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走转改”深化对新闻报道规律的认识

2014-02-05 08:42汪传明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9期
关键词:走转改宣城市新闻报道

□汪传明

(宣城市宣州区委宣传部,安徽 宣城市宣州区 242000)

开展“走转改”深化对新闻报道规律的认识

□汪传明

(宣城市宣州区委宣传部,安徽 宣城市宣州区 242000)

自中宣部等五部门发出号召,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中央、省、市主流媒体闻风而动,广大编辑、记者纷纷走出机关、赶赴基层,他们用饱蘸真情的笔触、镜头和话筒,报道最基层群众的心声和舆情,关注中国发生的最新而深刻变化,充分彰显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这是一次全身心感悟科学发展理念、凸显新闻报道“三贴近”方针,更为全国新闻战线吹进了一股新风、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

笔者认为,开展“走转改”活动,编辑记者在躬身实践、笔耕不辍的同时,也要“跳出新闻看新闻”,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有一个清醒而准确的把握,进一步深化对新闻报道规律的认识,努力做到在贴近生活中增长见识,在贴近群众中增进感情,在贴近实际中探求真知。

深化对新闻定义的认识

新闻是什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对于这一定义,我们也许并不陌生,但新闻报道要求做到及时、准确、真实、客观却不轻松。它需要广大编辑记者主动沉入一线“接地气”,积极投身于火热生活找灵感,常年奔波行走在路上,不辞辛苦疲劳,不畏艰难困阻,时刻关注基层发生的冷暖变化,在深入生活中捕捉新闻素材,在深入实际中提炼报道主题,在深入现场中强化舆论宣传的话语权,写出一篇篇才情兼备、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佳作来。

常言道:“新闻全靠用心采,看你会采不会采”。深化对新闻定义的理解,要求编辑记者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不断增强新闻职业的敏锐性与洞察力,努力提高新闻报道的主动性和采写水平。编辑记者要带着问题思考,带着责任采编,倾注真诚付梓,改变传统的总结和公文报道模式,多用鲜活语言说话,多用事实、实例阐述,把从工作角度报道转变为从读者角度报道,把单调枯燥的程序报道转变为接触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抓住新闻点、体现典型性。

深化对群众观点的认识

群众是真正的历史英雄,当然也是各级新闻媒介聚集的中心。深化群众观点,就是为了廓清编辑记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基本认识,将真情汇聚笔端,将民声录入话筒,将感人场景定格成画面,忠实记录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巨大的创造行动;就是围绕践行新闻报道“三贴近”方针,在深入走访中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交心,真切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带着感情吁民声,肩负责任写民情;就是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不断密切、融洽与群众的联系,努力打牢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的群众观点、实践观点。

有一句话说得好:“与群众同高度,你会觉得群众说话有深度”。编辑记者深入群众首先要撂下架子、扑下身子、甘当学生,从群众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汲取前行需要的养分,增添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动力;其次要学会与群众相处、建立感情、打成一片,“只有说群众听得懂的话,群众才会说你想了解的事”,进而有助于从基层视角了解国情、掌握民生、做好宣传;再次要心系群众、眼光向下,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采写他们关心的人,编发他们关切的事,离群众最近新闻才有新亮点、新价值,和群众最亲新闻才有新气象、新收获!

深化对深入基层的认识

众所周知,日新月异的基层是新闻资源的富庶之地,也是编辑记者纵横驰骋、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基层遇到的问题,一般是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层的实践探索,往往预示着社会进步的行动指针;基层的悄然变迁,同样汇聚成时代前行的动力。因而,编辑记者与基层须臾不能分离,就像是“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空气”一样。反之,不深入实际、脱离基层,新闻报道工作势必犯形而上学的错误,长此久之新闻作品必然“味同嚼蜡”,丧失生命力。

轻装上阵、深入基层,编辑记者一方面要树立“勤奋工作不怕苦、深入采编不畏难”的职业观。经验和直觉都告诉我们:好新闻大多数蕴藏在基层,好稿件需要反复修改、精心提炼,好作风也是在跑田间地头中历练而成。编辑记者要经常深入到乡镇、农村、企业、学校和城市社区,广泛了解社情民意,积极捕捉富含价值的新闻线索,采编感人且富有时代精神的鲜活稿件,如此“妙笔”方能“生花”,作品达到“力透纸背”。另一方面,要迈开双腿,保持“常年行走在路上”的工作状态。种子唯有深植沃土,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编辑记者只有深深扎根基层,才能获取成长成材的不竭动力。

深化对术业有专攻的认识

新闻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学问。它需要占有大量的新闻素材。在短时间内对新闻发生的背景、事件的来龙去脉、向外界报道的信息点要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并迅速采写、及时报道,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历经持之以恒的锻炼与坚持。它需要学与思、采与编的结合和统一。一篇上乘的新闻稿件无不是思想立意、谋篇布局、框架结构、措辞修饰等方面字斟句酌的结果,凝聚着编辑记者大量的辛劳和汗水。它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既要吃透上面政策精神,又要摸准下面实际情况,善于把握宣传角度和分寸;既要完成采编任务,又要创新采编方式,不断扩大宣传效果。

也许有人认为新闻是“易碎品”,采编新闻不需要高深的学问。其实不然,从“术业有专攻”角度而言,新闻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也是一门崇高且充满挑战性的学科,它需要编辑记者拥有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勤奋的秉性、坚强的意志、正直的品格,所以,新闻工作者曾被人誉为特殊材料制成的“特殊人才”。况且,从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及“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等角度来说,更赋予广大编辑记者一份神圣使命、一份历史担当、一种价值追求!

猜你喜欢
走转改宣城市新闻报道
生如夏花之绚烂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基于GIS的宣城市地质灾害等级预报预警系统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司法局五星司法所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故事细节语言
八旬独臂老人关工路上圆了“入党梦”——记宣城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张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