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变迁与启示

2014-02-05 23:19陆慧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职业思想教育

陆慧

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变迁与启示

陆慧

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大体经历了1840-1899年的萌芽期、1900-1911年的兴盛期和1912-1927年的飞跃期三个历史阶段。它萌芽于民族危亡、西学东进的社会背景下,兴盛于实业救国、经济强国的时代要求下,又在科学民主、男女平等的呼唤下实现了质的飞跃。每个阶段的变迁都是社会进步、主流教育思潮和国人觉醒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影响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变迁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当代女子职业教育发展。

近代;女子职业教育;教育思想;男女平等

纵观1840年至1927年80余年时间,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虽然有很多枝节,但大体上可以分为“萌芽期”(1840—1899年)、“兴盛期”(1900—1911年)、“飞跃期”(1912—1927年)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渐进过程,不能将其完全割裂开来。通过对这三个阶段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变迁过程的史料梳理和特点分析,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时,我们可以发现教育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其思想的变迁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依附于社会各种活动。它的变革与社会各因素息息相关,受到当时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主流思潮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和约束。

一、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变迁历程

(一)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的萌芽(1840—1899年)

这一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中西杂烩,初具雏形,“贤妻良母”的观念十分盛行,形成了以“强国保种”为目的的封建主义女子职业教育观。

1.改良派代表:郑观应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

郑观应是我国提倡女子职业教育的第一人。他主张训练女子职业技能,以“纺绣精妙,书算通明;复能相子佐夫,不致虚糜坐食”。[1]581892年,郑观应撰写《女教》,明确指出“女子独不就学”才致“政化之所由日衰”,提倡在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解放妇女,让她们学习各种劳动技能,照顾家庭,帮扶丈夫。

2.维新派代表:康有为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

康有为认为女性“一切与男子无异”,反驳了数千年来被国人当作真理信奉的女人无论在生理还是智力上都落后于男子的腐旧观念,主张女性应该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他说女子被弃于校门之外,“是率二万万人有用之才而置之无用之地”,认为“妇女之中,奇才甚多,且性静质沈,尤善深思;以之为专业之门,制器尚象,利用前民,其工大矣。”[2]290甚至由于女性要做母亲教育后代,就有了比男人更需要接受教育的理由,即“妇女之需学,比男子为尤甚;盖生人之始本于胎教,成于母训为多。女不知学,则性情不能陶冶,胸襟不能开拓,以故嫉妒褊陿,乖戾愚蠢,钟于性情,扇于风俗,成于教训,而欲人种改良,太平可致,犹欲行而求及前也”。[2]290“种乌呼保?必使其种进,而后能保也。”因而在康有为看来,“母职”是女性最重要的职业内容,是“保国、保种、保教”的必然。

可以说,无论是改良派还是维新派,都意识到必须批判女子终日以夫为纲、重梳妆而不思自立的陋习,认为中国之所以贫穷积弱,其根本原因是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妇女没有受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没有谋生的技能,不能“自养”,因此不仅个人地位低下,还闲置了社会人力资源。女子没有职业是由于没能接受职业教育造成的,因此女性不能了解行业“所以然之理”,也就没有办法“生利”。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振兴女子职业教育,培养女子的职业能力,实现其自立。但从郑观应到康有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兴办女子职业教育并非是为了提倡男女平等,也不单纯是为了提高女性素质,而在于女性乃为母,只有女性担当好母亲这个角色,才能教育出好儿女,而且女子具备一定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可以帮扶丈夫,创造收益,减轻家庭负担,从而达到“保种”、“相夫”进而“强国”的目的。

(二)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的兴盛(1900—1911年)

1900至1912年间,以“经济强国”为根本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发展极为顺利,打着实业救国的旗号,得到了各阶层各派别的大力支持,包括清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呈现出一派方兴未艾的繁荣景象。

1.实业派代表:张謇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

张謇批判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认为中国女性长期遭受压迫,其本质原因就是因为缺少文化,“学之不明,而千百年来女界乃独罹其黑暗矣”,“欲救其弊,唯有兴学。”[3]64一是要使女性不再依赖于男子,就必须让女子具备学识,掌握劳动技能,谋得自己的职业,解决生计。这样不仅可以结束衣食仰仗丈夫的历史,还可以为家庭为国家创造效益。二是“家政者,女子有益于世莫大之事业也”。[3]98女子学习家政,谙熟持家之道,可以当好男人的贤内助,匡扶家风,使家道兴隆的同时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进步,即所谓的“女子有学邦家之隆”,这里的“学”既包括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包含了妇德的陶淑;而“家”既指个人的小家,也指国之大家。其职业教育思想中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他意识到了教育当中存在贫富不公问题,即“缙绅阀阅之家,其女子犹得与男子享同等教育”,而贫苦大众家的女子则没有经济条件也没有渠道获得受教育的资格。因而他在开办学校时考虑到了职业教育的普及性。

2.女权派代表:秋瑾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

秋瑾批判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反对缠足,认为女子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的熏陶,“学习女红”以“自立、自活”,只有这样,才能“兴家业,被男子尊敬,洗刷去无用之名,享受自由的幸福”。号召女性要靠自己“求学艺”,认为“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自己养活自己呢?”[4]15因此,女性自立取决于是否“求学艺”,女人倘若要走出苦海在社会赢得一席之地,必须接受职业训练掌握生存技能,否则一切只是空谈。

这一阶段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以“实用主义”为宗旨,以张謇为代表的一批实业家们意识到女子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意识到教育必须扩大受众面,不只是贵族家庭的女子可以学知识,一般百姓家庭的女子也应当能够通过职业教育的训练,获得工作能力和工作机会。在这一点上,实业家们虽没有提出相应的口号,却采取了消除不公平现象的行动,即普及女学,通过开办女子师范学校、农业及工业类女子职业学校,使妇女成为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基础,同时又掌握某种劳动技能的人,为妇女解放和实现男女平等做了实事。同时,妇女本身的觉醒也较前阶段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女性留学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女性亲身接触到西方的女子教育文化,开始接纳和宣传女子职业教育的好处,甚至开始批判封建礼教对于女子的压迫,从参与女性团体到自主组织女性社会团体,从被游说入学到自行开办女学堂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而,女子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逐步觉醒,认识到只有接受教育,掌握实用的技术,谋得相应的职业,取得经济上的独立才能求得平等。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已从“小家”走入“大家”,从“自养”走向“养家”,也影响着妇女走出家门,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三)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的飞跃(1912—1927年)

这一阶段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各种思想迭起,传统的妇女观、教育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倡导女性解放、男女平等的进步教育思想家。

1.胡适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

胡适认为,女子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养成能独立的人格,但同时也应提供帮助女子养成做妻子的知识。所谓的女子具备做妻子的知识,不是将女子教育(包括女子职业教育)倒退到封建礼教的“贤妻良母”上,而是一种“超贤妻良母主义”的观念,对此他解释说:“这种‘超于良妻贤母的人生观’,换而言之,便是‘自立’的观念。……‘自立’的意义,只是要发展个人的才性,可以不依赖别人,自己能独立生活,自己能替社会做事。……男女同是‘人类’,都该努力做一个自由独立的‘人’,没有什么内外的区别的。……男女同有在社会谋自由独立的生活的天职。”[5]293意指要培养女性的“自立”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养成则全靠教育,而且是平等的教育。因此胡适主张男女要平等地接受教育,女子不仅要接受初等教育,更应和男子一样接受高等教育。他在《女子解放从哪里做起?》一文中指出:“人都说现在的女子教育有失败,因为女学生有卖淫的,有作妾的,做种种不名誉事的。我说,这不是女子教育的失败,这是女子教育不曾解放的失败。我们只给女子一点初等教育,不许她享受高等教育,只教她们读点死书,不许她们学做人。”因此,女子教育要普及要完备。不仅如此,还要男女同校,否则女子受到的教育就是不公的、有缺陷的,从而不能在社会上得到和男子一样的社会地位,不能谋取一样的职位,“自立”就是空谈。

2.陈衡哲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

陈衡哲认为,女子要立足于社会绝不可缺谋生的能力,这是“属于职业教育范围之内的”,主张女子应该有一两种技能,可以选择职业,作为她“自由平等的证券”。这样她们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自立。并且掌握了谋生技能后,自己有一定经济能力了,还可以请助手来帮助料理家务和照顾孩子,为人母的艰辛就可以减轻一些,也是一种自我解放的途径。

陈衡哲的思想中,最有特点的一处就是认为女子最重要的也是必修的一种职业是“母职”。她在《妇女与职业》一文中写道:“此话初看上去,似乎很顽固,似乎又回到那个陈旧不堪的贤妻良母的路上去。……虽然我不承认那是妇女生命的唯一道路。……我深信……世上岂有自己有子女而不能教,反能去教育他人的子女的?……儿童的人格,……是必须由你做模范的。”[6]111-112她认为:“凡是靠了体力及智力所做的有目的和有成绩的工作,都可以称为职业”,包括承担母亲的职责,提出了“内外兼修”的思想,大大扩充了“职业”的含义。

该阶段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开始考虑女性的自身特性,形成了以谋求女性人格独立为根本,寻求男女全面平等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教育界在倡导女性职业教育的同时,开始考虑从女性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选择相应的职业培训,以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女子就业潜能,要充分意识到女子性格中的不足,才能挖掘女性心思细密、温和谦虚的优良品质,使女子职业训练更符合社会角色的分工。同时,这个阶段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进步之处还在于它不盲目排斥“贤妻良母”的思想,而是肯定了这种思想有其正确性,客观和理性地对女子职业教育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肯定了妇女为人妻、为人母在家庭中应当起到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认为照顾家庭的能力也应当作为职业培养的一个类型,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和履行与妇女经济独立的目的并不对立,以此将职业分为“内”、“外”两种;建议妇女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或专心于家庭,或投身于社会,或内外兼修,不应片面强调走出家门,寻求所谓的经济独立,而忘记母亲的职责。

二、影响近代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变迁的原因

(一)受社会模式的影响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随着社会规模、层次不断扩大和提高,产生社会结构的分化,而“结构的分化又伴随着逐渐的功能分化”。[7]社会功能的愈加复杂促进了社会组织的改变、政治的改良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最终产生社会模式的变革。传统封建礼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立足千年,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适应中国当时小农经济发展及封建王朝政治统治的需要。作为“主内”的女子,生活圈子被局限于家庭,整日忙于生养子女、奉养老人、照顾丈夫,除了实际生活的训练外,不需要有任何的新知识,更加显得没有接受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需要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女子职业教育自然无从说起,更不要说有人会去研究其指导思想了。

而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工业文明逐步传入中国并迅速扩张,开始瓦解小农思想的根基,旧的社会经济结构渐渐动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政权和帝国势力的双重压迫下萌生,社会进步成为必然,社会组织开始趋向于工商业化,传统的职业岗位遭到淘汰和改良,各类新型技术岗位逐步增多,一种从胎教出发,以“保种”、“佐夫”为目的的“贤妻良母”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应然而生。

190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结构最终形成后,旧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模式逐步形成。单纯地依靠男子劳力,已经无法应对家庭的开销,更不要说实现国家的富强了。为了解决社会财政危机,实现“实业救国”,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二万万可生利之女子”就成为劳动力的主要发展对象,同时资本主义的劳动方式又要求女子必须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和专业知识培养才能胜任岗位的需要。女子职业教育转而以培养“妇女经济创造能力”为核心思想。

国民政府成立后,随着封建政权的彻底颠覆,经济结构重组,社会组织的性质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民主社会模式下的政府积极倡导“男女平等”的观念,并从制度上加以支持,使得女子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更为活跃;女子团体的勃兴,也为宣传妇女解放思想推波助澜,大大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这样一种政府鼓励、人权平等的社会大环境下,女子职业教育的研究开始着眼于人权,一方面抨击男尊女卑的旧思想,一方面主张男女教育平等。这种平等不仅是教育和职业形式上的平等,还被提高到经济的高度,以期使女子彻底地摆脱男子的束缚,成为独立人格的人。这一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是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

从以上分析可见,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变迁是服务于社会模式的转变,并受到其影响的。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对社会系统的分析所说,教育思想的功能是“要消除变革和发展中社会的各种紧张与冲突”。[8]538因此,每一次社会转型,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形态亦会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受时代思潮的影响

任何一次教育思想的变迁都不是空穴来风,必定会受到它所在时代大思潮的影响,在冲击下产生新知进而新陈代谢。这种思想的变迁没有固定的模式,也可能会出现倒退的现象,但总体是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的,而且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连续、渐进的。

1.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推动了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

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贤妻良母”,还是张謇的“实业救国”,都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衍生物,而“男女平等”思想更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极大地冲击了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界,催醒了广大中国妇女的独立意识,推动了当时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这些理论明确地告诉国人,要想生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国家和民族的自立、自强,否则就会被其他强国所吞并,亡国灭种。而要想争取民族的富强就必须挖掘社会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使女子受教育以掌握一技之长,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者。

这些资产阶级民主观念的拥戴者们意识到,在以男权为中心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禁锢下,占人口半数的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影响了整个民族的人口素质,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因此,要想使她们能担负起教育高素质下一代的任务,就必须改变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附属地位,而改变的最根本途径就是接受教育,掌握谋生的职业技能,争取人格和经济的独立。

2.封建教化观的回流刺激了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演变

民国成立后,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传统礼教观念在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下逐步走向消亡。而北洋军阀政府期间,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给了封建势力抬头的机会,从而给旧礼教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期间,多次出现这样的思想逆流,其中以袁世凯的复辟活动最为猖獗。他为了配合自己的帝制复辟活动,推行社会教育观的完全复古,打着“仿东西洋”的旗号,把“忠君”改为“爱国”,推崇尊孔读经,鼓吹贞女烈女的培养,将妇女重新拘于家庭,使女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倒退。但此时求民主、求平等的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因此将传统礼教的复辟活动放入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中去考量,很容易发现它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违背,强行实施必然会暴露更多的弊端,从而受到更为猛烈的抨击和批判,并反过来刺激新思想以更快的速度成长和成熟。另外,新生事物拥有顽强的生命力,越是打压越是成长,“男女平等”的思想在复古逆流下悄悄涌入了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角落。五四时期,民主人士重举教育公平、职业平等的思想旗帜,开启了女子职业教育的新篇章。

(三)受社会风俗的制约

女子职业教育问题不单纯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因而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进步和发展绝不是仅靠女子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教育立法的支持就能实现的,更主要靠的是靠全社会的觉醒、社会风俗的彻底改变来实现的。因习俗传承的思想是最顽固的力量,它潜藏在民族心理的深处,国人不问对错,只是习惯性地沿袭祖制,按习俗办事,这是社会变革当中最容易出现反复较量的领域。1840—1927年,近代中国社会形态虽几度变迁,但是男权为天、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社会的全面觉醒是比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更为困难和深刻的文化心理转型。

在近代社会,提倡女子职业教育起先只是一部分进步人士的个人呼吁,并不为整个社会所认同,甚至遭到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打压。而随着资产阶级民主的进一步推进、报刊舆论宣传力度的增大,加之女性团体的勃兴和女子留学事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国人包括妇女开始认同女子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意识到了要想独立,就“必须有经验、有知识……既受职业教育而后就职业,是女子立身最上之方策”[9],充分认识到女子谋有职业的重要性。此后,全面妇女解放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女子要求教育而且要求平等接受教育,女子要谋职业并且要获得与男子同样的工作酬劳,这样的思想开始为社会所接受,形成一种社会风尚。全社会的觉醒,特别是女子主体意识的觉醒,彻底改变了传统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为女子职业教育的思想变迁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启示与思考

(一)建立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特色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女子职业教育活动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它受到其他各类社会活动的制约,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推动政治改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计民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我们在教育实践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建构具备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体系,来指导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西方先进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自然可以为我们提供好的借鉴和参考,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照搬照抄。此外,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女子职业教育思想来源于教育实践和社会实际情景,不是闭门造车地凭空想象,也不是纯理论化的空谈,更不能盲目生搬硬套,而应当从社会进化观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及职业岗位的需求来不断创新。

(二)注重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普及化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实现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性突破。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已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10],简单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基于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科技的高度发展之上,更加强调人力资源的素质,却淡化社会分工的性别差异。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加之职业教育地位的提高、发展环境的改善,为女子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更多的职业岗位向女性敞开,女子开始进入社会各个工作领域,扮演着与男性同样的“半边天”的社会角色。

但受到传统社会风俗的影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社会风俗重文化、轻技能,很多人并不了解职业教育的真正内涵,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于普通教育层次的教育形式,这种社会认识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女性地位虽有显著提高,可以享受与男性公民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就业权利,但法律意义上的机会均等,并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认为女性在智力、体能等方面还是逊于男性的观念仍然广泛存在,女子职业教育尚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认同。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高度上形成全社会对于女子职业教育的认同,从而实现女子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1]郑观应.女教[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3]张謇.张謇全集(第四卷)[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4]秋瑾.秋瑾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A].瞿葆奎,郑金洲.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6]陈衡哲.陈衡哲散文集[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7]童潇,白杨.19、20世纪之交西方思想家社会进化论述评[J].天中学刊,2003,(8).

[8]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9]女子职业问题之商榷[N].妇女时报,1912-1913,(9).

[10]段尊群.知识经济时代德育观刍议[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责任编辑:张艳玲

Analysis of the Change of Idea about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Chinese Modern Women’s and the Enlightenment

LU Hui

The development of idea about wo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has witnessed three main periods,including the bud period 1840-1899,the prosperous period of 1900-1911 and the fast-developing period 1912-1927.It originated from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nationwide crisis and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knowledge and skills,developed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conomic invasion,and improved to a higher level thanks to the call of science and democracy.Every development period is the result of social progress,the change of the mainstream education thought and people awareness awakening.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 of ideas about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modern women’s and comes up with some advices.

Modern China;woman 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 thought;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10.13277/j.cnki.jcwu.2014.06.014

2014-06-18

D442.9

A

1007-3698(2014)06-0098-06

陆慧,女,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职业教育。211169

猜你喜欢
职业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