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院校发展的SWOT分析

2014-02-05 15:05胡善菊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导师制卓越医学院校

陈 偲,胡善菊,曲 琳

(潍坊医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2010年“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对医学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1]。在医学院校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对于卓越医师的培养有着更加深刻而广泛的意义。本文拟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院校的发展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以期对卓越医师的培养有所助益和借鉴。

一、Strength(优势)

(一)导师具有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医德医风。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能够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来有效地指引学生。比如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导师会把个人最好的一面,包括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医德医风全面展现给学生,教会学生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正确处理治病救人与个人得失的关系,做一名具有较高品质和责任心的临床医师。

(二)直接有效地提高医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卓越精英医师。

“本科生导师制”采取“一带少”的教育方式,导师可以耐心地为自己的学生解疑答惑;学生也可以跟随自己的导师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学术报告会等,通过听取讨论或者参与其中交换意见,逐步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学生通过与导师的日常交往,能够潜移默化地学到导师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先进的经验方法。

(三)注重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学生可以跟随导师参加科研课题设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从参加课题研究到独立思考、撰写论文,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得到锻炼,能够更好地将创新能力和临床实际问题有机联系起来。另外,导师可以定期组织学术研究与研讨会议和其他相关活动,并邀请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医学科研思维,熟悉和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不断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临床难题,进而提前具备医学科研素养,提升科研能力。

(四)指导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

导师可以把语言沟通技巧传授给学生,指引学生在尊重和虚心请教其他医务人员的同时,树立科室集体荣誉感。导师也可以在实际病例中带着学生与病人交流,让其认识到医患关系中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意义;在具体处理医患矛盾或医疗纠纷的实例中,帮助学生明确医师的权利与义务,掌握医患关系的处理技巧,并教会学生在尊重和保护病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2]。

(五)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医学生心理负担问题。

在高等医学院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可以及时发现不利于医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苗头,并进行早期干预和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及调节不良情绪的能力,顺利完成向健康心理的过渡。同时,医学生在面对厚厚的课本和临床实验室时会产生恐惧、紧张等心理压力,削弱了学习的自信心;这时,导师既可以充当家长的角色又可以作为学生的朋友,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为学生提供意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有利于卓越医师健全人格的发展。

二、Weakness(劣势)

(一)导师受到学科门类限制,难以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要。

医学专业自身的特点给卓越医师的培养带来一些困境。首先,医学院校没有综合类院校那样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管理学等门类齐全的学科,难以满足渴望全面发展或扩充专业以外知识的学生的需求。其次,绝大部分导师都是精于某一学科领域如儿科学、影像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一个学生只配备一个导师的教学形式,如同正在生长发育的孩子每天只能够补充到一剂营养品,不利于优秀全科医生的培养。

(二)学校资源有限,约束了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

在资金方面,医学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缺乏广泛的经费来源,甚至没有科学的经费预算,各二级学院施行本科生导师制时,要么动员教师义务担任导师工作,要么自筹经费解决导师制运行中的必要费用,制约了导师制在本科医学院校的长效发展[3]。在硬件设施方面,受工作场所的限制,很难为导师制配备专门的办公设施;同时,实验室、仪器设备陈旧过时,医学标本、药品数量有限,难以确保指导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医学院校教师资源普遍紧张,只能选择性地为部分优秀学生或高年级学生配备导师,也阻碍了本科导师制在医学院校的全面展开。

(三)医学生课业繁重,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医学生一周基本上五、六天课,且实验课占半壁江山,课后还要书写实验报告。此外,医学专业比其他任何专业要求记忆的东西都要多,医学生只有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把基础知识记得牢固,尤其是临考前几周,学生为了取得优异成绩,更是只顾得上自己背书,却把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束之高阁。教与学的持续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使导师制在本科医学院校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三、Opportunity(机遇)

(一)“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明确提出要培育卓越医师。

2010年由教育部、卫生部决定共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施行本科生导师制情况的调研发现,本科生导师制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新型人才等方面有着绝对优势,它作为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模式,如果运用于医学院校中,会更适合卓越医师的培养目标。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不断推动医学科技创新。

医学科技创新不仅能创造大量的先进医药卫生技术,同时也为人民健康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有效技术保障。温家宝总理曾提出要突破提高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我能力为重点[4]。

(三)教育和卫生部门越来越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作用。

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特别指出医学教育要德育为先[5]。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于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着力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使命感和敬业精神,造就一支具备优良职业道德的卓越医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四、Threat(挑战)

(一)部分师生员工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存在偏差。

受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和学校现有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医学院校管理人员对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畏难情绪。另外,相当一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大学学生最主要的是自主学习,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静下心来搞好教学科研,不应该分散精力承担指导学生的工作。同时,医学生受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习惯与老师互动;有些学生对导师的辅导热情不高,选择逃避,甚至对导师制度产生排斥心理。

(二)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约束本科生导师制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统计,我国2008年高校平均师生比例为1∶17,医学院校的师生比例更低;而由于导师是从教师队伍中选拔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医术水平、学术水平和责任感的优秀教师,只占了学校教师的一部分,因此与学生的比例更小[6]。如此看来,医学院校导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随着医学高校不断扩招,导师资源缺乏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三)配套考评和激励机制不到位,难以调动教师积极性。

由于导师指导工作量很难完全科学而客观地界定,导致当前许多院校缺乏规范的导师制绩效评价体系,即使那些试行评价体系的院校也存在评价不全或者绩效不高的问题,造成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另外,由于多数的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校内津贴等各种福利政策方面缺少相应的支持,也影响了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1]马 静,杨丽莎,梁志清.关于“卓越医师”教育培养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243-244.

[2]佟 丹.试析“导师制”解决医学本科生实习中的常见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40-42.

[3]陈范华,常智敏.本科生导师制功能反思与发展构想[J].学理论,2011(1):262-263.

[4]路晓明,胡群英,周少波.导师制在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中的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08,6(9):939-940.

[5]包利荣,袁 强,马重阳,等.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14-15.

[6]陈余丹,何齐宗.我国本科生导师制若干问题探析[J].2012(1):36-40.

[7]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施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06(3):84-86.

猜你喜欢
导师制卓越医学院校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