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 岩/杜清坤/郑 镝
(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北京 100037)
2008年以来受美国金融海啸、欧洲债务危机影响,美欧等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世界经济较长时期内持续低迷,人们普遍对经济复苏失去信心,导致现行国际经济结构和秩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和急剧调整。在这种变革和调整中,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长期平稳发展。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贸易出口量、外汇储备、矿产资源进口总量、消费量、需求量世界第一,经济实力与日俱增,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火车头。
未来,全球产业结构的空间调整、资源垄断和割据的加剧、金融资本的深度介入、欠发达国家的陆续崛起、矿产资源的角逐以及局部地区的动荡等,将在加剧国际矿产品市场震荡的同时,促使全球矿产资源供需形成新格局。为此,我们应积极抓住金融危机后引发的全球产业分工重组与矿产资源供需格局调整的机遇,把握优势、放眼世界,加快推进矿产资源“走出去”,促进我国平稳跨越资源需求高峰,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2011年GDP总量达到43.7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而我国矿产资源需求增速远大于国内供应增速,对外依存度大幅攀升。2001-2011年,我国石油产量年均增长1.9%,而消费量年均增长7.8%,对外依存度由24%快速升至56%;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17%,明显高于国内产量年均11%的增长率,对外依存度已达21%。201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世界的50%,进口量约2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铁矿石进口量6.86亿吨,对外依存度为66%;铜金属进口量637.5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1%;铝土矿进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63%,对外依存度为54%。
未来,由于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制造业的步伐远未结束,工业仍将在经济结构中继续主导地位,我国矿产资源消费规模还将继续扩大。随着人口总量的继续增长,城镇化的同步实施,“四化”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消费模式变革开辟新的空间。预计2030年左右,我国将超过美国而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未来20-30年,中国引领世界矿产资源消费这一格局将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量将达到35.2亿吨油当量,相当于美国的1.41倍,约占世界总量的23.1%;2030-2040年,消费量将大约稳定在43亿吨油当量。钢、铜、铝的需求高峰也分别将在2013-2015年、2022-2025年及2025年前后陆续到来,之后需求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高位运行。需求到达顶峰时,我国钢、铜、铝的需求量将分别达到6.8-7.2亿吨、1400-1600万吨及2700-3000万吨。未来20-30年将是我国资源需求高峰时期,铁、铜、铝等大宗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仍将保持在50%以上。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后发国家的崛起总是伴随着原有国际经济与政治格局的重大变革,而特殊的历史时期造就的重大发展机遇往往可遇而不可求。
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新的全球价值链或全球供应链悄然形成,各国都希望在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中处于有利地位,尽可能多地获得投资收益和贸易附加值。为此,各国都在寻求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围绕产业发展制高点,对市场、资源、人才、技术和标准的争夺正日趋激烈。在这种国际形势下,我国企业应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走出去”,积极融入新一轮全球产业整合重组的浪潮中,抢占制高点,强化中国影响力,打造国际竞争力。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每当经济危机过后,就会出现全球企业重组加速、资源重新配置和转移速度加快的现象,其中主要手段就是并购。此次全球出现并购潮,一方面由于全球流动性过剩为企业并购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使并购成为企业富余资金的一个优先选择;另一方面大型企业危机意识加深,希望通过并购实现行业重组和产业升级,积极寻求高科技、新能源产业的增长点,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谋求在行业和市场中的垄断地位。所以,我国企业应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长远发展,把握优势、主动作为,通过并购寻求控制石油、矿产等重要矿产资源,确保矿产资源国外持续稳定供应。
在全球经济危机和“矿业繁荣不再”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能力和意愿一定程度上受到挫伤,资源国家也放宽了一些领域的投资限制,使得我国对外投资并购国外优质资产、取得先进技术的机会相应增多。众多资源国家和国外矿业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矿产资源已经不再是战略性资产,出售或合作对于买卖双方来说都是双赢的选择。他们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整,缩减企业负债,延迟项目和裁减人力,盘活自身资产;另一方面积极与中国企业开展基于企业和股东利益的合作,从而拉开了久违的中国矿产资源企业对外并购、合作经营的序幕。
2012年底,澳大利亚两大矿业巨头力拓和必和必拓同时宣布,将向中资企业出售其项目股权。其中,必和必拓宣布将以16.3亿美元的价格向中石油出售其所持有的西澳沿海天燃气布劳斯(Browse)项目股权。此前,澳大利亚矿业企业和政府一直对来自中国方面的股权收购要求表示谨慎乃至警戒的态度,对比2009年力拓毁约,中铝195亿美元注资失败,此次“态度主动,立场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出于国外矿业企业纷纷遭遇资金困难和自身现实需要,但更多的还是资源国家和国外矿业企业已经深刻意识到我国矿产资源巨大的进口量、需求量和消费量,促使中国成为全球矿产资源的消费核心。而我国制定的矿产资源宏观调控政策、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将直接关系到众多国外矿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到矿产资源出口国家、地区的国计民生。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欧洲等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受到了沉重打击,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实力不断增强,受到全球的关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中增加了投票权和份额,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提升。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舆论环境也有所改善,非洲、拉美、亚洲等一些国家对我国投资的正面报道增多、负面事件减少,抵触情绪有所缓解。
世界在不断改变,中国在不断发展,崛起的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众多国家与我国扩大矿产资源投资合作的意愿非常强烈。2012年中国企业宣布在油气能源方面的海外并购总额达到250亿美元,而总的海外并购金额达到了创纪录的572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矿产资源领域并购的中坚力量。
目前我国经济增速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从20世纪90年代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地区,行业主要集中于来料加工、批发零售、商务服务以及建筑工程等。发展到如今,截至2011年底超过1.35万个国内投资者在海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分布在全球五大洲的177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行业包括贸易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工程建筑业等。自2002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每年增长44.6%,2011年达到了746.5亿美元,中资企业海外投资的行业范围和区域分布不断拓展,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国政府和企业对资源并购有长远规划,主要是以满足国内持续增长的矿产资源需求为主旨,建设日益多元化的矿产资源发展项目和供应渠道,在积极进入新能源领域和业务的同时,也希望能最大限度地锁定国外资源原产地,扩大矿产资源海外供应基地。
目前,我国“走出去”自身动力十分强劲。一方面部分行业相继出现了产能过剩,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急需开拓国际市场,一些较高层次的制造业也急需在这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融入全球产业链;另一方面我国每年持续、较高的贸易顺差和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也迫切需要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投资并购。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积累,许多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条件,有着比较充裕的资金和实力以及较强的国内金融企业作坚强后盾,有着一批优秀的国际化企业管理和科技人才,以及普遍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企业员工。2011年,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重点大型企业已有42家进入世界500强,一批民营企业也具有一定规模。并且一些企业到国外经营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果,得到了成长和锻炼,为企业进一步在国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其他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矿产资源全球范围内优化布局、合理配置将成为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的首要任务。
2013年加拿大政府宣布决定批准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大型能源企业尼克森石油公司的申请,标志着中海油基本完成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最大宗能源收购。对比2005年中海油提出以180亿美元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以失败告终,时隔7年,此次成功收购,影响巨大。成功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全球矿产资源市场正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是不争的事实,而作为全球矿产资源的最大买家,中国已经具备了主导全球矿产资源市场的有利条件。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在矿产资源市场的重要地位和全球最大买家的潜在优势,优化布局,合理配置所需的大宗矿产品进口量和进口来源国家的份额,增加我国海外权益矿的矿产品进口量, 主动调控资源国家矿产品进口价格,为我国企业成功进行国外矿产资源并购、掌握国外优质矿业权益、建设矿产资源海外供应基地、保障国家矿产资源持续稳定供应创造有利条件。
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把握优势、主动作为,加快推进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主动适应并逐步主导全球矿产资源格局变化,确立与我国国际地位、经济实力和全球责任相适应的矿产资源领域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影响力,维护国家权益。同时建立国内急缺和重要战略矿产的国外持续稳定供应基地,促使国际矿产品价格处于稳定通道,保护我国企业海外利益,初步形成我国矿产资源全球范围内优化布局、合理配置的新格局。
坚持“开拓境外、全球配置、保障安全”原则,在调整优化国内经济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促进初级产业海外转移、参与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突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关键技术,建立高效节约集约的资源利用体系。推动能源生产消费革命,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我国矿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与实际利用水平。
同时,利用全球矿产资源消费核心这一有利地位,建立有效的全球矿产资源配置体系和大宗矿产品进口配额制度,调控国际矿产品市场价格,配合国家对外政策和外交工作,处理好与资源国家之间关系。同时,积极调整对外矿产资源政策,加快推进矿产资源“走出去”,加强对国外矿业企业并购,大幅度增加海外份额矿数量,提升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矿产资源竞争和全球资源再分配的能力。
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多元化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矿产资源“走出去”应根据我国国情和需求,突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同时,多手准备,在投资市场、投资领域、投资主体等方面实行多元化。
4.4.1 多方式并举
利用国外矿产资源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单纯的贸易进口(市场购买);二是并购矿业企业;三是从风险勘探做起,找到矿后再自主或合作进行开发。
目前,我国是石油、煤炭、铁矿石、铜精矿、氧化铝等国际市场大宗矿产品的最大买家,而98%的进口矿产品采取贸易进口的方式。贸易进口虽然简便、快捷、易操作,但却受国际环境和垄断势力影响,经常出现恶意炒作,引起矿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对我们极为不利。尤其是石油这样的战略资源,如果进口渠道过份集中,一旦发生供应中断等突发事件,将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并购矿业企业或直接购置矿山,风险虽小却耗资巨大、成本过高,需要综合评估确定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如采用投资风险勘查,找矿勘查投资相对较少,虽然周期长、风险大,但是高风险、高回报,找到矿的价值往往是风险勘查投资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随着我国矿产品进口量增多,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应逐渐改变单纯依靠贸易进口的状况,采取贸易、并购与勘查开发并举的方针,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国外矿产资源。一方面继续发挥贸易的主导作用,对于国际上资源充足、分布广泛、保障程度高、对外依存度不高的矿产应继续发挥贸易进口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抓住“走出去”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利用后发优势,加大对外投资并购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大量购置国外优质矿业权,从根本上解决急需和短缺大宗矿产品受制于人的现状。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国外勘查开发,尤其应加强国外重要区域和重点矿种的风险勘查开发。通过并购和勘查开发,建立国外矿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资源储备基地,以发挥其在矿产品稳定供应中的保障和调控作用。
4.4.2 多矿种支持
瞄准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我国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以我国紧缺矿产、能源矿产、战略矿产、效益显著矿产为核心,建立稳定的矿产资源供应基地。在矿种选择上,应以短缺和急需的战略性矿产和大宗支柱性矿产为重点,鼓励发展优势矿种,兼顾巨大经济价值矿种。
4.4.3 多区域配置
在国家和地区选择上,应充分利用我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和地缘优势,重点考虑资源比较丰富、找矿潜力较大、开发环境好、安全能够得到保障、法律比较健全的国家和地区,同时评估矿产的可得性(地理区位、运输成本和风险等)、矿业投资环境(政治稳定性、地缘政治环境、外交友好程度等)。以能源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为重点,特别是加强亚洲国家、强化非洲国家、深化南美洲国家,兼顾能源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同时参与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实现我国能源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1)在政府引导上,应统筹协调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大幅度增加我国海外份额矿的数量。政府层面上,一是应尽快制定长期、稳定、连续、切实可行的国外投资战略,统筹我国企业国外矿产资源的投资并购。二是通过政治、经济和外交手段,加强与资源国家合作。尤其对于一些引起广泛关注的跨国投资并购,应有计划地引导舆论导向,消除可能存在的敌意或担忧,为我国资源企业的国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三是应由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统筹企业国外投资并购,以提高或保证投资并购企业对我国出口矿产品份额为优惠条件,统一规划,统筹部署企业国外并购,大幅度增加我国海外份额矿的数量。
(2)在运行机制上,应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多元化发展,促进资源型企业国际化。一是在运行机制上,应政企分开。企业是“走出去”的主体,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引导企业“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二是在运行方法上,应与国际惯例接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多元化发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联合到国外发展,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应充分利用其在对外投资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快捷、灵活、高效的优势,积极发挥“走出去”的作用,使之成为我国海外投资的“生力军”。三是在运行方式上,可采取独资开发或与地方企业、其它国家矿业企业、国际金融机构合作经营的方式。四是在投融资战略上,采用多种策略统筹考虑国内投融资市场,同时兼顾国际资本市场。
(3)在投资实施上,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并购方案,充分评估风险,做好并购后的整合工作。我国企业在进行国外资源投资并购上,不应拘泥于单一计划和方式,而是应考虑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进入国际市场,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投资并购方案,降低国外经营的风险。一是在以往国外投资的基础上,以企业优势业务为核心,依靠自身实力果断出手,开展并购。二是为避免我国企业在资源国家内部竞争,增强并购实力,国内企业应形成联合,开展并购。三是为减少与国外矿业企业的竞争摩擦,避免资源国家政商的疑虑,方便后期资源开发,国内企业可联合资源国家企业合作经营。目前,国内企业国外并购中,常常把完成投资交易看作是成功的关键,企业对于国外投资效益重视不够,很多并购被看作“抢购”,对于购置时机和赢利能力以及未来的财务承受能力缺乏科学的评估,对并购后的整合难度估计不足。为此,建议企业在并购前,应该认真分析目标企业是否符合自身的战略需求,自身是否真的具备整合能力。
[1]刘伯恩,王海军,黎禹.构建境外重要矿产资源稳定供应机制的思路建议[J].中国矿业,2014(1):36-39.
[2]吴荣庆,袭燕燕,姚彤.国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本构架及其对策思考[J].中国矿业,2001(6):6-12.
[3]柳正,马波.我国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J].西部资源,2007(3):16-19.
[4]柳正.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去”现状及战略部署和政策建议[EB/OL].(2009-08-27)[2014-05-20].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f6a8b70100ey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