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中的对比交融——漳州平和“桥上书屋”艺术设计的探索

2014-02-05 11:47侯郑昕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廊桥土楼交融

侯郑昕



建筑美学中的对比交融——漳州平和“桥上书屋”艺术设计的探索

侯郑昕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福建 漳州 363000)

多次获世界级大奖的漳州平和崎岭乡的“桥上书屋”,是一所建在桥上希望小学。建筑本体虽然不大,但其在设计思考、建筑美学和材料装饰的运用上,均有新颖的建树。它融技术和艺术于一体,在形体结构、建材色彩等方面采用对比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产生出独特效果。

建筑;现代设计;美学;对比交融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崎岭乡的“桥上书屋”精致而小巧,桥总长28米,宽8.5米,分上下两层,是一座钢木结构的双层廊桥,架设在一条山石嶙峋、流水潺潺的小山溪上。该桥于2008年9月1日开工建设,2009年8月28日竣工并投入使用。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李晓东教授带领他的学生团队,总投资65万元,在山沟里架起的一座桥上希望小学。

这座建筑本体虽然不大,但在总体的艺术构思、修建装饰、细节处理等方面,处处用心,设计精致、缜密且巧妙,特别在艺术的对比交融手法的表现上,更是运用自如,恰如其分。表现了设计者高超的建筑美学表现力和运用艺术语言的能力,体现了设计者的人文思想、美学意识与创新精神。

一、环境的对比交融

许多优秀的建筑设计方案,设计者们都会首先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因素,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使其达到直观审美效果。位于平和县崎岭乡的下石村有两座建造于清乾隆年间的多层土楼,圆形土楼名为“中庆楼”,略为椭圆形的名为“到凤楼”,两座土楼间,隔着一条山溪,清洌湍急的山泉水从桥下乱石间穿泄而过,就是这闽南山区常见的景观,却触动启发了设计者的设计灵感,由此建造了这座桥上书屋。

1.分与合:之前下石村被溪一分为二,一半姓石,一半姓林,村中的“中庆楼”和“到凤楼”分别耸立在溪的两端,相互对峙,没有桥梁通道。传说旧时两个家族关系并不融洽,以溪为界,不相往来[1],加上整个村落家家单户独居,缺乏民众交流的公共空间。设计者认为如果没有公共的地方,村民间就没有向心力,应该为其建造一个公共活动交流的场所,以此提高他们的凝聚力。最终他找到了这个点,就是在两座土楼中间,建个桥梁和公共空间,可以为优化这种原发的单独分散空间带来契机。由于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所以设计者以孩子作为切入点,设计建造了这座桥上的希望小学,以书屋的形式横跨于山溪之上。

这座多功能的现代廊桥,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结合体,将各自分散的单元建筑,聚合成变化统一的复合型建筑群体。同时,这座奇巧的建筑也把溪两岸人们心中的距离拉近了,两座土楼因此相互连接,世代积怨的土楼人家相逢一笑泯恩仇,以这座桥屋为中心,形成为一个和谐的聚会活动区域。

2.新与旧:下石村是一个古老的山村,有几百年的历史。村中心是两座圆弧形的、粗糙斑驳、充满古老沧桑感的巨形土楼。书屋建造前土楼外道路泥泞,雨时难以落脚,土楼内部分墙体由于年久失修,即将坍塌,满目疮痍。而今,这座焕然夺目的现代化钢构木廊桥,将两座古老的土楼衔接在一起,虽说在古民居群落这种纯自然的环境中显得独特醒目,但其形成了现代与古朴两种风格相互径庭的强烈视觉效果,使新与旧对应交融,产生一种别样美的风景。

3.动与静:桥上书屋底下为潺潺流动的溪水,两岸绿树婆娑摇曳,反衬着两座土楼的高大夯实。由于受外来思想的影响,许多年轻人都进城谋生,山村的人们日见稀少,土楼里少有人家居住其中,使得两座土楼更显得孤寂、荒凉和冷清;而土楼间的桥上书屋却以其轻巧玲珑的造型,安静时温情雅致,灵动时欢快热闹,与沉稳肃穆的土楼形成强烈对比。略为轻巧的长方形书屋造型设计,在这动与静的背景里不仅没有受到压迫和影响,反而精致醒目,令人耳目一新。

二、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交融

土楼人家内向的传统文化积淀,给整个小山村留下了恒古岁月的韵味。而桥上书屋却以其现代范十足的造型,特立独行地横跨于村中央的溪水之上,在高大古老的土楼间,展示着自己新颖的形象。古老建筑美与现代建筑美的强烈对比,形成一种视觉冲击力。

这座廊桥就像是穿越古老与现代时空的时间隧道,将现代美学理念,注入到古朴的土楼人家的精神与生活中,从而为这古老颓废的土楼的和淳朴静谧的山区带来现代化的活力。

桥上书屋是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和结合的典型,鲜明地说明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话的必要性,使现代建筑又有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美学理念,并且把希望学校建在小溪与土楼之间,成为课堂和图书馆,让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学习知识,更为古老的乡村和土楼人家增添一股新活的朝气。

设计者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尝试用建筑表现方式描述、体现自己的设计思考,因此在建筑形式的设计方面略有考究,比如从这座“桥上书屋”上,可以感受到设计者将中国古代传统中的五行理念——“金木水火土”,齐聚于这座小型的建筑设计中:主体方形箱体的廊桥上部采用以木结构为主,是“木”,下部曲形通道桥以钢结构建造,属“金”,土楼为“土”、小山溪有“水”,书屋里外还为适应村民晚上看书娱乐活动而安装了电灯,那就是“火”。在当今这种极具现代化的建筑构思中,如此巧妙的融入中国古代五行理念的案例是比较少见的。

三、色彩的对比交融

在设计方案中,设计师会综合考虑作品的整体色彩,及其与环境中的色彩因素。“桥上书屋”的设计者就很好地绘制出了一幅独具特色,充满魅力的彩色建筑风景画。

桥上书屋建造于桥上,因此建筑主体不可过大,且两旁还耸立着两座形象高大、色相沉重的土楼,这种大小悬殊的对比较难处理,容易产生喧宾夺主的感觉或被周边环境淹没,但这座体积不大的建筑,虽不惊艳却脱颖而出。设计者在木结构的廊桥上采用比较鲜明的,略带点暖色的土黄色,这既是木材的原始本色,又能与闽南乡村到处浓烈、鲜亮的冷绿色以及两岸古老而沉重的土楼那大面积的黑灰中带黄的冷色,形成色相、明度、纯度的对比,而且又产生些许融合的协调色感;木制廊桥下面采用钢制曲形吊桥,钢制材质漆成纯黑,与上面书屋的桉木黄形成强烈的反差却又相互衬托融合,并将上层鲜明的暖色土黄在色彩感受上稍作缓和,与周边景观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既明亮又稳重,烘托出主体建筑的形象。木制廊桥整体明亮的暖土黄,与灰褐色土楼及葱绿色树木的背景色交汇在一起,既互为反衬,又产生对比、相融的艺术效果,显得那样明媚秀丽又朴素和谐,安详静美让人过目不忘。

四、形体的对比交融

桥上书屋独特的形体在周围的环境中十分突出抢眼。首先,选址就十分巧妙:一条蜿蜒流动的溪水,两座高大多层的弧形土楼各自为阵,一为圆形,一为椭圆。设计者采用一段双层廊桥连接的形式,上层是长方形箱体屋,下层是吊挂式的直曲景观桥,美观而实用,这样孩子在书屋学习有个较封闭的空间,不易受到外界干扰,且又解决路人过溪的需求。从外部看,整个复合型建筑群体高低大小、形状体积均凹凸有型,错落有致,轻盈的“Z ”字折线形曲桥增添灵动,充满活力,使得整个建筑物即相互连接又相互比较,紧凑和谐又富有变化。

再看桥上书屋的内部形体设计,也是别有风味。主廊桥不是一个简单的箱体,而是两端略有高低错落,设计成两个阶梯式的小学教室;在两间教室的间隔处(即廊桥的中间位置)有个明显的转折式收腰处理,这里设置为一个小图书馆;两间教室的单侧皆隔出过道通向中间的图书馆,这过道在教室和建筑外表之间,形成一道视觉通廊,过道采用间距2公分的桉树木条格栅细密的包裹,既可保护孩子们在桥上的安全,又能成为桥上观景的平台,把外面景观收入建筑里面,可看到桥外满目青翠,桥下溪水在涧石间流淌的自然风光;两个教室的两头分别设置成推拉门和转门[2],朝着两个土楼前面的空地,使其在晚上或课余时即演变成为两个不同的舞台,可供村民们唱戏、开会等活动,真是独具匠心。

五、形式的对比交融

闽南土楼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根深蒂固的姓氏宗族文化,及独特的自我防卫性,古老的聚族性集合住宅,形成独特的建筑形式[3]。这座横跨在两座土楼之间的希望小学,该采用什么样的建筑形式,使其既充满现代美感又具备必要的使用功能,是设计者倾注很多心血思考的问题。

设计者很执着于民族与现代化、传统和现代、西方和东方等风格的研究。他说,想通过一个建筑专注地探讨一个问题,如果能选择到合适的地点,结果就会更有意义。当时就想找到一个正衰落的村落,一个典型的人口流失的中国山村,如何由一个书屋重新联结,他认为:建筑本身并不需要什么抢眼的表现,而是要构造一种合理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做到基础设施投入最小、效率最高,提供生活方式而非城市形态。他比喻如同使用中医的针灸疗法、点穴疗法,[4]探讨如何以一个不大的小型建筑,放在系统、社区形成一个公共空间,激活人们蓬勃向上的生活理念,如何把建筑的功能及其与社区的关系做得更深入、更广泛。因此他采用现代形式的建筑主体,建置在古老村落的方法来构建该作品,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为主,将小学教室等设施集中于此,设计成有高度和体积变化的方筒形木廊桥,廊桥高度控制在3米以内;下为辅,是仅作为行人通行的钢结构,穿透型景观曲形吊桥,桥身高度控制在2米以内。经全方位综合考虑而设计的桥上书屋,无论其空间形式、体量形式还是整体形象都比较完美。

六、材料的对比交融

在桥上书屋的设计中,设计者没有拘泥于当地的原始材料,或者是高新的尖端产品,而是试着通过普通的建材——极具现代感的钢与本地常见的桉木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该作品,不同材质、不同质感,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和不同的体积感和线条美、质感美。设计者用这些朴素的材料、直白明了的装饰材料语言表现,表达了建筑的简洁雅致。特别是利用土楼原始的材质与其进行对比反衬,使整个建筑与旧式土楼进行艺术沟通,创造出不同材料语言表现的交融,使得这座“桥上书屋”与土楼、溪水等古朴的景观间,形成一个恰当的变化对比、融洽和谐的整体,淳朴宜人又变化灵动,这就是科学和美的表现方式。

桥上书屋从传统与现代多重风格中汲取精华,并融入设计者崭新的设计理念、美学思考和智慧感悟,创造而成的精美建筑,融技术和艺术于一体,实用性、艺术性皆佳。“桥上书屋”多次获世界级奖项,对宣传漳州土楼文化,推进土楼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宋敏, 沈方敏, 李晓东. 下石村桥上书屋激活新乡村[J]. 明日风尚, 2011(3):61.

[2] 李晓东. 让过去通向未来——桥上书屋[J]. 广西城镇建设, 2013(8):56-57.

[3] 戴志坚. 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4] 李晓东. 福建下石村桥上书屋[J]. 世界建筑, 2010(10):34.

Comparison and blend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An art design exploration on the “Bridge School” in Pinghe , Zhangzhou

HOU Zheng-xin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In Qiling village, Pinghe country, Zhanghou, the “Bridge School”, a Hope Primary School built on a bridge , has won several world-class awards. The structure is modest, it has some original achievements on the design thinking,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and material decoration. It combines technology and art in one, by using the comparison and blend of artistic expression in the form and structure, building color and so on, to produce a unique effect.

architecture; modern design; aesthetics; comparison and blend

TU80

A

1673-1417(2014)03-0005-04

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4.03.0002

2014-06-28

侯郑昕(1984—),女,福建漳州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美术与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马圳炜)

猜你喜欢
廊桥土楼交融
神话般的南靖土楼
真美
去廊桥找你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永定客家土楼
走近永定土楼
犹记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