学生追求率性自由的心理

网络虚拟的物理属性使人类的真实身份在网络空间中消失,提供了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和沟通方式。大学生可以抛开各种局限和束缚,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进行各种角色扮演。每个人可以做回真实的自我,将隐藏在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毫无保留地抒发,减少了现实生活中关系的竞争和冲突。内向自闭的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也可以谈笑风生,从中找到一种现实生活中难寻的轻松和自信。这些都契合高职学生追求率性自由的心理。但网络的虚假性同时带来的是社会规范和约束的大大减弱,不必为行为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往往会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力,影响他们在网络生活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二、网络对高职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网络的优势使之成为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途径和平台。但是,像其他的科学技术一样,网络也是把双刃剑,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经受着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学生价值认知的影响——行为准则和善恶标准难辨

因为政治、利益等目的的驱使,各类网站刊登信息的内容良莠不齐,其中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有健康的,有颓废的;有先进的,也有腐朽的。应该接受哪些信息、回避哪些信息、抵制哪些信息,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已经接受的各种信息等等,这些都受到人们价值取向的制约。高职学生由于年龄偏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成形成,受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对是非善恶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面对错综复杂和信息过量的网络世界,随着大量信息的涉入、浏览时间的增加,他们往往来不及思索和判断,就已经被各种信息所影响。长此以往,大学生的三观将产生混乱,无法形成判断是非的标准,势必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模式产生影响。

(二)网络对学生时间分配的影响——沉迷网游和引发网恋

高职学生定时上课的时间相对较少,自由学习和实践的时间相对较多,因此大量的课余时间由学生支配。但在高职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目标不明确,因此他们往往会选择快乐、轻松、刺激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长时间的上网成为很多学生的选择。而上网后大部分学生不是用来学习和获取信息,而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看视频、发微博等。通过天马行空的交友聊天、毫无顾忌的网上恋爱、永无止尽的游戏升级带来的满足感成为大学生们的追求。网络世界的自由和快乐使他们厌烦现实生活的约束和枯燥,导致分配更多的时间在网络上,更不愿意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三)网络对学生行为能力的影响——行动力减弱和产生焦虑

在网络上所有行为都是通过眼睛和键盘鼠标的配合形成的,只需要手指一点即可满足需求。时间一长,大学生在身心方面不断依赖于网络,挂在他们口上的“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使他们对于记忆知识和学习效用产生了困惑,行为上常常表现出懒散,动手操作和记忆能力容易出现衰退。同时,大学生在网络上隐姓埋名随心所欲的同时,对交往对象也会产生怀疑。因为当下网络道德体系构建不是十分完备,大学生在付出真实感情后,常常得不到对等的回应。在遇到欺骗和受到打击后,他们会对虚拟世界里的人和事物产生怀疑甚至全盘否定,同时会将这种情绪不自觉地带入现实世界,从而产生莫名的焦虑,导致他们的行为习惯和与人交往的心态发生变化。

(四)网络对学生性格情志的影响——性格孤僻和淡漠

高职学生的理论课堂一般是集体授课的形式,实践操作课程是一人一台机器,他们平时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本来就少,再加上课后许多学生热衷电脑和网络,更使他们可能“同居一屋,不说一话”。他们往往网上热情似火,网下酷若冰霜;网络世界里谈天说地,现实世界中一言不发,对网络外的环境失去兴趣,在生活中变得无精打采。由于长期缺少与外界口语交流和接触的机会,亲情、友情甚至家庭观念开始变得淡漠,人际交往出现困难,性格发展趋于孤僻,严重者甚至引起交往障碍。另有部分学生在网络世界里,通过游戏等级或积分等收获了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的尊重和优越感,进而更加漠视现实世界,或对现实世界失去信心。

三、高职学生网络心理教育模式构建

我国已成为网民数量第一大国,但在网络使用和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一方面,我国网民基数大,网民增加数量快,网民年龄结构较低;另一方面,网络应用与发展起步晚,技术力量和管制环节薄弱,网络道德建设及网络心理的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由于网络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和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网络、善用网络,发挥网络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创新“五理”模式,树立网络心理教育新方式观

当前高职学生都已是“90”后,年龄一般在18、19岁至22、23岁,正值人生重要过渡时期,是真正实现“心理性断乳”的人格再构时期。随着新媒体长大的“90”后大学生更具有与以往同龄人不同的心理发展特征,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必须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实施“依据法理、讲清道理、注重情理、善于清理和引导自理”的“五理”教育模式。“依据法律”是指教育管理者要引导学生了解并遵守我国法律中使用网络的有关规定,力求规范学生在网络中的行为,避免出现网络犯罪等。“讲清道理”是指要通过各种途径、有理有据地帮助大学生辩别网络的利弊,引导他们合理有度地使用网络。“注重情理”是指要在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真正在情感上接受和认同。“善于清理”是指要分类梳理各类网络心理和行为问题,善于采用不同的方式开展教育和引导。“引导自理”是指要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五理”并用的教育方式,推动网络心理教育出成效。

(二)实施“个十百千”工程,建立网络心理教育支撑平台

网络所承载的虚拟空间是真实世界的折射与再现,学生在网络的心理和行为与本人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是密切相关的,为此首先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教育和引导。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个十百千”工程为网络心理教育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撑平台。“个十百千”工程即树立“一”个正确的信念,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求知观和成才观;深化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自律教育、创新教育、责任教育、关爱教育、服务教育、发展教育、崇知教育、实践教育“十”项主体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推行实施“百”部必读书目,正确地引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多渠道获取知识,客观了解人和事物的真谛;发展“千”人青年志愿者活动,让他们走出自闭,走出淡漠,用所学所知奉献社会、服务群众。通过这项工程的实施,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为开展网络心理教育提供支撑。

(三)运用“三定”原则,优化网络心理教育师资队伍

“三定”原则是指定岗位、定团队、定职责。高职院校必须设置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形成一支包括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员的专兼职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特别要给开设思政、心理健康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师安排专门的任务,利用上课时最大的受众平台,给学生一种有针对性的、正面性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自觉摒弃不科学的上网习惯、屏蔽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尽量摆脱网络的负面影响。同时,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要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现实的校园文化中去,通过搭建文化艺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活动平台,引导高职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加强与人的交往、学会抒发真情实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设置“上下联动”辅导机制,构建网络心理教育双重途径

加强网上心理辅导和网下心理辅导的联动机制,为高职学生提供倾诉、交流、解决问题的平台。网上心理辅导就是利用网络载体,开设网上心理辅导站,通过BBS论坛、QQ、微信、YY语音对讲工具等网络途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而网下心理辅导就是运用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方式,找准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开展针对性地教育引导。通过两种辅导途径,既丰富了形式,又扩充了内容,也可避免部分学生因为羞涩、畏惧等心理不敢辅导的情况,为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和调整心理不适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内容。心理辅导老师在网络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并重引导和监督。一方面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性,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评判标准;另一方面要坚决果断地监督并阻止问题学生的网络行为和心理变化,并及时反馈给家长,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创新”SHS”教育管理模式,提升网络心理教育合力作用

“SHS”即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教育管理。学校作为学生学习期间的主要负责人,有义务承担起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巨大责任。学校要着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完善校园网络舆情平台,通过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方式引导和传播网络文化,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及时疏导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家庭是实施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的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及时了解动态,加强亲子沟通,切实关心孩子的成长。特别对高职学生来说,实习时间较长,往往要半年至一年,不少学生实习单位都由父母在家乡帮助联系。实习期间纪律松散、疏于管理,往往会导致学生长时间的上网或频繁出入网吧等场所,这要引起家长的特别关注。从社会层面来说,要尽快建立健全网络立法,完善网络管理规定,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净化网络使用环境,通过引进、研制和开发先进的网络技术,为学生构筑网上道德防线。通过有效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资源,为加强高职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教育形成合力。

[1]俞亚萍,邵丽珍.网络文化视角下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66-68.

[2]肖潇.大学生网络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华现代教育,2009(12):47-49.

[3]杨晓玲,胡树祥.网络媒体受众新趋势[J].政工研究动态,2008(12):24-26.

猜你喜欢
心理高职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