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外国妇女研究初探

2014-02-05 23:19张馨元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外交官外国人外国

张馨元

在华外国妇女研究初探

张馨元

来华的外国妇女正在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日益壮大并且不可忽视的群体。她们的在华历史,从鸦片战争算起,直至改革开放前,可作为历史回顾部分;从改革开放至今,则可归为现代部分。当今的在华外国妇女按照其来华目的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类,而在北京的外国妇女则可看作是这个大群体的缩影。她们一方面为我国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在促进我国对外交流和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对于在华外国妇女的研究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依据。

在华外国妇女;驻华女外交官;女外国专家;女留学生;涉外婚姻

随着全球化程度和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国际参与度的日益提高,来华的外国妇女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人数在慢慢增长。本文试以在华外国妇女①本文对“在华外国妇女”进行如下界定:在来华的外国妇女中,有人在华长期生活、工作,而有人只是短暂逗留,因此,本文将其界定为在华停留三个月以上的外国妇女。为研究对象,考察她们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一、历史中的在华外国妇女概况

从1840年到改革开放前即20世纪80年代,在时间上跨越一百多年,中国社会经历了社会制度的更迭,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军阀混战,再到新中国的建立。在此过程中,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不断变化,从羸弱不堪、饱受凌辱到独立自主、日益强大。在此期间,来华外国人的身份和作用也发生着变化。为便于梳理,本文将这段历史分为两部分,以新中国的建立即1949年作为两部分的分水岭。

(一)从1840年到1949年

1840年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外国殖民侵略逐步加深,近代在华外国人的数量、人员构成、活动领域有了明显变化。他们在华生活、学习或工作,构成中国历史、文化特殊的组成部分[1],可以将他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治领域中的外国人;第二类是在华的外国传教士;第三类是教科文卫领域里的外国人。而这一时期的外国妇女主要是以记者和传教士两种身份来华的。

(二)从1949年到1980年

这一时期跨越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在此期间,中国对外政策虽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风格,但还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这一时期在华外国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驻华外交官及其家属;第二类,苏联派驻中国的援华专家;第三类,来自友好国家的外国留学生;第四类,来华避难的各国“左派”人士。总之,这一时期的在华外国人和意识形态联系比较紧密,大多数是来自友好国家。这个时期的在华外国妇女主要包括苏联女专家、文学创作者以及外交官家属等。

总体来说,历史中的来华外国妇女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她们是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的传播者,为当时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2];其次,来华的外国妇女塑造了其所在国家人民眼中的中国形象;再次,来华的外国妇女作为文化使者,向本国国民宣传了中国的文化。

二、改革开放后在华外国妇女的总体状况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提升,国际交流从规模到范围都有大幅增长,因此在华外国人总数逐渐增加,其中女性人数也随之增加。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华外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数量增长迅速;二是滞留时间逐渐变长;三是开始出现聚居现象;四是国籍出现多元化。[3]19本部分将在介绍在华外国人总体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关注在华外国妇女群体的个性特点。

在华外国人按照其来华的不同目的大体可分为四类,包括外交官及其家属、来华工作人员、来华留学人员和涉外婚姻人员。下面对这四类在华外国人逐一进行介绍。

(一)外交官及其家属

截至2013年10月,共有167个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大使级的外交关系,有26个国际组织派驻华外交官工作生活在北京。其中有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派驻我国的代表为女性,也就是女外交官。在驻华的167位大使中,有20位是女大使,而在驻华的26个国际组织代表中,有4位是女性代表。[4]女外交官们除了关心男性大使关心的问题外,还会特别关注与本国以及中国女性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就是“妇女议题”。她们会更加关注诸如“如何推动男女平等事业”、“如何保护以妇女、儿童为主体的易受伤害人群的利益”、“针对妇女的暴力”等和妇女息息相关的主题,切实为提高妇女地位、维护妇女利益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2013年的国际妇女节上,来自19位驻华女外交官在京召开会议,联合呼吁要以更加有效的方式确保妇女权利。[5]在会上,她们就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后将近20年间,全球妇女权利仍旧得不到足够保证并仍旧遭受着暴力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且继续呼吁改善这种状况。

(二)来华工作人员

在华工作的外国人,主要包括:因引智项目被我国政府招聘来华的外国专家、因外商到华投资随之而来在企业工作的员工、为外国驻华媒体机构工作的外国人以及在中国从事服务业工作的外国人等。

1.引智的外国专家

“引智”是“引进国外智力”的简称,指通过对外开放的形式,引进国外的优秀人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等活动。[6]目前,我国引进的外国专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在教育机构、新闻出版、科研、文化等部门服务的专家,称为“文教专家”;二是政府机关、经济和社会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等聘请来的专家,称为“经济技术管理专家”,这其中包括外资企业中外方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7]

在本文第一部分的历史回顾中,曾提到过新中国成立后来华的外国专家,那时候的外国专家主要是来自苏联的专业人员。改革开放初期,语言类外国文教专家占总数的85%。到2000年至2005年间,语言教师已逐渐减少至20%[8],而从事专业教学和科研的外国专家、学者的数量开始稳步上升。语言教师比例下降而专业教师比例上升是来华专家构成的第一个特点。

此外,以北京市为例,还可以发现来华专家的构成有另一个特点。截至2012年上半年,在京工作的外国专家共有6600余名,其中9人成为科教文卫类专家,而经济技术管理类专家的比例还是比较低,仅占来京外国专家总数的10%强,主要分散在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9]因此第二个构成特点是,来华专家分布在科教文卫领域的比例较大,分布在经济技术管理领域的比例小。在来华的外国专家中,女性专家占的比例很小,大概只有总数的四分之一。[10]

2.从事企业工作的人员

按照我国颁布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在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应持职业签证入境,入境后取得《外国人就业证》和外国人居留证件,方可在中国境内就业。仍以北京市为例,据市人力社保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2年6月底,北京市共为3810名外籍人员办理了《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为4918名外籍人员办理了《外国人就业证》。目前,外籍人员在京就业人数为3.1万人。根据黄荣清教授对在京人口的研究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在北京工作的外国妇女人数占外国人总人数的20.3%,而她们中从事企业工作的人员主要为商业企业类,如在华投资的外商、外国企业驻华代表以及外资企业的就业人员。[9]

3.从事媒体工作的人员

在中国,从事媒体工作的外国人主要分布在驻华的新闻机构,截至2012年6月,共有300多家新闻媒体机构近900名外国记者常驻中国。其中,仅美国一国就有36家媒体派出了驻京机构,日本则有17家媒体在京设立派驻机构,英国有12家媒体,新加坡派出了6家媒体进驻北京。很多国家的媒体还在上海和广州等中国一线城市设立了派出机构。[11]目前没有按照性别划分对在华工作外国媒体人进行统计的相关数据,但在一些媒体上可看到有外国女媒体人活跃的身影。

(三)留学人员

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外国人来华留学人数也逐年增加。从1950年第一批留学生来华到2010年,我国共接收外国留学生169万人,且规模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12]笔者随机抽取了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等五所高等院校,对其2001—2011年十年间在校留学生人数进行了统计,可以看出,我国各大高校每年接收外国留学生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其中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统计中,还特别列出了女留学生人数,2007年女留学生占总留学生人数的48.9%,2009年是45.8%,2010年是49.2%,变化区间为45%至50%,这个比例数要高于在华妇女占在华外国人总数的比例。①参见五所高等院校各年统计年鉴。此外,来华留学生所学专业的结构也有所变化。从过去以语言学习为主逐渐向经济管理、理工类等专业过渡。[12]

(四)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即中国公民与外国公民之间的婚姻,又称跨国婚姻。我国涉外婚姻最为密集的广东、福建和上海三地均是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地区,广东的涉外婚姻起步于与香港、澳门等地的密切经济往来;[13]福建省的涉外婚姻集中在开放最早的4个城市——福州、厦门、泉州和漳州,通婚对象多为经济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台胞和华侨;[14]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都市,上海涉外婚姻中的外方人员的国籍分布相对较广,但比重最高的还是与其经济文化往来最为密切的日本。[15]此外,独特的旅游和文化资源也是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在促进中外交流的同时也为涉外婚姻创造了机会,比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桂林,便是广西涉外婚姻最集中的地区。[16]

近年来,北京市也逐渐成为我国涉外婚姻较为密集的代表性城市。以北京市从2004年到2010年涉外婚姻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涉外婚姻的总体走向。就涉外婚姻的组合方式来看,有内地女性与外方男性结合的“外嫁婚”,也有内地男性与外方女性结合的“外娶婚”,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在华外国妇女,因此关注的焦点则在“外娶婚”这部分。从北京“外嫁婚”在涉外婚姻中所占比重的降低可以推测出“外娶婚”的比例呈现的是升高趋势,也就是说,有更多的外国妇女在北京嫁给了中国男性。[17]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涉外婚姻逐渐包含了更少的功利色彩而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涉外婚姻中再婚者所占比重较高;第二,涉外婚姻者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高知组合”占有较大比重;第三,涉外婚姻者平均结婚年龄较大;第四,涉外离婚有增多趋势。[18]

三、在华外国妇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及问题

(一)贡献

据前所述可以看出,在华外国妇女是一个日渐壮大的社会群体,她们来自世界各地,来华的原因和目的也各有不同。但客观地看,她们又确实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种。她们的贡献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在外交方面的贡献

外国妇女在外交方面的贡献主要是针对国家层面而言。正如李英桃在其文章中提到的,在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国际政治学派创立之初,“发现外交中的妇女”就是女性主义学者的主要任务。[19]根据该文的论述可以知道,除了女外交官,还有作为外交官夫人的外国女性,都为国家间外交做出了个人的贡献,正所谓“个人的即是外交的”。作为外交官的女性,她们中间有大使、参赞、一秘、二秘、随员、翻译等等,在其祖国与中国的外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本国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出谋划策,贡献了力量。她们因女性的五种特质——刚柔相济、温和微笑、敏锐观察、细腻性格和独特风格而在公共外交的交流中能够事半功倍、相得益彰。相比起男性在逻辑性上的优势,女性则具有感性认识的优势,因此在公共外交中,女性比男性更能合理地将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前驻芬兰大使马克卿认为,女外交官能够倾听且具备亲和力,这些能力很容易让人接近,故而容易沟通。[20]此外,外交官夫人们虽然不是正式的外交官,却也可能在外交上发生很大作用。[21]她们被认为是“外交车轮的润滑剂”。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为外交官夫人的外国女性对国家间外交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

来到中国的外国妇女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不同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做出不同的贡献。仍以北京为例。一大批外国专家随着北京出台的一系列引智计划,如,“千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层次外国专家项目”等,纷纷来华投入北京城市建设大潮。在引进的外籍专家里面,尽管女专家数量有限,但是她们和男性同行们一样在为北京城市建设做着贡献。此外,还有一些从事企业工作的外国妇女,她们有的是跨国公司总部的女性CEO,有的是外国企业派驻北京机构的负责人,有的是外国企业的管理人员,也有的是一般的企业员工等等,她们的到来,为北京的经济发展贡献了人力、物力等资源。

3.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

每一位来到中国的外国妇女都是其本国文化的载体。如果她是引智来华的外国专家,她可能会通过课堂或者科研平台将其本国的文化传递给中国受众;如果她是企业CEO或者管理人员,她会在工作交往中将其本国的企业理念和文化观念传递给她的中国同事;如果她是嫁到中国的“洋媳妇”,她会在生活中将其本国文化传递给她的中国丈夫还有身边的人,等等。她们的到来会促进我国人民对外国多元文化的理解。除此以外,来华的外国妇女还是中华文化的受体,她们不仅会把其本国文化带进来,同样也可以把中华文化带回去。如果她是留学生,她在中国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对中国文化更加深刻的理解;如果她是媒体工作者,那么她可以通过她的摄影机或者她的笔将中国真实的面貌描述给她的同胞。她们带回去的中国文化,一方面有助于消除世界其他国家对我国的文化误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外塑造我们国家的积极形象。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号召力,便于吸引投资、对外开拓市场和加强国际合作。这些在华的外国妇女无疑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使者。

4.在社会进步方面的贡献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很多因素合力的结果,而外国妇女这个群体也是众多因素之一,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施加着一定的影响。比如轰动一时的李阳家暴案,作为受害者的李阳妻子李金(Kim),没有像大多数有同样遭遇的中国妇女一样选择沉默,而是将其推向社会,使得全社会的关注点再一次聚焦在家庭暴力问题上,李金还以自己的行为鼓励更多的女性有勇气说出家暴来,要求社会对家庭暴力改变容忍度,不再默许暴力。[22]不仅如此,她还将对她施暴的丈夫李阳告上法庭,最终胜诉,与李阳离婚。李阳家暴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法律治理家庭暴力、媒体关注家庭暴力、心理治疗干预家庭暴力以及社会文化看待家庭暴力等各相关方面的讨论。[23]也就是说,这个案件有益于使社会朝着更高程度的法制化、人性化等方向发展。由点及面地说,外国妇女这个群体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二)问题

1.管理机制上存在着不足

近年来,在华外国妇女人数随外国人总数的增长而增加。因此,对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人口信息管理机制混乱。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外国人的管理,我国陆续公布了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但是,在新形势下,又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在华外国人的流动性较大,加大了管理难度。在外国人居住数量较多的社区,尤其是外国人聚居区,境外居民居住情况多样,来源复杂,组织松散,对他们的信息采集和掌握以及对相关人员的归口管理都成为一个难题。现有社区外国人居住状况不一,人户分离情况较为普遍。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外国人管理、户籍管理、外来人口管理和治安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和办法,暴露出许多与现实不相适应的方面。例如,购入公寓、商品住宅后长期居住而又不迁入户口的,是按常住人口管理,还是按暂住人口管理;买房后并不入住,而是委托别人代管或私下出租,是按出租房屋管理,还是按常住人口管理;对外国人以中国人名义购房并居住的,应如何管理。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加以规范的问题。[9]

第二,人员管理分类机制混乱。

这个问题可从对在京外国专家管理工作上的问题窥得一斑。“引智”来京的外国专家在破解关键难题、带动人才培养、支持高端决策等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但是根据现有的管理体制,对于文教类单位聘用的外籍人员,不管层次和水平高低,统一给办理《外国专家证》,而在经济和技术领域,因为专家证和就业证在待遇上无差别,有相当一部分较高层次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办理了《外国人就业证》。传统教科文卫类专家和经济技术管理类专家的分类方式已明显不适应现在的发展需求,现有的外国专家认定条件在专家类别和层级方面缺乏细化支撑。这一方面使得外国专家来京工作和外国人在京就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不仅外国专家的高端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也无法针对不同类别的专家设计有独特价值的引进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分类不科学,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外国专家进行评价,导致需求无差别、准入无差别、待遇无差别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有限的引智资源向哪些类别的专家倾斜,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才能更好地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这一问题的提出,凸显了进一步加强关于外国专家分类需求、认定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重要性。

2.服务机制上存在着不足

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员缺乏必要的在线沟通平台,无法满足人际交往需求,特别是缺乏针对新来华人员“带一程”的服务设计,无法使他们尽快融入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这是大多数来华外国妇女会遇到的困境。正如Andrea Martins在其“Expat Women:Confessions”[24]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她们想知道要如何融入新环境,如何面对文化冲突,如何寻找一份工作并且处理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如何解决孩子的照料和教育等问题,如何面对和处理伴侣的不忠实甚至夫妻关系破裂问题,如何消除一些由生活改变带来的情绪问题,等等,而事实上,我们为她们提供的这方面服务是远远不够的。

3.研究数量上存在着不足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即对在华外国妇女的研究,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大多数该领域的研究都是针对在华外国人,或者在某一领域的在华外国人,几乎没有学者将男性在华外国人与女性在华外国人分开来研究,这就使得研究成果中对女性特质因素考虑缺失。这也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和深入的方向。

四、结语

针对目前在华外国妇女这个社会群体的管理中存在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上的不足以及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去加以解决:第一,进一步加强针对在华外国人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第二,进一步建立帮助外国妇女融入的平台;第三,进一步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对在华外国妇女的研究。

[1]梁怡.北京近代历史中的外国人及其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2]沈志华.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作用和影响——根据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J].中共党史研究,2002,(2).

[3]彭青云.在京外国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驻华大使名册[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方网站,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wjgmc_611378/default_2.sht,2013-10-01.

[5]19位驻华女性外交官呼吁以更有力方式确保妇女权利[EB/OL].网易财经网,http://money.163.com/13/0308/12/8PENOIJU00253B0H.html,2013-03-08.

[6]孙继虎,刘静.试论邓小平引智理论的科学体系[J].社科纵横,2003,(6).

[7]马万华,栾凤池.智力循环: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学术贡献与存在的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2).

[8]白燕,等.从“海外学者讲学计划”之绩效审视北大智力引进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2009.

[9]黄荣清.北京的外国人数量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2).

[10]代丽丽.北京“洋北漂”3.1万人[N].北京晚报,2012-07-26.

[11]赵晋.在华外媒资源的管理与运用[J].中国记者,2009,(11).

[12]余冠仕.60年我国接收外国留学人员169万人次,经管理工专业学生增长较快[N].中国教育报,2010-09-28.

[13]姜海顺.对中韩涉外婚姻若干问题的探讨[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14]陈云嫦,霍丽燕.广州市涉外婚姻状况的调查[J].开放时代,1983,(1).

[15]叶文振,林擎国.福建省涉外婚姻状况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6,(2).

[16]丁金宏,杨鸿燕,等.论新时期中国涉外婚姻的特征与走向——以上海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4,(3).

[17]张国钦.桂林市涉外婚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社会科学家,1994,(4).

[18]高颖,张秀兰,祝维龙.北京近年涉外婚姻状况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3,(1).

[19]李英桃.妇女与外交:个人的即是外交的[J].国际观察,2013,(6).

[20]马克卿大使谈女外交官工作的特点及中芬关系[E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0-03/29/content_19707437.htm,2010-03-29.

[21]傅梅芳.妇女与外交[J].妇女新运,1944,(3).

[22]冯媛.媒介传播的性别反思——以李阳家暴事件为核心[J].妇女研究论丛,2013,(3).

[23]毕文娟,李洪涛.由“李阳家暴事件”谈起[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6).

[24]Andrea Martins.Expat Women:Confessions——50 Answers to Your Real-Life Questions about Living Abroad[M].Australia:Expat Women Enterprises Pty Ltd ATF Expat Women,2011.

责任编辑:秦飞

The Study of Foreign Women in China

ZHANG Xinyuan

Those foreign women in China have become a bigger and bigger population and are worthwhile study.The history of foreign women in China can be dated back from the 1840 War.From then to the period before Reform and Opening,it can be defined as historical part.While the period after R&O can be defined as modern part.The foreign women in Chin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groups and those ones in Beijing can be regarded as epitome of the whole. They have not only don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hina but brought about some problems as well.These are what will be studied in the research.And the research aims at providing more academic support to policy makers in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building the world cities.

foreign women in China;female diplomat in china;female foreign experts;femal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marriage

10.13277/j.cnki.jcwu.2014.06.013

2014-05-16

C913.68

A

1007-3698(2014)05-0092-06

张馨元,女,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美国政治。100089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2年度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科研项目“妇女对外交流合作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中期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外交官外国人外国
外国人学汉字
Panda pride 萌宠外交官
鲸豚趣多多之最强外交官
外国人如何阅读王维
外国公益广告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一对外交官夫妇的支教之旅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争做世博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