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民俗学课堂教学中的田野作业及其实施路径

2014-02-05 10:23刘兴禄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民俗学田野作业

刘兴禄

(1.凯里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贵州凯里556011;2.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试谈民俗学课堂教学中的田野作业及其实施路径

刘兴禄1,2

(1.凯里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贵州凯里556011;2.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民俗学的核心。当代,对于田野作业存在着多维阐释,就广义的田野而言,室内课堂也可以成为田野,通过设置课堂田野语境,课堂模拟田野情景等手段与方式,可以把田野作业纳入民俗学课堂实训教学之中,而实施民俗学课堂教学中的田野作业,具有邀请传承人进课堂、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课堂表演、活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多元路径。

民俗学;课堂教学;田野作业;路径

一、田野作业与民俗学的关系及其多维阐释

田野作业,英文为“fieldwork”,又被译为田野调查、田野工作、田野考察、野外考察、实地考察等。美国传统辞典中的定义是:“The collecting of sociological or anthropological data in the field.”[1]田野作业,不仅是人类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民俗研究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民俗学作为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人文学科,具有其自身学科特点。作为一门“现在”的学科,它的主要资料来源是存在于民间的活的民俗事象。钟敬文指出:“民俗学,在性质上是现代学,即以当前传承的民俗事象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2]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3]民俗学还被认为是用脚走出来的学问,它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深入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的。田野作业是保持民俗学生命力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它已经成为民俗学知识体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基本组成部分,它被一些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喻为“通过礼仪”(riteof passage),即一种进入成熟职业身份的成丁礼仪,离开了实地田野调查研究就没有生命力。

然而,何谓田野?却存在着多维阐释。长期以来,基于一种自然主义的理想,“田野”一词带有浓厚的地域性(geographical)色彩,仿佛只有奔赴异邦他乡才算是进入了“田野”,才能进行参与观察式的田野作业,才能体验和认知文化的差异性。因而,所谓“下田野”,主要指到农村、基层、草原或荒野等更为接近“自然”的地方去。[4]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田野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改变和拓展,潘蛟教授在《田野调查:修辞与问题》一文中指出:今天,“乡下”和“都市”、“那里”和“这里”之间日益加剧的交错和互渗,更让人对“田野”一词产生疑问。还说:在我看来,在这个时空日益被媒体和交通浓缩的世界上,所谓的“田野”更像是一种怀旧,一种对于文化杂糅的遮掩。[5]除地理意义的田野概念外,文本本身可以成为一种“田野”吗?如果说历史档案可以被一些学者接受为可以展开田野工作的对象,那么,文学文本,特别是小说文本又怎样呢?对此,王明珂认为,(人类学家)可以“在文献中作田野”,即文本分析,当然其意义在于挖掘出“文本”(text)背后的“情景”(context)。[6]如果田野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意义上的地点或一个有边界的社区,那么,哪里才是田野?对此,费孝通的回答简单而深刻,他指出:“人文世界,无处不是田野。”[7]。而古塔、弗格森认为,“田野”无处不有是一个刚出现的并且现在还有争议的说法。田野可能根本就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段时期或者一系列将研究者引入许多地点的事件。[8]

虽然人们对田野存在多重解读,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获取资料(主要指第一手资料)的环境或空间。既然如此,那又何妨将课堂当作“田野”,将课堂中的师生当作田野中的民俗主体。在具体民俗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或者模拟实施田野作业呢?其实,田野调查既是一个科学的客观的过程,又是一个人为的主观的过程。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的核心要素,也是民俗学教学活动中的基本构件。在民俗学课堂中实施田野实训教学,既是民俗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也是可行的,具备可行性。本文民俗学课堂教学中的田野作业,其基本含义是指民俗学课堂教学中所进行的田野作业,亦即将田野作业置于课堂这一人文和自然空间所进行的田野作业,既包括模拟的田野作业,也包括视课堂为田野的实实在在的田野作业。简单而言,所谓民俗学课堂教学中的田野作业就是将田野作业融入民俗学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演述和具体呈现田野作业的过程和方式方法。而如何实施民俗学课堂教学中的田野作业,则存在着多元路径。

二、民俗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田野作业的多元路径

民俗学和田野作业的密切关系,使得田野作业在民俗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对田野的多维阐释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民俗学教学中田野作业的多元实施具备可行性。民俗学强调田野实践,强调体验式教学,笔者也主张在课堂实训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在课堂实施田野作业,并将进行情况写成田野调查报告。

那么,除了带学生去课外实施田野作业之外,又如何利用室内课堂实施田野作业?如何将田野作业引入民俗学课堂教学之中,即如何制造课堂田野“语境”,实施或者模拟实施田野作业呢?这些是民俗学教学工作者值得深思的课题。根据笔者的实践与思考,归纳出如下几种主要路径。

其一,通过邀请传承人进课堂实施课堂田野作业。传承人是掌握着某种民俗事象的文化传承者和担当者,对某些民俗事象了解和掌握比较深广的人,对传承人的采访常常成为田野作业的核心内容。因此,邀请传承人进入课堂,通过传承人对其所传承民俗事象的介绍和表演,面对面地回答田野调查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可以有效地实施课堂田野作业。此时的教室就是采访的空间,师生可以视为采访者,而传承人此时是被采访者,通过师生提问,传承人现场回答,实现一种田野作业。即使部分学生不能提问,但以课堂为实地田野空间的采访过程,通过耳濡目染、亲身感受和体验,也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田野作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笔者所在院系曾邀请了湘西剪纸、土家族民歌、土家族打溜子等传承人,走进民俗学教学的课堂,现场表演和答问。课堂的实际互动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生显得异常活跃,相当投入,积极提问,并予以记录,收到课堂田野作业的实效。通过这种具体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和了解了田野作业的基本要求,避免了封闭灌输式的民俗学课堂教学的弊端,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操作能力。不过,为使此方式收到实效,课前还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采访提纲,课间主动提问,课后进行整理并作出分析和阐释。

其二,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设置田野语境,让学生感受和学习田野作业。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现代科技手段也不断进入高校教学之中,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利用新传媒技术,利用图形、文字、声音、光线、电波、动画、色彩等多种手段,制作立体多维画面,播放视听资料,虚拟课堂田野空间,制造课题田野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和体验田野作业,也日益成为教师在民俗学课题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在民俗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传媒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五官,让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充分运行,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和田野作业的欲望,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甚至嗅觉,感受和体验田野,获得田野知识,以及对田野实践操作过程的感知,掌握基本要领、方式方法和技巧,留下深层记忆,为课外田野作业打下基础。黄永林教授针对民俗学的教学特点和培养要求,指出:在教学中要注意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的有机结合,要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等手段,生动形象地讲述复杂深奥的民俗学的理论知识。[9]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也认为:利用图片、音频、视频、文字等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某种民俗事象实属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三,师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课堂表演。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主动参与,扮演课堂田野作业的角色,在田野实践中感受、体验和掌握田野作业的基本要领,更切实理解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相关概念知识。在课堂,教师进行指导和参与,让学生分别扮演田野作业中的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按田野作业特点和要求实施田野作业,将室外田野采访情景置于课堂之上予以演述。还可以鼓励学生真实演述其本民族或家乡的民俗文化,“因为他们对其自身民俗文化持有高度的认同,在演述中自然饱含亲情、感情和激情,这样就使整个教学、演述活动产生一种民俗文化在场感,有时甚至带来一种震撼感。”[10]学生在实际角色扮演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其主体参与感,获得一种感性投入,在角色扮演中,产生思考,产生深层次的文化记忆。同时,在学生间的互动中体会田野作业过程、要求和注意事项,从而在掌握田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从事课外田野作业。

其四,通过网络、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采集、访谈和交流互动,从而实施课堂田野作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当代网络技术、手机及其运用群体的不断扩大,为实施民俗学教学中的课堂田野作业提供了极大便利。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已经成为民俗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与手段。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手机等现代信息交流工具,对田野调查对象进行远距离非接触采访,以另一种方式获得田野资料。就网络而言,一方面,视网络为田野,从网络上获取资料;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上的QQ、电子邮箱、微博等与被采访者产生互动,达到采访的目的。

此外,随着田野概念新阐释的不断出现,民俗学课堂教学中的田野作业手段和方式将会越来越丰富多彩,从而不断地为民俗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田野作业提出新的实施路径,不断地推进民俗学学科在教育实践中的发展。

总之,通过民俗学课堂田野作业的实训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单向度被动接受的现状,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民俗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智慧,活跃教学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这些都在笔者民俗学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取得了实效。这些实施路径,既可以优化民俗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民俗学研究方法和手段――田野作业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当然,室内课堂中的田野作业并不能真正代替课外田野作业,但是作为课外田野作业的一种预演,一种实训教学方式,仍然具有其特定价值与意义。它是对田野作业内涵和外延的拓展,不但可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课外田野作业的高效实施,拓展民俗学教学方式与手段,不断提高民俗学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而且为当下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及教育技术改革与应用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启示。

[1]余园.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4):15-17.

[2]钟敬文.重视田野作业——致中国民俗学会1994年学术讨论会的贺信[A].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578.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

[4]黄剑波.何处是田野?——人类学田野工作的若干反思[J].广西民族研究,2007,(3):66-71.

[5]潘蛟.田野调查:修辞与问题[J].民族研究,2002,(5):51-53.

[6]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136-147.

[7]费孝通.继往开来,发展中国人类学[A].荣仕星,徐杰舜.人类学本土化在中国[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12-14.

[8][美]德思·策尼(Mary Des Chene).定位过去[A].[美]古塔·弗格森.骆建建,袁同凯,郭立新,等译.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3.

[9]黄永林.关于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问题[J].文学教育(下), 2008,(5):4-6.

[10]黄龙光,玉波,赵江云.田野课堂演述实训与民俗学教学改革[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9):59-62.

(责任编辑:魏登云)

On the Fieldwork of Classroom Teaching about Folklore and Its Strategy

LIU Xing-lu1,2
(1.The Research Center for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 of Guizhou,Kaili University,Kaili 556011,China;2.College of Literature&Journalism,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China)

Fieldwork,the main method of folklore,is the core of folklore.Nowadays,there exist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about the term“fieldwork”,and in a broad sense,the indoor classroom may be a kind of fieldwork.By means of setting up classroom field or using classroom to imitate field,we can bring fieldwork into classroom teaching;and in the specific procedure of presenting the course“folklore”, we may invite inheritors to class,or design multimedia,or make role-plays to do classroom performance,or even make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etc.

folklore;classroom teaching;fieldwork;way

G642

A

1009-3583(2014)-0071-03

2014-03-12

本文系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民俗学》课程教学中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实践”(2012JSUJGB15)的研究成果

刘兴禄,男(土家族),湖南沅陵人,博士,凯里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吉首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俗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民俗学田野作业
希望的田野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在希望的田野上
总括*
《超越“20世纪民俗学”: 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序 言
作业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