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服务职业中的功能定位

2014-02-06 04:51□王
职教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专长专业人才硕士

□王 博

论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服务职业中的功能定位

□王 博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一直以科研人才培养为定位,但现实的就业局面要求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在服务职业和学术之间达成统一,因此,将之定位于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更为适宜。硕士研究生教育应以有效促进学习者的专长能力发展为基础,实现其服务职业的功能,并且需要清晰其与本科教育在服务职业上的功能区分,还需要关注各领域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特征差异。

硕士研究生教育;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高层次专业人才;专长能力发展

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这再一次让我们看到,在职业教育体系内,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回顾过去,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十几年中,我国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规模也实现了大幅提升。与之相伴,硕士生就业难问题也浮现出来,这使我们不得不从职业服务功能视角来研讨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功能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对硕士研究生教育功能定位的研讨

研究生教育产生于德国新大学运动之后。自产生之初,它便以培养“科学接班人”作为目标。科研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贯穿于研究生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始终。后来,受实用主义影响,又在美国产生了“专业式”研究生教育。它在目标上表现出双重性,即进行科学探索和服务社会[1]。当下,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幅扩张,而社会对科研人员的需求量却相对有限,研究生就业问题日益明显。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教育对职业的服务价值层面,对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功能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思考。

(一)对科研人员培养定位恰当性的审视

各国研究生教育伊始的培养目标均是为了解决大学毕业生科研能力不足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科研能力高要求间的矛盾,并将培养科研能力放在首位,围绕培养科研能力展开研究生教育[2]。我国也不例外,据统计2013年全国硕士生招生总规模为539000人,其中学术学位321650人,专业学位217350人,两者比例约为3:2。可见,学术取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仍为主流,且由于专业硕士自身的种种问题,社会各界对学术硕士都会高看一眼。但反观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和实际工作状态,真正在搞科学研究的人却不多。大多数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从事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和管理工作。甚至还有许多研究生在做着一些技术含量不高、专业性不强的流程性、行政类工作,且尤以文科专业研究生为重。这一情况从其服务职业的功能成果上,对扩招后科研主导的研究生教育定位提出了质疑。

在高等教育的精英化时期,本科生就已是社会精英群体,研究生就更是精英中的精英。读研究生并不是受教育,而是以专业人士的身份辅助导师开展科研工作,属于半职业性的科研学徒。毕业后,作为数量稀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级科研人员,他们自然能够获得继续开展科研工作的机会,并因此成就了研究生教育“培养后备科研人才”之功能定位。

研究生大规模扩招之后,硕士层次的研究生毕业人数大量增加,但社会产业结构却没有发生相应显著改变,并不需要如此众多的科研人员。故此,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将无法获得从事科研工作的机会。同时,亦由于在读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除少量博士生外,大部分硕士研究生的角色也从科研工作者,转变成了受教育的学生或为导师“打工”的助理。他们从事的研究工作相对简单,科研成果并不显著,故社会也无法因此信任其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这样,不论从社会需求还是从培养效果上看,再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科研工作者,就不太恰当了。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在服务职业与学术间达成统一

在一些发达国家,硕士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层次,而仅为博士准备教育,起到了衔接本科教育与博士教育的过渡作用。不过,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现实上是一个独立的教育层次;在功能上也与本科、博士教育有别,发挥了专属性的作用。

由于我国博士与硕士教育间存在招生规模的巨大差异和学习者目的的明显差别,硕士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是终结型教育。这样,硕士研究生教育就须承载起必要的职业服务功能,即培养学生面向高层次职业的胜任力,以服务于学生非科研岗位的就业需要和社会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实又要求其务必承载另外两项功能:其一是选拔功能,即要为更高层次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输送人才,筛选精英,以服务于社会对高级科研人员的需要;其二是科研功能,即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仍会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成为一名基层的科研工作者。这里的前两项功能是教育属性的,以培养和选拔人才为目标;第三类功能是职业属性的,此角色下的研究生是一名实际工作者,与其他科研从业者相类似。

可见,研究生教育不是单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研究生兼具学生和职业人的双重身份属性。作为学生,他们希望能够习得知识、发展能力,在毕业后顺利就业,有光明的前途;作为基层科研人员,他们必须承担起实际工作,完成科研任务。当科研人员为研究生主要就业目标,研究生沿科研方向就业不存在明显困难时,其学生身份与科研工作者身份间没有矛盾,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做好科研,完成科研工作也是在为未来打基础,大家只要踏实做好工作,职业前途是光明的。但如果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因客观环境限制无法继续深造或从事科研工作,他们的研究生生涯就会遇到学习发展与科研工作间的矛盾。此时,科研实践所发展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其个人职业竞争力提升,成为学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首先想清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它是为了服务学生就业和社会人才需求,还是在于支持科学研究,不同的目标导向决定了其方向选择。在现实中,我国教育实践者将60%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定位于成为学术型人才,对他们来讲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其最高使命[3]。与之相对,国家又将另外的40%的硕士研究生定位于服务职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期望通过对学术型与职业型的划分来解决这一矛盾。但这种做法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数量已明显高于社会对科研人员需求情况下,对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却是意义有限的。

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功能本源要求它不可能忽视学生和社会对其服务职业的诉求;另一方面,鉴于研究生教育学术型的传统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特点,其秉承一定的科研属性是有显著社会意义的。所以,硕士研究生教育真正要做的应是尽力去协调、统一两类诉求,使之成为一类兼顾职业性和学术性的教育,而不是将之割裂开。其中的关键是在完成高层次科研人才选拔基础上,使硕士研究生教育能够具备汇集全体学生的职业服务意义,使多数毕业后未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因这段学习也能获得职业竞争力的提升,使社会因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开展能获得更多高层次的优秀专业人才。

(三)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更为适宜

传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是科研工作者。科研工作与其他设计、工程、生产、管理工作相比,它最大特点在于科研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对真理的追寻。因此在工作过程的可计划性、成果的可预见性上较其他工作偏低,且对从业人员专业基础、研究方法、敬业精神的要求相对更高。因此,社会需要选择那些经过层层教育竞争凸显而出的精英,多年学习积累成长起来专业骨干,来攻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

从职业类型特征看,科研人员与设计师、工程师、医师、律师等相比,在工作模式上并没有显著差别。这些工作也必须要由基础扎实、造诣颇深的专业人才来承担,该领域从业者的职业价值也是通过复杂的专业化劳动实现的。而与科研工作相比,这些职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且现阶段,我们大多数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也更接近于这些职业。所以,从普遍意义上,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方向定位于培养各职业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将培养既具有广阔、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科学研究能力,又有相当的科技开发、技术改造和应用转化能力的应用型或开发型人才[4]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则更为恰当,也更为接近其现实的功能成果。

高层次专业人才是指在某一具有较强专业性、技术性领域中,拥有丰富专业技术积累和优秀问题解决能力,并表现出突出的专长优势的人才。高层次专业人才与一般人才相比,其特别表现出了在领域相关能力上的突出优势。他们专业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经验丰富,且具有钻研精神和发展动力;同时,他们还形成结构合理且灵活嬗变的专长能力系统结构。而在专长能力之外的其他基础性、综合性能力上,高层次专业人才与其他人才相比并不一定会具有明显优势。

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优势在于领域专长。从专长心理研究可知,教育对专长能力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只要研究生教育在设计、实施上科学、合理、有效,学习者就能够在几年的学习生涯中获得快速的专长能力发展。相反,如果研究生教育在培养专长能力方面的效率并没有显著高于实践工作中的自然成长,那么此类教育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服务职业中应达成的基本功能

既然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必须要承载起帮助学生获得就业和职业发展、为社会各界培养所需专业人才的职责,这样,其从根本上就自然成为了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环,现实中也将达成一定的职业服务功能。

(一)硕士研究生教育应以有效促进学习者的专长能力发展为功能基础

如前文分析,培养各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应是硕士研究生教育根本的功能定位所在。而其中的关键则是能否有效支持学生专长能力的发展。

专长一般指某一领域专家级从业者所具备的,有别于常人的领域相关知识、技能等个体特征的总和,它是对专家层次从业者职业能力发展水平整体状态的系统描述[5]。在知识方面,那些有着较高专长能力发展水平的专家有着大量、丰富,组织结构合理的领域内陈述性知识,对于程序性知识,专家则表现为高度熟练化的基本技能和恰当灵活的策略使用[6];在认知机制上,对领域内信息细部特征的识别与把握,恰当的问题表征,能够将长时记忆系统融入到工作记忆中去,是专家认知行为的显著性特点[7]。

关于专长能力的发展规律,著名心理学家Stemberg指出:新手要以审慎练习发展专长,内在动机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元认知技能促进学习与思维,具体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学习与思维过程中获得,各成分间是相互关联的促进作用[8]。相应,学者Glaser提出了原理化操作、自我调节、实质性练习和构建有利于学习的社会情境等四项能有效促进专长发展的教学手段[9]。其中,长时间的“刻意训练”被认为是形成专长的必要条件;而微格教学——反思训练——行动研究则被认为是有效促进各专项能力提升的恰当教学模式[10]。

可见,促进研究生专长能力发展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和心理引导活动,它需要科学的教育设计;需要给予研究生参与科研和实践工作的机会,并在导师的帮助下对之进行总结、凝练,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更需要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进行知识积累,并积极参与行动训练和持续反思。实现这一功能不可能如现在某些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学生简单地上几门课,读两本书,做三五项试验,再写一篇论文就可以,而必须要以系统化的教学组织和扎实的教学训练为基础。

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专长能力培养功能不仅要自身完善,还需要与岗位实践中的专长发展进行效果、效率和效益上的竞争。客观地说,专长能力发展既可为专业教学所支持,也可为实际工作来促进。但学生最初毕业后经历的基层工作很可能接触面偏窄,重复性偏高,获得专业指导和深入思考的机会不多,这种局面对专长能力发展是不利的。且由于硕士研究生学历偏低,他们很有可能被用人单位直接定位于基层工作者而丧失了获得发展的机会。因此,如果硕士研究生教育有设计合理的教育模式,能够通过2-3年时间使学生获得在某一领域专长能力的快速成长和相应的高层次学位,那么研究生继续参与学习就很有价值。

但是,笔者也曾为此和来自电力、电子、机械、冶金、司法等众多领域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过探讨。其中很多技术管理者认为,他们所在行业普遍存在读三年研究生的能力发展收益不及三年实践工作的情况。这样,从功能本质讲,除了那些攻读博士的研究者外,硕士学习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就很有限了。这种功能的缺失不容忽视,因为它必会带来社会的批评和不信任,也会限制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能否有效促进研究生领域专长能力发展,并使之较一般工作中的能力自然成长有更高的效率,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维系其功能存在的关键所在。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要同时服务于职业和学术双重目标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已完成本科学习,且工作经历相对不长的青年人。他们通常尚未全面掌握该领域的主要专业知识和技能,专长能力水平与领域专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有组织的专门学习和经验累积,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学生的专长能力,实现包含量的积累与质的提升在内的一并跃迁。在知识学习上,硕士研究生要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了解领域前沿;在技能培养上,硕士研究生也要实现在熟练程度、精益程度、复杂程度等方面的提升。

除了针对具体知识、技能的教学,专长能力发展更在于能力系统结构的优化再构。本科毕业或初入职场的专业新人,其能力结构相对简单,对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并不透彻,在实践中只能按照标准的步骤流程进行操作,缺乏专业的系统认知和实践中应对异常情况、变式问题的能力。而到了专长发展的高级阶段,专长能力结构会发生很大改变,其内部各项知识和子能力不再彼此孤立,而是建立起了复杂的关联。能力系统也不再是单一结构,而是对应多种变式化问题解决模式形成了多样化的内在结构。并且会基于对专业本质的理解,形成一系列主题中心的跨任务的能力系统子结构,以便于硕士研究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专长能力特征可见,以专长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是不会存在鲜明的职业性与学术性间差异的。发展专长能力是从事高水平的专业实践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共同基础。相反,在专长能力未得到系统开发之前安排学生参与基础科研工作,反而会不利于他们的能力提升,限制了学生们的专业发展。因此,教育设计者为兼顾社会对研究生教育服务职业的要求,将之人为划分为面向科研的学术硕士和面向职业的专业硕士并没有显著必要。

合理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必然会具备同时服务职业和学术的双重价值,其应首先通过经系统化设计的教育,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技能、经验等各项能力要素的积累和彼此融合,促进其专长能力结构的生成与优化;在他们专长发展水平达到一定层次之后,再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意愿,进行职业或学术导向的分类培养。前类将培养面向产业的专长职业能力,并要求学生撰写应用导向学位论文;后类将安排学生进一步接受以提升科研能力为目标的训练,然后让他们进入到实质性的科研工作中,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至于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承担的基础科研工作,其性质应更多体现于教育意义,其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参与科研促进学生的专长能力发展,而不宜成为一项科研学徒性的工作任务。因为,科研学徒经历对于大多非科研职业导向研究生来讲现实意义有限,反而会使教育效益下降,学习功效降低。

三、硕士研究生教育服务职业中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实现其职业服务功能过程中,需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要清晰其与本科教育在功能定位上的差别;二是要关注不同领域专业人才的发展规律及需求特征差异。

(一)需清晰与本科教育在服务职业上的功能区分

在职业服务价值上,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应有清晰的功能区分。笔者认为本科教育应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且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积累的社会公民和职业人为目标;硕士研究生教育则应培养具有某领域显著专长能力优势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后备科研人员。

本科教育的价值是通过传授各种科学、文化常识,专业基础知识,通用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和一些职业针对性能力,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初级职业胜任力的生成。相应,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在本科基础上,选拔出一部分具有良好专业基础和专业发展意愿的学生,来专门培养其专长能力,使他们从某领域的初学者,快速成长为具有较强研发、设计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并授予硕士学位以证明他们的专业水平。依此逻辑,本科教育是在通识教育基础上为适应社会职业领域的专业划分,而开展的浅层次专才培养;硕士研究生教育则是对部分致力于在专业领域实现个人价值者的高层次专业教育。

不过也要看到,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职业竞争的强化,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原因多为现实性的,或因找不到合适工作,或是希望通过获得更高学历来提升自我竞争力。对此,很多有识之士批评学生不应用读书去逃避就业,不应没有理想地做出读研的从众选择。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从竞争博弈的角度来看,在中国当前文化环境和人才选拔标准下,追求更高学历层次仍是获得更强竞争力的正确选择。在同等条件下,高学历永远代表了竞争力优势,用人部门必然会首先聘用高学历求职者。毕竟教育的效果再差,经过竞争选拔和专门培养后的学习者能力强于低学历者的概率更高;且当高学历者占据了社会主导地位后,他们会有自然选择学历身份作为壁垒来维系自身特殊地位的倾向,这也将对低学历者造成歧视。

因此,就算硕士研究生教育类的高层次专业教育成果并不显著。鉴于职业竞争的压力,广大求学者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也会选择攻读硕士。也正因如此,使硕士研究生教育自我优化改革的动力被消磨了。从而造成了现实中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空前,但与本科教育间的功能差异却越来越小,所应承载人才培养使命反而未能达成的尴尬境地。

(二)需关注各领域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特征差异

我国现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包含12大类,数百个专业。其编撰逻辑是学科导向的,专业设置依托于某一领域是否值得深入、系统研究,是否形成了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但学科体系健全与否与该领域实际工作中需要多少高层次专业人才并不是同一问题。

如在医学、工程设计、财务法律等领域,职业实践一线的专业技术性较强,每一位从业者专业水平越高,能创造的价值越大,故相应职业就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反观另一些职业,如行政管理或生产技术类工作,当高层次的研究者和管理者设计出了一套规范的工作流程后,一线劳动者仅需要按照规程严格执行,故不需要较深的专业积累和创新能力。此类岗位从业者的专业水平高低对组织业绩影响不大,而高层次管理者又数量有限。所以,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就会因缺少现实需求而面临尴尬的就业局面。因此,以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应仅限于对前一类职业从业者,后一类职业领域的相关专业问题需要研究,教育系统可以培养少量致力于从事科研的学术型研究生,而不必大量培养虽然专业基础扎实却无用武之地的高层次应用人才。

另外,与高层次专业人才相对,还有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他们的职业发展模式与专业人才不同。如一个人能否成为管理者不仅在于其管理能力的水平,更与他多年来职业发展竞争的结果紧密相关。管理层级的上升是职业发展竞争的结果,而非为教育经历和能力提升所能左右的。因此,将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作为职前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不具有可行性的。不过,将从事专业化职能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则相对可行,但关键是此类型管理工作能实现足够的专业化,且基层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1]周泉兴,王琪.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历史、现实和哲学的考察[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38-40.

[2]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裴旭,张淑林.理科主导型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现代化,2005(12):20-24.

[4]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5]王博.论职业能力的系统功能能力观[D].天津大学,2008.

[6]李同吉,吴庆麟,胡谊.学科领域专长发展的阶段观评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1):43-46.

[7]胡谊,吴庆麟.教学心理学视野下的专长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4(9):34-37.

[8]R.J.Stemberg &J.A.Horvath.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8):27-37.

[9]Glaser,R.Expert Knowledge and Processes of Thinking.In Robert M cCormik &Carrie Paeehter:Leaning and Knowledge,Paul Chapman Pubhshing Ltd,1999:88.

[10]胡志坚.教师职业专长研究中几个相关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2(7):103-105.

G710

A

1001-7158(2014)10-0030-05

王博(1981-),男,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专长专业人才硕士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中国视光学相关专业人才互通职业评价体系建立构想与实施方案
眼镜店的当务之急:宣传引导 彰显专长
奇货可居
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审计师变更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科研实践模式提升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