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的理性思考与行动路向

2014-02-06 09:29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年2期
关键词:理性校长交流

李 玲

(成都师范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是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校长队伍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虽然国外已有校长流动和交流方面的实践探索,我国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推进这项工作,但在校长交流方面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究。本文拟就校长交流的有关概念内涵、基本理念、运行机制和实际操作等进行探索,为校长交流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以期丰富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校长交流的相关理论。

一、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的目的是优化校长人力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是继我国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后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出的一项重要的教育人力资源配置政策。推进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校长交流较早是在日本等发达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和推行,并在实施义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方面取得较为成功的经验。日本等国推行校长交流都明确规定:一名校长在一所学校任职到了规定的年限,不得在原校继续任职,必须交流到其他学校任职。实行校长交流,不仅打破了原有学校之间的封闭格局,实现了校际之间的相互开放,而且优化了校长队伍的结构,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缩小了校际之间领导管理水平的差距。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有的学校规模庞大,配置一流,有的学校十分薄弱,日渐萎缩。由于学校办学质量优劣差距拉大,择校热越演越烈,普通百姓子女入学承受了许多不该有的压力和负担,以至出现了许多与义务教育本质要求相违背的现象和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固然较多也较复杂,但校长及教师的既有配置方式和缺少交流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存在着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异,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强烈反差,造成了学校之间竞争的不公平,在办学条件优越的所谓名校工作的校长,不需太多的努力就能获得良好的世俗评价,校长自我感觉良好,改革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而在办学条件较差的所谓薄弱学校工作的校长,由于学校积淀的问题较多,虽经自身的发奋努力,但想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成效也是相当不易,这种工作的付出和成就的回报落差如此之大,势必严重影响在薄弱学校工作的校长的积极性。这种多年来形成的校长任用和管理方式人为地造成了校长成长和学校发展之间的差距,不利于校长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公平、均衡发展。因此,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规范、有序、合理地交流,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

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的基本理念

校长交流作为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根本的意义就在于:一是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区域内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优化学校人力资源配置、优化学校领导班子的结构;三是激发校长内在活力、增强学校发展的动力;四是促进校长专业成长。通过校长交流制度的实施,促进交流的校长在新的岗位上锻炼成长,实现校长的专业发展,为自己的成才、成名、成功奠定实践基础。

就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来说,实行校长交流,有利于优化校际间人力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有利于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和校长专业成长,有利于发挥优秀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和优秀学校的文化融合作用,有利于加强薄弱学校的改进工作,提升学校的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有利于打破校长职务终身制,为中青年校长提供发展平台和机会,激励校长在新的岗位上开拓进取。

要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的规范性、程序性和有效性,在政策制定、制度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必须确立先进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的理念:

第一,校长交流要以提升校长专业发展水平,优化学校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为目的。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交流中,必须有明确和正确的校长交流目的。校长交流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而行为的目的在于满足需要,具有价值的效果和效益。校长交流的这种目的性反映了校长交流的价值理性,要遵循价值原则,要有一种“应然”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是校长交流责任主体开展校长交流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内在动因。只有当校长交流被交流的责任主体认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够满足教育发展和校长需要的时候,它才能成为校长交流活动所追求的目的,引起校长交流的活动。需要的满足、价值的实现,是校长交流活动的目的。

第二,校长交流要讲求规范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实然”的科学规范、程序合乎逻辑、操作切实可行。这反映了校长交流的科学理性的要求。校长交流的科学理性是指校长在交流中,要遵循学校教育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按照学校发展和校长成长的客观程序开展校长交流活动,使校长交流的各项活动和各种行为都合乎教育管理和人才成长的规律,也就是说校长交流活动要更符合学校教育管理的客观实际,要更科学、更规范、更符合校长交流的内在规律,要使校长交流真正从实践性、经验性的层面上升到科学性、过程性和效能性的层面。使校长交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形成秩序,便于操作,给个性以发挥的自由。校长交流追求科学理性,目前要特别关注校长交流过程中人的行为。科学理性是推进校长交流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是发挥人的创造性的动力之源。科学理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校长交流的实质,推进校长交流的制度化、程序化、效能化,对于使校长交流合乎理智、合乎逻辑、合乎科学运行规则与程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理性是对真理性的一种追求,是对规律性的揭示和自觉运用,它以目的性为前提,是达到校长交流目的的一种手段,其本身不是校长交流的终极目的。

校长交流活动是价值理性与科学理性的有机统一,即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校长交流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校长交流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主体性活动,它要反映校长交流的价值理性;校长交流还要反映校长交流的客观规律,具有校长交流的科学理性。校长交流的价值理性与科学理性在校长交流过程中互为作用,辩证统一。校长交流目的的确定、活动方式的选择,都是在一定价值基础上的选择,表现为一种功利性行为。在校长交流中,如果没有以功利作为动力的价值理性,校长交流就失去持续发展的机制,就不可能有自觉的目的性行为,就不可能达到预定的校长交流目标。校长交流的客观规律决定着校长交流的活动方向和活动方式,为人们提供实现校长交流目的的可能性。当人们认识了校长交流规律,就可以在其允许的范围内,从现实出发提出校长交流的一定目的,并将目的变成现实状态,即客观化。

第三,校长交流要以实现交流目的为取向,遵循科学的实然规范和行动逻辑,有效运用各种方式、途径和手段。方式方法是关于校长交流方法论在校长交流实践中的运用。校长交流方法如同一般管理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一样,是在校长交流的实践需要中产生,并在借鉴其他学科或管理领域的科学管理方法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同时,校长交流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校长交流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与作用方式的适宜性。校长交流方法是连接校长交流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校长交流过程中的调节手段,是校长交流的规律性知识的创造性运用。校长交流方法的实质是把校长交流方面的主观活动同客观规律的要求以及校长交流发展的趋势协调起来,把校长交流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遵循校长交流规律为手段实现校长交流的预定目的。因此,在校长交流活动中,要有效运用已有的校长交流方法和创新校长交流方法,就要从目的性和规律性的角度来研究校长交流的内在客观规律,分析它们作用的机制,进而寻找能充分地反映校长交流规律和交流目的的方式、途径和手段。校长交流的方法从方法论来看是一个系统,在纵向上,有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等不同层次;在横向上,有法规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等不同类型,也就是说,校长交流的方法是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的。

校长交流的基本理念涵盖着校长交流的价值理性、科学理性和交流方法,在校长交流实践中,只有坚持校长交流的价值理性,使校长交流符合主观目的性,坚持校长交流的科学理性,使校长交流符合客观规律性,坚持校长交流方法的合理运用,实现校长交流方法的有效性,才能保证校长交流的方向正确、运行规范、切实有效。

三、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的行动路向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的行为路向是指基于校长交流基本理念的行为方式和路径选择。基本路向主要包括:顶层系统设计、政策规范引导、建立运行机制、加强保障条件。以上是推进校长交流有序有效开展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路向,是加快校长队伍建设,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支撑基础。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的顶层设计要系统考虑交流的责任主体、交流对象、交流范围、交流年限、交流方式、操作程序、激励机制、交流管理等因素;政策规范引导要求制定的政策要符合学校和校长实际、导向明确、运作规范,为校长交流提供相应的依据;建立运行机制,是要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种约束和激励机制,形成上下统一,横向协调的有序有效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强保障条件,是要求各责任主体建立完善的保障支持体系,在组织领导、物质条件、经费安排、生活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服务。

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的过程中,一是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自己是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的责任主体,承担规划制定、制度建设、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和各项管理等。二是明确交流范围和对象。交流范围要以县域为基本范围,并依据交通便利条件,可以在城市或农村,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交流,交流范围还应考虑校长家庭生活、身体状况等因素。校长交流的对象一般为在一所学校同一岗位任期达六年的校长。若校长在一所学校任职达六年后按规定年龄不足六年就要退休的可以不参加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交流。三是交流的年限一般以三至六年为宜。这样年限的设定有利于校长传承和创新学校的文化,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对校长的办学绩效做出相对科学的评价。四是交流的方式和操作程序。交流方式是实现交流目的的手段,采取什么样的交流方式应由有利于实现校长交流目的而定。操作程序是校长交流的基本工作流程,要做到流程规范、环节相连。交流的方式一般由优质校向薄弱校交流、薄弱校向优质校交流,或双向交流,或差异不大的学校之间交流。操作的程序主要有: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校长交流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校长交流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交流的基本原则,校长自愿报名填写志愿,教育行政部门综合考虑交流对象的工作、家庭住址、身体状况做出初步方案并公布,经过反馈沟通最后确定具体人选。五是交流的激励机制。校长交流的机制主要包括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信息激励和成就激励等。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有助于校长交流制度的健康有序运行。六是校长交流的管理。校长交流的管理包括对交流后的校长的教育培训、考核考绩、监督指导、困难解决等,对做出成绩的校长及时给予奖励,积极为校长搭建成长和成功发展的平台。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在我国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势必在实践中会有阻力,我们必须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的推进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优化资源,均衡协调,保持稳定,激发活力,促进成长,推进发展”的交流思想,坚定目标,排除阻力,稳妥推进;在操作上要选准突破口,发挥典型榜样引路,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校长交流提供保障条件和各种支持服务。▲

[1]季春梅,程振响,张智灏.中小学校长交流: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2011(9):33-35.

[2]程振响,季春梅,张智灏.校长交流与学校可持续发展[J].江苏教育,2011(5):44-46.

[3]季春梅,程振响.关于建立我国中小学校长交流制度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16-19.

[4]汪丞.中小学校长定期轮岗交流利弊之辩[J].中国教育学刊,2013(7):27-30.

[5]章立早.试谈中小学校长轮岗交流制的利与弊[J].学校管理,2011(2):6-7.

[6]王宪江,林晓梅.实施中小学校长轮岗交流制度的几点思考[D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1571/201209/141466.html.

猜你喜欢
理性校长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