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

2014-02-05 08:42李凤丽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9期
关键词:马航灾难关怀

□李凤丽

(项城广播电视台,河南 项城 450003)

灾难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

□李凤丽

(项城广播电视台,河南 项城 450003)

媒体在灾难报道里要体现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报道理念,维护报道对象的尊严,尊重报道对象的权利,规避报道对象的隐私,客观描述,避免煽情太过,加强媒体人的自律。

灾难报道 新闻职业道德 人文关怀 煽情 自律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灾难性事件频频发生,汶川地震、印尼海啸、马航MH370失联、韩国沉船等事件让世界震惊,而自杀、车祸、恐怖、暴力等天灾人祸也让人们难过。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一个灾难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聚焦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舆论。媒体在报道里体现人文关怀,对事件的顺利解决以及缓解民众的情绪起着重要作用。

今年3月8日的“马航事件”发生以来,国内众多媒体对事件的进展给予关注和报道,在报道乘客亲属方面,仍然显现出一些传媒存在着缺乏人文关怀、不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的诸多问题。

缺乏人文关怀的采访与发表

强行拍摄、不加处理即发表。马航事件中,一些媒体在制作新闻图片时,选用了乘客亲属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的特写镜头,某网一组照片的标题为《家属情绪失控”,6张照片中4张为同一位女子悲痛的近景照片。从照片可以看出,这是在当事人一再拒绝采访的情形下拍摄的。另一网站发布了标题为《多国乘客家属陷入悲痛家属伤心欲绝》的照片共11张,其中一张照片题为《一名失联客机乘客亲属被媒体围追采访,表情痛苦》。这表明,相当多的记者在这个问题上缺乏新闻职业道德,拍摄者显然没有征得当事人同意。当马航公布飞机确定坠毁的新闻中,不少亲属哭至昏倒,视频中甚至出现悲痛的亲属挥打拍摄记者的画面。

煽情太过。如2014年3月9日网易转载的《武汉晚报》一文标题为《妻子坚信“我老公肯定还活着》,新闻开头是:“中午12时许,悲痛随着人群的增加而蔓延。“我老公肯定还活着,他不会离我而去。”中年女士波波坐在家属接待室的椅子上,不停地啜泣。旁边,丈夫的妹妹仍在嘶吼,哭倒在她的肩上,转而变成咆哮,质疑马航为何没有工作人员出现。”这里所用的表现力极强的形容词,是新闻职业规范所忌用的,这样的煽情描绘虽然吸引受众的眼球,但这样写作容易失去报道的客观与理性。一些媒体上满是“呼唤平安、等你回来、祈祷、挺住”等字眼,煽情色彩严重。

灾难报道应遵循的新闻职业规范

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灾难事件由于本身具有重大影响性和负面性,媒体报道都非常谨慎,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报道理念,媒体报道的目标和角度,都要体现人文关怀。它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对社会的关注、对道义的守望。有了这种关怀,记者的眼里不再是纯粹的新闻事实,还有对人和人性的关怀和关照。在失去亲人的现场,家属悲痛欲绝,这时不应该去主动提问打扰,不要找措口伤害。注重遇难者家属的感受,必要时应放弃采访。记者应是记录者,而不是伤害者。维护报道对象的尊严,尊重报道对象的权利,规避报道对象的隐私,这是一个记者应当具备的职业操守。

2013年3月4日发生的长春盗车杀婴案,后来据统计,新浪微博通过微话题“皓博睡吧”共收集网民为长春遇难婴儿小皓博祈福微博50余万条,彰显出社交媒体的人文关怀。搜狐网在显著位置设置“为小皓博哀悼”专区,以祭奠、送行的方式抚慰受害者家属及民众的伤痛,避免了过度渲染凶手的凶残及过多展现受害者家属的悲痛,同时向家长传播保障孩子在汽车内安全的相关知识,体现出网络媒体在此类事件的传播报道中主动肩负的社会责任。

客观描述,煽情应适可而止。部分媒体在对一些灾难、悲剧等事件的报道与传播中,违背新闻职业道德,忽视当事人及民众感受,利用突出的版面、显著的位置、耸人的标题,发布刊登转载受害人照片,对悲剧过多、过度报道,对受害者家属、网络环境及社会秩序造成了伤害。如2013年2月27日记者意外拍摄到的轻生者在武汉长江大桥跳桥瞬间的照片,其中多家媒体使用《10秒内两人跳桥》的耸人标题,引发争议,有评论认为此举有猎奇嫌疑,不符合新闻从业道德。不少网民评论认为敬畏生命是媒体的责任,谨慎报道才是尊重生命。在长春盗车杀婴案件中,部分媒体对事件过多、过度报道,刊登受害人家属照片,将个别事件、孤立现象进行放大解读,也引发网民不满。一些网民批评媒体的此种做法不人道,有违职业道德和新闻伦理,是对逝去生命的不尊重。

有关心理专家表示,对于灾难事件的家属而言,外界安慰他们“别哭”或“坚强”毫无意义,而信息准确、医疗救助、物质保障、生活陪伴等心理干预,才是前期的关键。此时传媒要做的不该是煽情,挑起悲伤情绪,而是提供准确信息,减轻其过度的信息期待。《国企》杂志社研究部主任郭松民在评马航事件中主流媒体表现时如是说:“煽情太过,满纸满屏都是等你回家,其实是对家属的二次伤害。为什么不坦率地告诉他们亲人已无生还希望?为什么要给他们这么多惠而不费的廉价安慰?为什么不把注意力转向真相与善后呢?”少些悲情和鸡汤,更专注于新闻本身,并提供专业的解读与参考,这恐怕才是民众最需要媒体去做的事情。用心灵鸡汤式文章来安抚关注事件的民众情绪,太多太滥反而招致民众的反感。

媒体人应自律。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媒体组织,对一些特定事件的报道都有严格的报道准则,强调对事件相关当事人隐私的保护,顾及相关当事人及公众的感受,考虑报道手法的社会影响。如在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1996年制定的《伦理规范》中,“最小伤害”原则被列为与“追寻真相”、“独立行动”同等重要的地位。所谓最小伤害原则,即指记者对待报道对象要公正、尊重。

媒体在报道灾难悲剧类事件,应注意价值观引导,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反思。媒体对涉及受害者隐私的新闻要格外谨慎,应恪守新闻伦理,在传播信息与不侵犯隐私之间找到平衡。报道应倾向正面,传播事件中的正能量。有的网站针对图片登载有专门的规定,如图片中不能出现死者的脸,不能发布暴力、血腥的图片等。媒体在处理这一类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逐渐达成共识,最终形成处理类似事件的原则。本着客观、公正、人道的原则刊登照片、转载新闻。从机制上确保今后出现类似事件时,避免造成不良后果及影响。

面对一些灾难性的事件,媒体人多一些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少一点冲动偏激和轻信盲从,多一些悲天悯人的情怀,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准、责任意识和职业操守,加强职业伦理教育,谨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用理性、责任和规范制度的建立撑起媒体人的自律和自觉,这是媒体人的职责。

[1]董天策.传播学导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2][法]瓦耶纳著,丁雪英、连燕堂译,当代新闻学[M],新华出版社,1986.

[3]匡文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正确报道灾难新闻.新互联网时代[J]21

猜你喜欢
马航灾难关怀
雷击灾难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马航MH370空中搜救力量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
地球灾难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