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新路向 *
——康德教育哲学对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启示

2014-02-05 18:32:23张煜锟陈晓慧张丽娜
中国电化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康德媒介素养

张煜锟,陈晓慧,张丽娜

(1.东北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2.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吉林 长春 130012)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新路向*
——康德教育哲学对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启示

张煜锟1,陈晓慧1,张丽娜2

(1.东北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2.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吉林 长春 130012)

当今世界,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交流、学习、娱乐、出行等一系列活动无不与媒介息息相关,一个好的媒介生活环境将是社会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与保障,所以,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便显得愈加突出。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媒介信息环境,该研究以康德的教育哲学理念为指导,应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当代小学生的媒介生活现状以及媒介素养现状,从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三方面出发,探讨了康德的教育理念与媒介素养教育之间的共通之处,并对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路径与实施策略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康德;教育哲学;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一、康德的教育哲学概述

康德,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哲学的奠基及其持续的发展之中,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论教育学》中。

康德在《论教育学》的引论部分就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概述。他认为,教育是包括养育、训诫、以及连同塑造在内的教导。每个人的出生都预示着教育的开始,第一任教师便是自己的父母,当然,“养育”只是纯自然意义上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本质来源于所有动物的本能。“训诫”是把动物性转变成人性的必要手段,是基于养育之后的进阶,动物仅仅进行养育的教育,而人则不同,人的发展需要否定性的训诫来规范人类的行为。正如康德在书中所说:“动物通过其本能已经是其全部,一个外在的理性已经把一切都给它安排好了,人却要运用自己的理性。”与否定性的训诫恰好相反,“塑造”是肯定性的对孩子实施教导,这其中包括培养其后期的人格形成,各方面专业能力的发展等,通过不断地完善孩子的各方面素质,使其逐步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需要的人才[1]。

康德延续了卢梭等人的教育观点,即人之所以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人的崇高的道德以及在文学、艺术、建筑、医学等多方面的伟大成就皆出自于教育之手[2]。所以,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于社会生存的自由人,除了养育其生长发育以外,更应注重其“社会性”的培养。康德认为教育应该为社会的未来以及人类的持续发展服务,而不是仅仅维持人类当今生产生活的需要。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并且发展进程越来越快,教育并不是追随社会的产物,而应该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先驱。康德一直推崇构建一种公平化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具有差距的教育并不能称为完全的教育。只有当受教育者都按照相同的准则来行动,而这些准则必须对他们来说成为一种自然时,他们才会整齐划一[3]。当然,公平完整的教育规划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正如康德在书中所说:“我们应该致力于一种更合目的的教育规划,并把一种安排传给我们的后代,使他们能够逐步的将其实现。”

康德把教育分为“自然的教育”与“实践的教育”。“自然的教育”是指人类与动物共同的部分,即养育;而人类婴儿的养育与自然界中动物的养育还不尽相同,因为人类毕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他的衣食住行都与自然界中的动物有所区别,所以对婴儿的养育虽然也是出自于动物性的本能,但要比自然界中的养育复杂的多。康德在对自然的教育的论述中,对婴儿的母乳、摇篮、推车、肢体保护、感官等一系列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养育好一个正常的儿童,给他能够继续接受“实践的教育”的能力[4]。“实践的教育”是人类高于动物所独具的把人塑造成社会中自由行动者的教育,也是康德所认为的教育的重点所在。尽管自然的教育同样重要,但一个完整的社会人的产生,依托于自然教育的比重要远小于实践教育的比重。康德在实践的教育中强调人的自由,就像他最初提到的教育目的一样,教育应培养适应于社会的自由人,所谓自由,并不是像自然界的动物一样的冲动与为所欲为,而是在道德规则与法律下的合乎自己意志的行为人。康德的实践教育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即技能、世故、与道德。技能是指能够让自己生存于这个社会的基本能力,康德着重强调了技能要精深,并且逐渐形成思维方式中的习惯。世故是指把我们的技能施之于人的艺术,也就是说,人们如何能让他人服务于自己的目的[5]。世故要求孩子能够学会隐藏自己,不让他人看穿,并能够观察出他人的动向。道德是康德教育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他认为,在道德教育中,学生应该做到两大方面:一是对自己的义务,二是对他人的义务,此两项义务涉及了对自己的尊严维护、勤劳节约、张弛有度,以及对他人的尊敬、礼让、同情、帮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6]。他把优良的道德分为值得赞赏型、义务型、以及无辜型,而把恶习分为邪恶型、卑鄙型、和狭隘型。康德还在是否应该对儿童进行宗教类教育、学生内心的道德法则、青少年时期性差异的萌发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二、我国当代小学生的媒介生活现状

当今世界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工具逐渐普及,高容量的媒介信息不断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网络传输等手段导致了社会构成的基本因素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一个无意识的数字革命正在悄然发生,它正在孕育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7]。在这个全新的社会形态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数字电视、高清数码相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一系列电子产品把人们的生活点缀的五彩缤纷,在这种数字媒体下,数字化办公、政府工作透明化、群众网络监督与检举已经成为现实;远程教育、网络课程、智慧校园等教学方式也在逐步实现,QQ、MSN、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使得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也逐渐多样化与快捷化。总之,不管是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都变得如此的轻松与方便。当然,也不得不承认,数字媒体在给人们带来了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大容量的媒介信息包罗万象,其中包含了太多的诈骗、暴力、色情等内容;人们开始因为喜爱上网而变得很少运动;很多新媒介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对传统的文化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很大冲击;孩子们会因为迷恋网游而失去自我;依托于新媒介的网络犯罪更是屡见不鲜。总之,数字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给生活增添了色彩,同样也带来了担忧。

当代的中国儿童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数字媒体环境下,他们的生活条件丰厚而优越,学习的内容也更是不能与往昔同日而语。所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8]。本研究以中国东北地区为采样点,对小学1-3年级的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确认当代儿童是如何通过媒介获取信息、以及获取信息的种类、时间、内容等状况。研究显示,儿童使用媒介主要用于观看动画片和玩游戏,但是时间都会有所限制,据统计,使用媒介低于2小时的孩子占绝大多数(94.7%),其中1小时以下的孩子占31.4%,1小时至2小时的孩子占63.3%,而3小时以上的孩子仅为1%。从选择媒体的方式来看,选择电脑(76.7%)的学生人数远远多于选择电视(37.2%)和手机(3.4%)的人数。大多数儿童在接触媒介信息时都是以娱乐为主,并且时间受到了家庭作业、家长要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从而使其不能够过多的沉迷。从使用方式看,电脑已经成为了儿童使用媒介的主流,更多的孩子倾向于在电脑上看动画片,因为电脑总是要比电视来得方便快捷,可以随意点播,并且很多孩子喜欢在电脑上玩电子游戏。而现在的儿童似乎对阅读书籍失去了往日的兴趣,除了在学校里阅读的一些必读书刊外,很少有学生能在完成家庭作业之后对课外读物进行有效阅读(19.7%)。

这样的一种媒介使用现状存在着巨大的隐患,虽然值得欣慰的是学生们的媒介使用时间被限制,家长会对孩子们看电视或者玩游戏的时间有所节制,但是,可以从调查中看出,儿童已经充分地接触了这个社会的信息世界,他们已经步入了互联网这个纷杂的大环境,他们已经开始会用手机或者网络聊天工具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数字时代下的媒体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当然也是纷乱复杂的,儿童的思想并不成熟,他们需要正确的指引与教导,如若不然,整个数字化信息世界所包含的欺骗、血腥、色情等负面内容都会对幼小的心灵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对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期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儿童能够对身边的媒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准确的认识,对媒介信息具备基本的获取、选择、评价、参与以及创造的能力。

三、康德的教育哲学思想对当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康德的教育哲学主要从学生的体育、智育、德育等三个方面来描述教育过程的原则以及方法。他首先在于把教育分为“自然的教育”和“实践的教育”两个方面。“自然的教育”是指广义的按照人类生长规律和自然变化规律所进行的身体以及心理方面的教育,它更倾向于人类的自然属性,是侧重于人类内心的本质的教育;而“实践的教育”是指在社会环境下,根据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以及法律规范所进行的教育,它更注重人的社会属性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技能的学习。很显然,“自然的教育”会逐渐升华至“实践的教育”,而媒介素养教育是对人们在面对媒介时获取、选择、评价、参与以及创造的能力的培养,这正是当代“实践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将从教育目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康德的教育哲学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结合点。

从教育的目的来看,康德认为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应该是为未来的社会而设计的。社会在不断发展,环境在不断改变,人类也将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而变得更具生存能力。教育不应该以培养适应现代生活的人为目标,而应该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做出努力,放眼于未来的教育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才能培养出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媒介素养教育正是这样一种放眼于未来的教育,世界的飞速发展使当今社会的信息量与信息的传播速度已经超越了过去成千上万倍,人们无法预知明天的信息会如何变化,同样无法预知会有怎样的媒介形式更新换代[9]。媒介的发展总是走在我们人类的前面,教育如果像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追潮流”现象一样追媒介,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将很难有长足的进展,总会被媒介远远地落在后面。如康德所言,教育应该是对社会起到客观的、引导的作用,并且媒介素养教育完全可以对媒介的飞速发展起到“未雨绸缪”的功效,尽管无法对未来的媒介形式以及信息形式做出预测,但是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理性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媒介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媒介的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媒介的发展规律、以及培养学生正确创造媒介的教育。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选择、批判、使用以及创造媒介的能力之后,我们可以断言,不管未来媒介的世界将会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他们都会在媒介生活中游刃有余,并遵守媒介道德规范,合理合法的使用与创造媒介,为媒介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推波助澜。

从教育形式来看,康德非常注重实践与学习的关系,他认为,学习应该建立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而实践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学习、认识自我、以及履行义务。学习本身离不开生活的实践,而实践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媒介素养教育正是这样一种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必须紧密结合的课程,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对媒介的认知操控能力以及合理使用媒介的道德规范,这正是一种实践性的要求。在此前提下,媒介素养教育就必须要在实践中完成。小学生还没有完全接触社会,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学校——家庭”的线性方式,然而社会科技的进步以及媒介的飞速发展已经把大量的信息带入到孩子们的生活实践之中,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为他们的生活保驾护航[10]。媒介素养教育在康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更应该注重这种依托于生活的实践性教育,脱离了实践将会失去它的本质意义所在。比如,在培养孩子使用、创造媒介信息能力的时候,要切实地做到学在实践中、懂在实践中、用在实践中,以完成媒介素养教育的最初目标。

从教育的内容来看,康德尤其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康德认为,人自出生开始就是一个自然人,没有所谓的善与恶。人出生之时人性中即存在着与动物相同的自然本性的成分,康德把它叫做“动物的冲动”,在这种冲动之下,人的行为不受任何规则的约束,完全靠心中的欲望而采取行动。虽然康德承认人性之中固有“向善”的倾向,但也仅仅是倾向而已,并不能形成自律的准则与道德的规范。所以,人必须接受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只有对人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才能对其人性中的“动物的冲动”加以遏制,并发展其心中“向善”的倾向。媒介素养教育以期通过教育的手段培养学生在媒介生活中的道德规范[11]。当小学生初次接触媒介的大千世界,初次体验到丰富精彩的媒介生活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他比作“媒介生活的自然人”,最初的懵懂与好奇就像康德所说的“动物的冲动”一样,没有一种道德规则来约束他的媒介行为,他会完全凭自己的感觉或者喜好“自由”的做出判断并采取行为,当然,这种判断与行为的正确性将很难得到保证。康德所说的“自由人”并非完全不受限制的人,所谓的自由,是在道德准则下的、合乎自己正义的意志的行为。所以,媒介素养教育将对学生的媒介行为进行指引,让小学生从一开始就能认识到媒介道德的重要性,领会如何控制“动物的冲动”,形成一种内心的自我道德意志,处理好媒介与自身的关系,正确而自由的选择、使用、评价以及创造媒介。

四、结合康德的教育哲学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1.媒介素养教育与公民素养教育相结合

“道德自律”与“道德义务”是康德教育哲学中道德论的两个主要观点,这与当代一直被提及的公民素养教育准则相吻合。培养合格的公民,正是培养公民生活自律与社会义务的过程。公民素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非常大的宽泛性。它几乎囊括了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政治、法律、经济、职业、生活、社会、能力、智慧、心理、身体等十几个方面的素质教育,凡是涉及到公民的问题,都属于它的研究领域。公民素养教育解决的是个体公民的全面素质和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问题,而媒介素养教育是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获取、选择、评价、参与以及创造的能力[12]。从二者的范畴来看,媒介素养教育是公民素养教育的一个子系统,而公民素养的提高又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康德的道德论教育理念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而媒介素养教育也只有与公民素养教育相结合,与康德的“自律”与“义务”相结合,才能实现其意义所在。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要培养他们对媒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及规范的使用方法,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取自对他们公民素养的塑造。

2.媒介素养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媒介素养与公民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康德把教育的最终目的归结为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自由人”,他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具备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具备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所以在对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社会属性不可忽略,这一属性使得媒介素养教育必须以实践性作为首要指导原则。媒介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公民良好的媒介生活习惯,其最终还是回归于社会生活[13]。所以,学习者通过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掌握与媒体相关的理论知识,更要掌握能够解决生活实践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而言,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是一种生活的指导,更是一种让他们认识世界的过程。而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环境的日新月异对这一教育原则的具体实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媒介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时刻紧随社会生活的步伐,不能脱离我们时刻身处的媒体环境。从事该领域教学和研究的工作者要时刻保持对于媒介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做到能够根据世界整体媒介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从而使得对孩子们的教育既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更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社会,帮助他们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更好的生活。

3.媒介素养教育与其它课程相结合

康德在他的认识论中对人如何获得知识,以及如何对知识分类与构成划分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把知识的获取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他认为知识的获取并不是靠单一的学习,而应该是建立在多种学习层面上的逻辑范畴。所以,结合康德的思想以及我国当代国情,媒介素养教育在课程体系中也不能孤立的存在,必须要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学校中没有专门的课程来指导学生如何规范地参与媒介生活。以东北师范大学陈晓慧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研究,鼓励把1-3年级小学生的媒介素养课程融入到他们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与品德课的教师合作,寻找媒介素养课程教学与品德课课程教学的共通之处,达到合二为一的教育目的。同时,以上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支撑教材——《走进媒介世界:媒介素养50讲》已经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通过巧妙的人物关系设置、生活情景安排、对话设计并伴以生动的学生喜好的漫画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活灵活现的展现。

4.媒介素养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康德认为人的发展不能只是本能的活动,而是更多的来自于理性力量的提升。人只有在一步步的训练与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才能逐渐的从低级走向高级,从无知走向成熟。所以,教师的自身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更好地为教育工作服务。教师们只有自身具备了较高的媒介素养,对媒介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熟练的应用能力,他们才能在工作中把媒介工具应用的得心应手,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并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14]。本研究者曾与多位一线教师进行访谈,虽然一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教学媒介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资源,他们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具体的实施方式,甚至有些老师对媒介素养根本不了解。所以,在对一线教师以及在校师范生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时,应该包含有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其中应包括课程进行中如何选择媒介、如何应用媒介、以及如何运用媒介展开教育研究等。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与引导者,只有把教师专业发展与媒介素养教育深入结合起来,才能使媒介素养教育更加顺利有效地推广。

五、结束语

数字媒体正在不断改变着这个世界,它给人们的生活送来阳光,同样也带来了阴暗。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让媒介受众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孩子们已经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媒介与信息,如何帮助小学生在媒介生活中更好地发展自我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当代中国儿童在数字环境下的媒介使用状况,结合小学生的心智特点、认知特点以及情感思想等内容,借鉴康德的教育哲学理念,提出了以康德思想为依托的媒介素养教学建议,以期通过我们的微薄之力为媒介素养教育的规范化提供支撑,为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理念建设提供参考。

[1][3][5]康德.论教育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肖朗.人的两重性和教育的两重性——康德教育哲学思想探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版),2003,(1):117-125.

[4]何蓉.论康德教育理论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79-132.

[6]吴秋实.论康德的教育哲学[D].合肥:安徽大学,2010.26-33.

[7]David Buckingham,Media Education—Literacy Learning LiteracyMovement and ComtemporaryCulture[M]. Cambridge:Polity Press in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36.

[8]袁军.新闻媒介通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31.

[9][12]陈晓慧,刘铁珊,赵鹏.公民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4):35-39.

[10]王帆.论全球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进程[J].教育评论,2010,(2):162-165.

[11]刘晓敏.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37-80.

[13]张艳秋.信息社会媒介素养研究:兼论中国媒介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

[14]XiaohuiChen ,YukunZhang,JingWu.The Research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Curriculum Notion for Chinese Children in the Digital Era[A]. World Conference on E-Learning in Corporate, Government,Healthcare, and Higher Education:E-Learn 2013[C].Las Vegas:The Leading Digital Library Dedicated to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3.115-124.

张煜锟: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媒介文化研究(821157044@qq.com)。

陈晓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系统开发、及媒介文化研究(chenxiaohui93@126.com)。

张丽娜: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345641503@qq.com)。

2014年4月30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New Method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Research—Kant’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Practices of Primary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Zhang Yukun1, Chen Xiaohui1, Zhang Lina2
(1.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7;2.The Second Experimental School of Jinlin province, Changchun Jinlin 130012 )

In today’s world, the media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people’s lives, communication, learning, entertainment ,travel and a series of activities are all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media, a good media environment is the premise and security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 living in peace, therefore, the importance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would be seem more outstanding.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primary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better, and improve our country’s media environment, the study uses Kant’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s a guide ,and the approach of questionnaires , interviews, document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students’ media lif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a literacy.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common ground between Kant’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educational purposes, forms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contents. The study also gives advices for the basic path of primary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nd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strategies.

Kant; PhilosophyofEducation; Pupil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G434

A

1006—9860(2014)08—0026—05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公民教育视域的全民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1YJA880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康德媒介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哲学评论(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8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艺术百家
电影文学(2017年15期)2017-12-26 12:24:06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