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列宁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探索
张勇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列宁对苏维埃俄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进行了曲折艰辛的探索。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一度表现出急躁冒进情绪,强调通过实行共耕制直接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当这一举措在实践中遭遇重大挫折后,列宁认真检讨过错,认为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最佳选择是组织农业合作社,而改造小农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步骤,注重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并对之开展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前途教育。列宁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化思想的重大发展和创新。
列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探索
列宁是第一个在实践中探索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革命导师,他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结合苏维埃俄国的具体实际,经过艰辛探索和反复实践后,系统提出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一整套计划,并阐述了改造小农的步骤和前提。列宁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为经济落后国家探索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诸多经验和教训。
列宁在十月革命时,即提出了布尔什维克的任务是“把全部土地交给农民,用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农业”。[1]P24革命胜利当天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法令》,即宣布了土地国有化的政策。但如何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在国有化土地上进行集体劳动,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列宁并未形成明确认识。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苏联人民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经济文化落后、小农经济汪洋大海的国情下,如何迅速治愈战争创伤,恢复发展国民经济,顺利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成为革命胜利后摆在苏联共产党面前的头等大事。因此,“国内外政策的首要问题,就是发展全部经济,首先是发展农业的问题。”[2]P105“农民在我国是决定性的因素,这是谁也不会怀疑的”。[3]P722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列宁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摆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1918年,在面临国内外敌人战争威胁的困境下,为摆脱危机、渡过难关,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状况,苏联在农业流通领域推行了余粮收集制,而在农业生产领域列宁则设想在农村中建立起公有化程度较高的大规模劳动组织开展集体生产,将农民直接引导到社会主义道路上来。集体劳动组织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按照公有化程度的高低分为:农业公社、农业劳动组合、共耕社。同年11月,列宁即向全国农民发出“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开始”的动员令,指出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力求有计划地实行大规模的共耕制”。[4]P127在“直接过渡”思想的支配下,列宁一度表现出急躁冒进情绪,甚至强调向公有化程度更高的农业公社迈进。“因为它在解决组织问题时,比任何其它办法都更为优越”。[5]P187-188由于指导思想上的激进,1918年发展起来的集体组织绝大多数是按照共产主义原则进行生产与分配的农业公社。这一超越农民思想觉悟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做法,遭到了来自农村的强烈抵制,导致1918年至1920年农业经济衰退、播种面积锐减、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下滑,因饥荒引起的农民暴动时有发生,而农业公社也在日趋涣散中逐渐解体。
当不断革命的豪迈激情在实践中遭遇到当头一棒的无情打击时,列宁在1920年12月对过去的工作中出现的急躁冒进做法作出了深刻的检讨,并承认目前“不应该奢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的过渡。”[6]p478-4791921年春发生的严重政治经济危机,更是使快速集体化造成的混乱暴露无遗。
直接过渡的失败,催生了苏联经济政策的转型,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找到了我们花很大力量所建立的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3]P660这里列宁所说的“结合”点即指合作社。在此,列宁改变了以前将合作社视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观点,充分肯定了其社会主义本质。“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3]P771列宁认为合作社是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为“简单、容易和便于接受的办法”。当合作社拥有千百万农民时,它就会成为通向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使农村摆脱剥削和贫困,导致全国农村居民福利的迅速提高。因此,合作社是农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并使前者服从后者的最好组织形式,成为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最佳选择。列宁信心满怀地断言:只要成功施行合作社政策,就一定能够将农村经济发展起来,经过相当时间的累积,组织农民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
列宁吸取之前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惨痛教训,对改造小农的艰巨性作出了充分估计:“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个个参加合作社,还须经过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3]P684因此,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不要在最简单的合作社形式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就转到高级合作社形式上去,要在合作社形式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中,给农民看得见的好处。要想真正获得农民的信任,党必须以实际行动表明,共产党人正在用实际行动帮助那些处于贫困、破产边缘的农民度过最为艰难的时刻。如若做不到这一点,其结果只能是“被农民撵走”。[3]P663
列宁强调:“小农只要还是小农,他们就必须有同他们的经济基础即个体小经济相适应的刺激、动力和动因。”[7]P55为了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列宁还允许农民有自由经营的权力。“当我们还没有把他们改造过来的时候,当大机器还没有把他们改造过来的时候,就应当保证他们有经营的自由。”[7]P23这句话清楚地表明,列宁将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视作农业合作化运动顺利开展的最为重要的经济条件。他认为,只有在国家工业化的水平发达到足以制造出生产效能很高的机器来充实农业的基础上,才能够把千百万细小分散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农民经济引上能够利用先进技术和科学成就的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轨道。
在循序渐进地引导农民过渡到新的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布尔什维克政党还要善于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在意识形态上对农民进行卓有成效的灌输,开展关于社会主义的理想前途教育。列宁认为,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并不会自发地对社会主义产生特殊热爱的感情,要使其自觉站到社会主义立场上来,必须要有极大的耐心。他警告那些犯有“急性病”的人:不要幻想“马上把纯粹的和狭义的共产主义思想带到农村去。在我们农村中奠定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这样做对于共产主义可以说是有害的,可以说是致命的”。[8]359因此,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其更易于理解并拥护党在农村中的政策就成为十分必要而紧迫的事情。
在《论合作制》一文中,列宁将文化革命与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完成对农民改造的最重要前提。“为了过渡到社会主义……我们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使我国居民都很‘文明’。”可是为完成这个‘只有’二字,就必须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努力使全体民众的文化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1]P100基于这一缘由,列宁将文化建设列为国内各项工作的重心。他认为当时摆在苏联面前的有两个划时代的任务,一个是改造从沙俄时代整个接受下来的糟糕透顶的国家机构,另一个就是采取措施着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以便在农村中顺利推行合作化。
综括全文,十月革命后列宁在领导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中,经历了1918―1920年的“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尝试失败后,对本国国情的认识日趋清晰,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转而于1921年起实施“迂回过渡”的新经济政策。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列宁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一步步得到完善与丰富。这一理论的核心即利用合作社的形式,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农民自觉地迈向集体经营的轨道,最终在农村中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毋庸讳言,列宁的部分观点难免带有历史条件限制下的时代局限性。如他认为,“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未免言过其实。诚然,合作社确实是将小农经济纳入集体经济的最为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庞大工程,很难想象仅凭合作社的发展就能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艰巨任务。纵使存在着稍许的不足,但瑕不掩瑜,列宁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在实践中雄辩地证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夺取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只要执政党采取恰当的方针、步骤、原则,完全可以组织农民参加合作社,不断增强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引导农民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从而逐步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列宁富有真知灼见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创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化的思想。遗憾的是,列宁并没有来得及充分实践自己的理论就与世长辞了。
[1]列宁.列宁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2]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魏登云)
Lenin’s Exploration into the way to Socialist Re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ZHANG Yong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Management,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Lenin made an arduous exploration into the way to socialist re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of Soviet Russia.At first,Lenin stressed the way of joint tillage to guide farmers to the road to socialism;after a set of setbacks,Lenin chose the way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to lead farmers to the socialism road.In a word,Lenin’s theory about socialist re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is the great development and creation of Marxism and Engels.
Lenin;agriculture;socialist reformation;exploration
A82
A
1009-3583(2014)-0005-03
2013-12-15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3C1169);遵义师范学院博士基金资助项目(2013BJ13)阶段性成果。
张 勇,男,湖北荆门人,历史学博士,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