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思考与对策

2014-02-06 08:42王海峰罗长富李思经
中国科技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科技人才

王海峰,罗长富,李思经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81)

1 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过程和环境

所谓科技创新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1]。科技创新人才具有三个独特特点:一是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这是科技创新人才区别于一般人才的根本点;二是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从科技创新活动本身的要求出发,快速掌握所需的知识;三是具有强烈的成就欲望,创新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越大,越能激发科技创新动力。

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是未来科技队伍的中坚力量,青年科技人才工作越来越受到我国的高度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出台过多项措施,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和培养[2]。

1.1 成长的基本过程

有研究指出,科技创新人才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成长过程同样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一般经历学习、成长、成熟、衰退的过程[3]。因此,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过程可分为学习预备阶段、适应成长阶段、成熟稳定阶段以及全盛与衰退阶段。在这一成长过程中同样遵循人才成长的一些基本规律,如:师承效应规律、扬长避短规律、最佳年龄规律、争取社会承认的马太效应规律、人才管理过程中的期望效应规律、人才涌现过程中的共生效应规律、队伍建设过程中的累积效应规律,以及环境优化过程中的综合效应规律等。

通过对以上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成长阶段的认识,我们把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过程简单概括为发掘和选拔、教育和培养、使用和成才三个过程。

(1)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发掘和选拔。就目前来看,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是高等教育发掘选拔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是一流的考生,而非一流的学生。很多国外高校录取新生,并没有固定的指标体系,而是多元评价、综合评价。这种多元的指标将校外考试与校内考试结合,从结果性评价转为过程性评价,是各个国家考试制度的变化趋势。

(2)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培养一流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创新型教育,这是前提和基础。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要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创新型教育,要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学习的各个阶段,形成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有效机制。

(3)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使用和成才。完善人才使用的体制机制,为人才成长提供保障。要遵循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在人才成长的整个过程,形成梯度接力培养体系。在人才萌芽阶段,要对有培养前途、创新意识强的年轻人实行政策性扶持;在崭露头角阶段,要对表现突出的青年骨干持续给予鼓励支持,努力使之成为科学研究主力和学术带头人,培养承担竞争性课题的能力。同时,为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批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学科技术带头人;要在积极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选拔输送有潜质的科研人员到海外学习交流,培养国际化科技创新人才。健全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激励措施,加大培养和使用力度,支持更多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改革学术管理制度,建立良好学术环境和创新氛围。

1.2 成长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

目前,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科研经费和高端仪器设备相对充足,但严重缺乏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环境和体制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年轻优秀科学家的成长。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环境。我国目前的人才市场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市场,还是一个相对滞后的市场,市场在高层次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远未实现。二是缺乏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据调查,国内科学家的收入水平总体偏低,这种创新创业环境,很难鼓励优秀人才选择当科学家。三是缺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社会环境。在市场经济时代,立志从事科学研究者越来越少。此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环境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认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建立[4]。显然,培养青年创新人才除了人才本身成长外,还必须关注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两部分。

(1)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内部条件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综合知识结构。科技创新要求青年研究人员需要具备广博的综合知识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外语能力和交叉学科知识。外语能力对于青年研究人员在科研项目开始之前了解国外相关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从而确定自身研究的正确方向至关重要,而对于交叉学科知识的掌握则有助于青年研究人员在重大课题的研究中迅速找到突破口和创新点。第二,正确的科研动力。正确的科研动力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巨大乐趣和享受,一是在科学研究中解决难题、克服困难带来的吸引力;二是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只有这种真正的科研动力才能使青年研究人员痴迷、执著于科研工作,而把获奖、发表文章作为科研奋斗的目标,则是缺乏正确的科研动力的表现,也不可能做到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因而也不会有所作为。

(2)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项目资助。青年研究人员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拥有科研需求旺盛、易于接受新知识的特质。只有使青年研究人员多承担科研项目,才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专长,才能使他们得到锻炼从而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第二,民主的学术风气。由于年龄较小、资历较浅、地位较低的原因,青年研究人员在科研团队中经常会面临缺少话语权、学术观点得不到认可等窘境,而这在无形中往往会削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第三,合理的评价机制。每个科研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单位和社会的认可,对于青年研究人员来说这种渴望尤为强烈。对于青年研究人员的评价,不能仅仅通过发表文章、专利、获奖情况来判断,而是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公正的动态评价机制,使其科研能力和业绩从不同方面得到认可,从而激发其在科研道路上的信心和热情。

2 影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

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内在素质因素,也有外在环境因素;既有方法能力因素,也有观念意识因素;既有实践条件因素,也有管理机制因素。

从理论方面分析总结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第一,个人因素。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过程极其复杂,其成就获得既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基本的认知能力为代表的智力因素、也包括动机、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

第二,家庭因素。早期的家庭环境因素是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要素,家庭成员特别是长辈对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其整个的教育生涯和职业生涯。教育生涯包括从小学、中学、大学乃至研究生的不同阶段的教育,是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最为根本性的影响变量。高水平的教育机构是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职业生涯指的是完成学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开展科研工作阶段,国家整体科研体制和灵活的用人制度是构成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从实践方面调查分析来看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在成长过程中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获得项目、经费资助困难。现代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依靠高、精、尖实验设备和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只有拥有优越的科研条件,才有可能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青年研究人员在学术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对于本单位科研资源的配置基本上没有话语权,因此,在项目、经费方面的科研需求很难得到保障。通过对中国科学院289 位35 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的调研发现,只有3.5%的青年科研人员认为自己科研经费充裕,而高达40.5%的受调研人员由于经费缺乏已使自己的科研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6]。

(2)科研工作不受重视,认可度低。由于青年科研人员年龄较小、资历尚浅,步入科研工作岗位时间较短,拥有的科研资源相对较少,造成其学术影响力较小,科研工作受到的关注度不高,即使取得一些成果,也很难被大多数同行认可。

(3)工资水平较低,待遇不高。目前,青年科研人员工资水平较低、待遇不高势必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使科学研究事业受损。通过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人才激励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科技人员认为“提高收入”是目前迫切需要改进的(见表1)。青年科研人员处在事业的起步阶段,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其对于工资、福利、待遇等收入方面的问题,则很难保证他们能够潜心投入科学研究。

表1 青年科研人员待改进需要分析

(4)缺少晋升空间。目前,我国大多数单位对于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岗位聘用都有严格的工作年限和科研成果要求,而青年科研人员由于工作年限较短、科研成果较少的原因,很难获得晋升的空间。这在客观上造成了青年科研人员对其事业、前途有一定的忧虑,进而影响了其科研积极性。

(5)浮躁学术风气的影响。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各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十分完善,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青年科研队伍也难免受到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科研人员为了评职称、当导师而急于求成,把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当成晋升的手段,不能专注地进行科学研究,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6)现行评价机制的约束。目前我国科研评价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具有一定的制约性,绝大多数单位均以学术论文、专利、奖励等作为评价科研人员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硬性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青年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积极性,埋没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从调研结果来看,大多数青年科研人员也认为上述几个方面是影响其发挥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的阻碍因素(见图1)[5]。可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整个科教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生成和培养必须改变我国的应试教育环境,从基础教育开始重视创新人格的培养,高等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图1 制约青年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相关因素

3 关于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做好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青年科研人员个性鲜明、独立性和自信心强、思路开阔,而传统观念和习惯扼杀了不少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为了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更好地成长,必须要自上而下转变观念,做好顶层设计,建立新的人才观,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建立起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人才管理的自觉要求。只有确定了新的育人思想,明确培养单位应该培养什么样的青年人,应该怎样培养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才能增强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

(2)建立有利于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评价体系。目前,现行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缺乏针对性,笼统地以项目级别、成果等级作为评价标准,而非根据人才类型、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阶段性特征来制定相应的激励标准和办法。此外,现行的体制对于优秀的青年科研人员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有潜质的青年科研人员的前期科研资助力度也不够。应建立科学合理、分层分类的青年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对于处于成长期的青年科研人员的评价,应该侧重考察其科研潜力,而不宜过于强调成果数量;对于有特殊专长的青年科研人员的评价,要打破学历、资历、职称等因素的限制。同时,对于青年科研人员的考核周期也应更加灵活,适当延长。

(3)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团队培养机制。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团队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学科人员组成的创新团队,它属于组合型混合科研群体。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团队因其自身的学科多元化、知识多样化等特点,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有利于培养科研人员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多样性,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不同领域学科发展情况,从而使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扩展和完善;有助于培养主持重大课题的能力,学科融合的创新团队中,每个人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都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大多数创新团队承担的都是重大前沿领域的科研项目,在团队中工作能够与研究方向内顶尖的科学家共事,接触到的课题层面相对较高,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和参与其中,对于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会有很大帮助,对于申请或主持高水平的课题会有很大帮助。

(4)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青年科研人员成长。按照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青年科研人员正是科研创新的最佳阶段,同时又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和源泉。科技主管部门应当努力为青年科研人员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大用于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力度,解决青年科研人员科研项目少、科研经费短缺问题;同时赋予青年科研人员研究自主权,可以自由选择课题,进行自由探索。人事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实施弹性的人事管理制度。对于科研成绩显著的青年科研人员,适度放宽其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的年限要求,不拘一格选人才。这样既是对其努力付出的肯定,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入水平、解决待遇问题。

(5)青年科技人员专项资助机制。鉴于目前大多数青年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经费等方面的竞争劣势,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设立专门的科研资助计划用于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工作;在科研团队中,也应有计划、有目标、有比例地鼓励有潜力的青年科研人员从事相关研究,并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重视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成才,应在实际工作中支持其参与重大课题、甚至担当重大项目的主持人。对于一些国家、部门、省、市级重大、重点课题,可按一定比例设立青年科研人员骨干计划,鼓励青年科研人员担任项目主持人。

[1]姜一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07.

[2]李和风.中国科学院五十五年人才工作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2):131-135.

[3]王广民,林泽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典型特质及培育政策建议——基于84 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7):186-189.

[4]沈春光.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5]沈荣华.拔尖创新人才如何产生[N].光明日报,2011-05-11。

[6]李强,王秀杰,胥伟华.探究35 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规律[J].科学新闻,2008,(21):19-23.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科技人才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人才云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