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华,秦宇彤,陈俊国,王方芳,沈 娟
(第三军医大学,重庆 400038)
1983年教育部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医学检验医师,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由于在学科分类中医学检验专业被列为医学技术类,该培养目标显然与学科分类冲突,实践也证明仅靠五年本科教育很难培养出兼顾医学检验与临床医学的复合型人才——检验医师[1]。为此,1998年教育部将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改为“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围绕新的培养目标进行了相应改革(学制由5年改为4年,授予学位由医学学士改为理学学士),取得一些成功经验。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仍然按五年制检验医师的目标模式培养[2]。而国内至今尚无“检验医师”岗位编制,五年制检验医师只能从事技师岗位,也不能报考国家执业医师,这就造成培养目标与从业岗位不一致的问题[2]。为此,教育部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原目录中“100304*医学检验”修订为“101001医学检验技术”,授予学位由医学学士改为理学学士,学制由五年改为四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招生工作自2013年起按新目录执行,在校生的培养和就业工作仍按原专业目录执行。所以,当前很有必要探索新形势下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策略和学科发展问题。
1.本科教育发展迅速。我国医学检验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大陆地区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医学检验专业中专教育,培养初、中级医学检验人才。70年代末部分省市开始大专层次教育,尝试培养高级医学检验人才。1983年开始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层次教育[3],2003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每年约6-8所院校新增开医学检验本科专业[3]。到2011年,已由1984年最初的6所院校发展到99所,其中五年制53所,四年制43所。
*通讯作者
2.军内发展仍有空间。目前只有第三军医大学和白求恩军医学院开展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第三军医大学1986年开始军队医学检验五年制本科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已毕业的前十届本科学员大部分已经离开部队或调离医学检验工作岗位。白求恩军医学院2007年开始承担医学检验专业卫生士官培养任务[4]。而上世纪末各军区所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相继被撤消,军队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出现明显断层,今后需要培养大批面向基层部队的实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
3.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经多年努力,2003年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成立,2004年卫生部将检验医师列入专科医师准入制度试点,行业发展更加规范。为加强行业人员建设,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校际协作委员会”正在研究制订《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准入管理草案》。目前国内大、中型(三甲及以上)医院已有检验医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但一些市、县级及以下医院,中专学历专业人员仍然是主力军。随着医学检验技术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提高,这些中小医院对该专业本科生需求将更加旺盛。据有关学者预测,2015年我国医学检验人才需求量为26.22万人,2020年为28.14万人[5]。
1.多学制多模式并存。与国外高等教育体系、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及毕业后教育体系差异有关。世界卫生组织将临床检验技术人员区分四个等级:A级为高级技术专家;B级为技术专家;C级为助理技术专家;D级为技术员。美国高级检验人员培养模式为“4+4”,即四年综合性大学和四年医学院校学习,还须通过美国执照部(NCA)或ASCP的考试,申请执照才能上岗。澳大利亚则是生物医学学科下的四年制本科教育,以培养生物技师为目标,课程涉及临床检验、食品药品检验、环境检验及检验上游产品研发及营销。法国的教育模式与澳大利亚相似,以培养生物科学家为目标,实行“5+3”学制模式,即五年临床医学学习和三年医学检验相关课题研究;而以生物技师为目标,则只需三年实验技术培训。日本的检验技师主要来自三年制新旧大学的医学、药剂学、牙医学、保健卫生学等医学技术类毕业生或四年制理科毕业生,且须通过临床检验技师国家考试[6]。
2.行业发展较为成熟。截止2011年,美国平均每千人万人口拥有医学检验教育布点数为12.70个,台湾地区为6.19个;而我国大陆在医学检验教育规模上与美国还存在较大差距,仅为1.68个。美国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医学检验人员4.34人,台湾地区平均为3.21人,我国大陆仅为2.07人[3]。
3.突出职业技能教育。突出特点是人才培养定位十分明确,注重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如美国专业教育课程及内容必须依据各州或国家规定标准,充分满足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4]。但国外也存在学科性淡化、忽视德育培养等问题。
长期以来,医学检验专业在国内一直处于医学门类中的辅助性学科地位。受传统观念影响和现实条件限制,相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而言,学生更愿意选择临床医学专业,而不愿选择同为医学门类本科专业、却处于辅助地位的医学检验专业,导致生源质量偏低或招生不足。如不少医学院校的医学检验专业生源多是从临床医学专业的生源中调剂过来,其生源的质量和入校后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难保证[3]。
目前,国内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出口仍以临床检验为主要方向,就业去向主要有三个:临床检验及培训机构、科研生产机构、营销或技术支持行业,另外还有改行等情况。其中,“三甲”以上医院、高等医学教育及科研机构对医学检验本科生需求已经不大;医疗器械生产、营销及技术支持行业的需求量较小;由于不能报考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行医资格,也无法向临床、口腔、公卫等行业改行,所以主要去向应是中、小医院的临床检验机构[3]。
在我国,作为一个专业学科教育,医学检验与其它医学专业学科相比发展相对滞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中专学历教育为主,甚至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发展。现在多数院校仍沿用传统医学教育的基础、专业、临床实习“三阶段”模式。其优势是循序渐进,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但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片面强调学科系统性、教学内容陈旧、重叠,以及教学方法滞后等问题[4]。
《专业目录》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承担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的各高等医学院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切实消除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和各种条件限制,迅速做好专业教育体系的调整改革工作。重点是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从培养“单纯医学检验技术型人才”转向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加强招生宣传工作,科学预测人才需求,合理规划招生数量规模,切实保证生源质量;积极做好授予学位调整解释和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拓展人才就业渠道,提高人才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调整培养目标,由单纯技术型转向多学科复合型,注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转变教学模式,促进“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转变;优化课程体系,增加涵盖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生物工程以及人文科学等多学科整合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定期编修专业规划教材,精减陈旧和重复内容,补充前沿信息;改革教学方法,增加研讨性、启发性教学和设计性试验比重,促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积极开展校与校、学校与医院、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促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和知识更新,明确相关职业发展动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和就业机会。
转变发展观念,从“以标本、实验数据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诊断和治疗为目的”。拓展学科专业,开设分子诊断、生物技术、信息工程、实验室管理等多个学科专业方向。提升学科定位,加强与临床联系,努力推进医学检验工作由提供“检测结果数据”向提供“检测结果数据的临床意义及临床诊疗建议”转变。明确发展方向,适应大批量临床标本和高效率检测要求,努力向标准化、自动化、集约化、精确化、快速化方向发展;适应社区保健、疾病自我检测和个性化诊疗要求,努力向小型化、简单化、床旁化发展。
[1]李 莉,倪培华,樊绮诗.医学检验专业学制“五改四”的实践与体会[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5):567-568.
[2]吴爱武.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的一些困惑与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12):1525-1526.
[3]马少宁,姜 远.我国大陆医学检验教育规模与美国及台湾地区之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4.
[4]傅占江,支国成,徐冬梅,等.检验医学的发展及军队卫生士官教育[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19):2153.
[5]崔 霞.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6):94.
[6]李 燕,罗 萍,张 希.高等医学检验教育不同学制下人才培养规格的比较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