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与和谐社会
——马克思社会关系视域中的和谐社会解读》简介

2014-02-06 01:00
关键词:历史观公共性意蕴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周志山教授撰写的《社会关系与和谐社会——马克思社会关系视域中的和谐社会解读》一书,于2013年1月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关系与和谐社会——马克思社会关系视域中的和谐社会解读”(09JA710021) 的最终研究成果。

“社会关系理论”是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研究中的一个深层理论问题,“和谐社会”则是人类历史的永恒追求和最高境界,也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深层底蕴,更是当今中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将和谐社会思想置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关系理论的视域中进行解读,是深化和谐社会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也是阐扬和彰显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当代性质和当代意义的重要路径。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考察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渊源与探索历程。马克思探索社会关系理论的心路历程,历经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社会关系”思想的洗礼,是在对它既充分吸收又批判性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思想大致经过了一个从注重个体主体性到重视社会现实性,再到以社会实践为根基构筑社会关系视域中的主体性的演历过程。第二章阐述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特征与功能。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它一经产生便构成了一种社会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并对人的活动形成某种制约。随着人类交往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延伸,社会关系有一个从狭窄封闭走向扩张开放的拓展过程,全球一体化表征着社会关系的当代形态。马克思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视域而阐发的社会关系存在论、社会关系生产论、社会关系方法论、社会关系批判论与社会关系发展论,构成了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多维内涵和多重功能。第三章阐扬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当代意蕴。社会关系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一条基本线索和基本方法,它既扬弃了历史上作为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形而上学对立,也超越了当代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纷争。社会关系理论的公共性意蕴,不仅表现在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阐释公共性产生的根源,从人的公共性与自利性、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真实的共同体与虚假的共同体等三重矛盾来展开对公共性的批判,而且其公共性价值理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社会关系的生态学意蕴,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中,它现实地展开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双重关系维度。其中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属于人化自然中的显性维度;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属于人化自然的社会存在基础。第四章从社会关系、人本论、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理论、公平观五个方面对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进行了解读。第五章阐释了和谐社会的实质是社会关系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有机结合,走向和谐与共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历史观公共性意蕴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禁止摄影”:由观众拍照观察中国博物馆的公共性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意蕴难求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天命历史观的思想来源——兼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的天命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