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品龙
(株洲日报社,湖南 株洲 412007)
浅谈新媒体时代地市报的转型
□管品龙
(株洲日报社,湖南 株洲 412007)
今年以来,国内《新闻晚报》、《竞报》、《天天新报》先后休刊,媒体高管宋斌、徐行、张敬武相继自杀,不由得不让人产生联想:是不是纸媒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本文提出:面对汹涌的新媒体大潮,地市报只有转型升级才有出路。这种转型可从新闻转型、服务转型、经营转型、传播转型四个方面下功夫。只要应对得当,阵痛之后,必定重生。
新媒体 冲击 纸媒 新闻 服务 经营 传播 转型
进入2014年,特别是进入2014年5月以来,有两个方面的消息很让纸媒同行震惊:一是《新闻晚报》、《竞报》、《天天新报》于1月1日、4月25日、5月1日相继休刊;二是新华社安徽分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宋斌(4月28日)、杭州都市快报副总编辑徐行(5月4日)、深圳报业集团原编委兼发行公司总经理张敬武(5月7日)在10天之内先后自杀。
这些曾经发行量达数十万份的报纸,寿命均不到15年而终;还有这些曾经在中国报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相继离世,除了让人唏嘘外,不由得不产生联想:是不是纸媒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对于地市报而言,必须厉兵秣马、积极应对。具体而言,就是要不断转型升级,主动适应汹涌而来的新媒体大潮。前述三份报纸的休刊,其实也有相关报业集团转型升级的整体考虑在里面,绝对不是向新媒体自动缴械。地市报该如何转型?笔者认为,应在新闻转型、服务转型、经营转型、传播转型四个方面下功夫,本文主要谈新闻转型、服务转型两个方面。
“天下武攻,惟快不破”,同理,“天下媒体,惟新闻不死”。报纸也许终将消亡,但新闻永远不会消亡。地市报是一张新闻纸,我们要做的,当然是向新闻要竞争力。
由于出版的流程制约,论快,我们拼不过新媒体,拼不过网络;但论新闻的深度,论报道的权威性,我们还是优势明显的。
地市报一般都是党报,或者党报下的子报,都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长期以来,地市报积累了丰厚的人脉和资源;同时,地市报由于接地气,一般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读者群体,他们对本地报纸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情感依赖。这些因素,构成了地市报的区域优势和平台优势,关键时刻都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地市报的这些优势,发布更具权威性的新闻信息,拓展新闻深度和广度,做出有特色的新闻,从而保证报纸相对于新媒体和网络更具公信力。只要公信力在,影响就在,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至于如何拓展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做出有特色的报道,这是地市报同行们都在认真思考的。
众所周知,网络媒体和各类新媒体的优势在于互动,可以相互发表意见、褒贬捧喝,并且转发信息,快速传播。这一点,报纸没法比。
然而,由于地市报贴近市民,贴近社区,我们同样可以转变思路,加强互动意识和服务意识,向服务要影响力。具体而言,有三个方面的工作可做:
一是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增大报纸的可参与性。
以《株洲晚报》为例,近年举办了大量的读者互动活动,包括公益类的(如爱心助学、为特困群众送年货、社区嘉年华、公益健康讲坛等)、休闲类活动(如风筝大赛、竞技钓鱼比赛、开心葡萄园等)和一些大型的商业活动(如房展、车展、年货展示会等)。这些活动,有的旨在发动社会爱心,扶贫帮困;有的旨在发动读者参与,增加趣味性;有的是为读者提供生活便利,方便购房买车,等等。无论哪一类活动,都能增加读者的参与性,体现服务性,是对报纸影响力的一种提升。
二是建立呼叫平台,做好增值服务,发展延伸产业。
以长沙晚报社为例,早几年就成立了新媒体事业部和问讯文化传媒公司。其中,新媒体事业部主要负责报纸新闻与新媒体对接这一块;而问讯文化传媒公司就是一个大的呼叫中心和服务平台,利用“96333”呼叫热线,除将新闻报料和广告、发行热线集于一身外,更重要的是建成了一个大的生活增值服务平台,涉及家政服务、家电维修、房屋工程、票务服务、婚庆服务等方方面面,市民如有需要,拨打“96333”均可一站式搞定。甚至有什么好的产品需要推销,如炎陵的黄桃、新疆的大枣等,只要及时发布消息,就可量体裁衣,根据读者的需要进出货物。
据介绍,《长沙晚报》“96333”呼叫平台4年前起步,目前已能提供500余个增值服务项目,2013年实现2000多万元的营业额,报社增收约10%左右。
目前,全国已有《华西都市报》、《华商报》、《黄石日报》、《浔阳晚报》、《吉林晚报》、《潍坊晚报》等一大批省级、地市级报纸建立了呼叫平台,并开发了增值服务功能。对所涉服务商家收费一般采取三种模式:有的是年费制(如《长沙晚晚》),有的是单费制(如《潍坊晚报》),还有的是年费+单费。他们的经验,都可以借鉴。
三是打造“超级读者俱乐部”,从精神到物质,双重“绑架”读者、“捆绑”商家,拓展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在2013年的中国晚报年会上,福州晚报社总编辑介绍了《福州晚报》打造读者绿色生活服务平台的经验。2013年11月初,笔者也曾到《福州晚报》学习考察。笔者觉得,《福州晚报》的做法,可以说是在打造一个纸媒的超级读者俱乐部,打造纸媒的“终极竞争力”,值得各级地市报好好学习和借鉴。
《福州晚报》以市民关注度高、十分期盼的绿色生活为切入点,整合了政府、社会和企业资源,将政府的“菜篮子”、“果篮子”以及各类有机产品纳入报社的“绿卡工程”,服务广大持卡用户(绿卡随报发行,一份报纸年订单发一张绿卡),构建了一个大型的绿色服务平台系统。他们创立了“基地直供、网上直销、网下直送”的产供销模式,与数十个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签约,提供的生鲜农副产品质量由政府部门把关,通过配送中心(发行站)发行员直送,价格比超市便宜20%以上。通过绿卡工程,《福州晚报》在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还提供能渗透到千家万户、大力提供高其生活品质的、物美价廉的物质食粮,让读者离不开报纸,让一部分人从“不订报”到“被订报”、“被看报”,再到自觉订报,从而彻底破除了“80后不订报”、“报纸变成老年报”的魔咒。
绿卡工程很好地壮大了读者队伍,稳定了发行团队,增加了发行员的收入。而且改变了发行结构,让读者群更具活力,培养大批广告目标读者,从而也很好地拉动了广告收入。
总而言之,当前的地市报,只有彻底放弃“主流媒体”、“高高在上”的心态,让自己“低到尘埃里”,真正服务好读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才有可能保持影响力,不被新媒体“拍死在沙滩上”。
除了上述之外,还要做好经营转型、传播转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