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4-02-06 09:29魏登尖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年2期
关键词:课题制度研究

魏登尖

(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 厦门 366100)

课题是指为解决一个相对独立、单一的问题而确定的最基本的研究单元。通常在课题研究场域中,将课题研究的确立称为立项。课题和立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题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具有较为单一而又独立的特征;而项目是由若干个彼此有联系的课题所组成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带有综合性的科研问题。

当前,教育领域中因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品位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成为一个热门的行为,形成一片火热的景象。相对于课题研究而言,教育课题研究是指“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做指导,选择教育教学领域有价值且有待解决的问题,应用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有效表达等推广应用成果的认识和实践过程。”[1]客观上来说,中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也是“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需要”。[2]然而,在当前全民教育科研、全民申请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本研究在实践观察的基础上,展开对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促进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一、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目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从具体的实践感悟和观察研究出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功利化

功利化是当前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问题。虽然不排除很多教师热爱研究,但是在课题研究与评职称及同绩效考核相联系时,很多教师就一哄而上,拼命申请课题来做。当前很多地方教师职称评定要求教师必须主持或参与过课题项目,因此出现了很多不在场研究的课题挂名者。“课题热”并不是基于教师的自觉行为,不是因为所有的教师都对课题研究感兴趣。现实是很多教师申请课题的动机是基于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等方面的需要,而在此之外,往往缺乏研究的兴趣,甚至认为课题研究将增加教师本身的负担和课题研究意义不大。

(二)虚假化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虚假化是指课题研究中的真课题假做和假课题研究。真课题假做和假课题研究都是当前课题研究中虚假化的两种表现。其一,真课题假做是指有一些申请到的课题项目停留于申请书的层面,并没有按实际的设计展开研究,往往在需要检查和需要结题的时候临时突击,制造一些虚假的课题研究成果。其二,假课题研究的主要表现为:课题是基于行政命令或是基于学校发展或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并不是由教师或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及自我觉悟而引发的课题研究。

(三)低效化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另一突出问题是课题研究的低效化乃至无效化现象突出。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本质取向是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以研究的方式来推进问题解决,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目前校园“课题热”[3]的现象并没有体现其本质意蕴,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存在诸多课题研究无效性现象。其一,课题本身的选题是假问题即选题无效;其二,课题并没有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多都是臆想出来的课题;其三,所谓的研究成果没有效用性,不能反映具体真实的情况,当然这与当前考试导向的应试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当前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有效性更多表现在制度性层面,只是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已。

(四)形式化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形式主义现象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有效性。然而,这里的形式主义并不是说其课题研究的形式规范、完整,所做课题在形式上把握较好,其形式主义呈现以下问题:其一,在课题研究形式和规范上还存在较多不足,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水平、能力和意识有一定的缺陷。其二,课题研究关注实质性的内容较少,很多时候是为了课题研究而进行课题研究,没有将具体的研究规范化地展开,往往在程序上完整,材料上较为关注,而对材料使用、方法的落实和实践的落实证实上,即课题研究科学性的保障上较为薄弱,甚至有的就是流于课题研究的形式。其三,在课题研究管理上的形式主义问题。虽然,为中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设定了规范的课题申请制度课题评审制度、课题督导检查制度和课题结题制度等,在制度设计上对中小学教师课题进行了规范,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制度操作流于形式,并不能有效地保障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二、原因分析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教育培训原因,还有大环境的原因等。本研究主要从认识偏差、制度缺陷、研究者自身能力不足和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等方面来具体阐述。

(一)认识偏差

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本质上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解决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中的一种重要方式。由此,中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本身应该是教师的一种自动或自觉的行为,应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习惯性策略和行动。然而,当前许多教师认为课题研究是教育教学工作中额外的负担,有的认为课题研究是没有意义的,有的认为课题研究就是为了职称评审,还有的认为课题研究是研究者的任务而自己的任务在于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这种种认识之下,许多教师自然缺乏研究兴趣,意识不到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因此,在功利性目的的导向下,中小学课题研究出现了种种乱象。

(二)导向驱使

评价制度对人们具有导向作用,当前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促生了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热”,致使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泛化。“教师技术职务的评审条件中,课题研究和论文是两个很重要的砝码,在有的地区甚至具有‘一票否决’或‘一锤定音’的作用”。[4]在这种导向下,中小学教师不得不热衷于去申请课题,不管是否需要,不管是否具有足够的条件和能力,即使没有兴趣进行课题研究,也因为这些评价制度而迎头赶上。这种现实直接导致了课题研究的功利化倾向,影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精力和教育的信念与理想。

(三)水平不足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低效乃至无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水平和能力有所欠缺。其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课题研究能力的相关训练,在具体的科研程序、科研规范上有所不足;其二,在课题选题和提炼的科研视野上有所不足;其三,对研究方法的运用和操作能力还有待提高;其四,对科研成果总结提炼,特别是科研论文的写作,如何将实践经验、成果提炼升华成为规范的科研成果、科研论文等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往往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效果和成果的推广度,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对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四)监管不够

相关部门或机构对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是效果较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虽然,目前在制度上设计了课题申请评审制度、课题中期检查制度和课题结题报告制度等,但在具体的操作上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对课题研究进行有效的监管。其一,通过专家评审的课题申请核定制度,存在一定的制度空间,给权力干预和人为不公干预留下了可能性,往往有关系的或知名人士更容易获得申请;其二,课题申请制度在申请人员的资格上过于苛刻,不能给予所有人公平的待遇;其三,中期检查督查形式化,并没有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进行评估;其四,课题结题过于注重文本的成果,而不注重对课题研究程序、过程性资料和成果评估方面的评审,从而导致课题研究成果的虚化。

三、解决对策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中存在的紧迫问题及具体原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以期提升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一)转变教师观念

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中存在的种种乱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对于解决之策,从教师本身出发应是转变教师对开展课题研究的认识。其一,开展课题研究不是形式主义,是一种解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的方式方法;其二,通过系统的、聚焦的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加深对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认识,并能从不断的摸索中总结、形成、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或成果;其三,当前课题研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制度的原因,更多的是教师缺乏研究的技能技巧,对课题研究的把握不到位造成的,教师应能自觉地将自己日常的一切行为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课题研究不是额外的、孤立的行动,而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化和体系化;其四,认识到课题研究并不神秘也不神圣,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规范化的操作方式,是一种科学取向的思考和行为系统。

(二)提高监管力度

针对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其一,调整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设计,坚决避免非学术因素影响课题评审制度,严格执行课题申请、评估和课题结题审核制度;其二,对课题结题报告进行评估,对成果评估不合格的课题不予结题;其三,改进当前的课题中期检查制度,改为不定期开展课题检查制度;其四,对不能按期、按计划完成的课题进行评估,对于非学术研究因素导致的延后要对课题负责人进行制裁;其五,在课题结题管理监督中要注重对过程性资料的核查与对课题研究程序的督查。通过以上方式在监督管理制度等方面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三)设立科研副校长制度

针对当前基层学校开展课题研究有效性较低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基层学校可以谋求与高校及区域教师进修学校合作,引进专家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即设立科研副校长来指导教师课题研究,由专门的研究者担任。主要可以依据以下两种方式:其一,重在指导:以科研副校长来全程帮助教师,定期对教师进行科研能力的培训、指导,在课题选题、课题规范化研究、课题成果总结提炼升华和系统化的问题解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其二,重在合作:中小学教师申请开展课题研究以谋求与作为科研副校长的高校专家进行课题合作研究,将自己的课题研究纳入高校专家的课题研究范畴中或是聘请专家作为课题顾问或课题组成员。由此,来提高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四)强化科研培训

在我国,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或行动研究的时间不是很长,很多教师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缺乏教育课题研究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往往基层教师具备许多的实践问题和经验,但是无法通过严格的课题研究来解决问题和总结升华实践经验。因此,需要培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培训的课程内容应涵盖:其一,课题申请的规范、程序;其二,科研方法;其三,规范地开展课题研究的操作方法;其四,课题成果总结、提炼、升华的能力;其五,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及选题的洞察力等。在培训方式上,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注重教师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培训模式上,可以展开专题性培训、系统培训和针对性的具体指导等。

(五)调整操作方式

教育行政部门鼓励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但应该认识到,高校和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不同,高校更多的是在生产理论、创新理论知识,而中小学教师则解决日常教育教学问题、提炼升华教育教学经验或成果和将理论或成型的经验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两者不同的取向,决定了不能以高校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价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因此,要调整当前按照高校模式所设定的课题研究方式和操作取向。其一,降低教师课题研究的门槛,让课题研究深入到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行动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以行动研究促进教师自我教育风格和教育智慧的生成,以课题研究来促使教师成为研究型的专家型教师。其二,对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应鼓励以行动研究为主,其他研究为辅。其三,在课题申报等要求上不能与高校相同,低要求但是严格重视操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其四,引导教师开展验证性的课题研究,将成功的教育经验和成型的教育理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运用,不主张中小学教师开展创新性的高难度课题研究。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要求不能与高校趋同化,应化为一种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方法手段,自觉融入教育教学行为中,成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对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和程序性应进行严格的要求。

虽然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但也不能否认其在中小学教师成长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探讨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破解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中的诸多弊端,进一步规范和提升课题研究的有效性,还需要多方努力,从认识、制度、执行、操作、评价等各个方面共同提升。▲

[1][2]庞海云.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7-9.

[3]朱华忠.对“课题热”的审视[J].现代校长,2006(2):57-58.

[4]崔国明.莫让表面的繁荣掩盖了内在的空虚——有感于当前校园功利性的“课题热”[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2):21-22.

猜你喜欢
课题制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第一次写课题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