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鑫/毛成栋/汪恩满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自2010年国土资源部出台《国土资源部关于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10]59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以来,业内对地质找矿新机制的理论意义进行了广泛探讨,大多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都以“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新机制总体思路为重点分析对象,而对“地质工作规律及市场经济规律”(以下简称两个规律)的深入研究却鲜见于期刊、报纸。对“两个规律”的重要论述不仅在《若干意见》中有所提及,更是在2011年出台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将“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全面推行地质找矿新机制……”作为指导思想,可见“两个规律”对地质找矿新机制的引导作用。因此深入研究“两个规律”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理顺地质工作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的关系,努力构建遵循“两个规律”、各种渠道资金有序投入、公平受益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对践行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有着重要意义。
地质工作规律是在遵循地质规律前提下开展的地质工作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地质找矿中运用地质科学理论和各种技术方法、手段对客观地质体进行调查研究,经济有效地摸清地质情况和探明矿产资源的工作法则。地质工作规律不等同于地质规律,因此需要客观地认知并遵循地质规律,从而服务于找矿工作。
地质工作是循序渐进、顺藤摸瓜的,可以分出不同的阶段。根据我国1999年实施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将地质找矿分为四个阶段,即预查、普查、详查、勘探;西方矿业大国按照“边探边采”的原则将矿产勘查工作划分为草根勘查、后期可行性研究和矿场勘查三个阶段。无论是哪种划分方法,其阶段性主要反映了矿产勘查工作由面到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由近及远和由中间到周边的一般性规律。
阶段性一方面体现在找矿风险规律性的增减上,根据已有的地质理论和地质资料,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并伴随着投入要素的加大,不断消化分解地质找矿的高风险,最终发现潜力矿藏,实现投资回报(参见图1);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地质理论总结提炼上。如:陆相成油理论明确了我国石油陆相勘探的主攻方向,找油重点战略由西向东转移,并成功在松辽盆地发现了特大型油田—大庆油田;“阶梯式”金矿成矿模式解决了深部成矿空间、赋矿位置、找矿方面等问题,确定了胶东金矿深部找矿战略方向,在胶东地区成功的提交了三个深部特大型金矿;引进国外卡林型金矿和韧性剪切带金矿理论使我国金矿的储量和产量大幅度增加;推覆体下找煤、低缓磁异常下找铁等理论突破,使相应的矿种的找矿工作也有了快速的突破;等等。
图1 地质找矿周期分段、风险、投资示意图
科学技术推动地质行业发展的作用集中表现在装备设备标准不断提高,勘探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勘探领域不断扩大。在装备设备标准方面,从传统矿山到电子矿山,逐步到智能矿山,标准向着更精、更快、更智能方向发展。在勘探技术手段方面,深部探测、电磁大地测量、三维成矿模式等技术推动地质找矿快速发展,给地质找矿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在勘探领域方面,从过去3000米以内的矿产勘探,到如今4000多米的深部打钻;从过去单一技术找矿,到现在航空遥感、电磁测量相结合的综合找矿;从过去一个矿点探测,到现在整装勘查、根据整个成矿带展布而形成的找矿大会战。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勘探装备、技术手段的日益智能化、精细化、快捷化,从而提高了地勘单位的综合竞争能力,推动了整个地质行业向前发展。
地质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丰厚的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的综合处理能力,地质行业在其快速发展期集中了一大批高精尖地质科技人才,这些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地质行业繁荣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科技人才的发展与地质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的快速发展,也遭遇90年代末的青黄不接,直到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出台,科技人才继而大量涌现、重新步入正轨。通过对比2006-2013年全球矿业指数与全国地勘单位矿产开发人员数量,发现两者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当地勘单位矿产开发人员数量最多时,全球矿业也处于黄金发展期,反之则亦然(参见图2)。因此,加强人才培养,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培养地质人才的主人翁意识,激发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地质行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图2 TSX全球矿业指数与全国地勘单位矿产开发人员关系图
地质工作是一项初期投入巨大、回收周期长的行业,尤其是进入详查、勘探阶段,2012年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资金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值510.14亿元,2013年投入资金虽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462.84亿元。地质工作需要以雄厚资本作为战略保障,以国内煤层气勘探开发为例,煤层气工业气井的最低密度为9口/km2,单井的平均钻探成本在200万元,再综合管网以及后期维护等费用,工业气井平均成本就已达到500万元/口,而即使投资面积仅几平方千米的小规模煤层气田也得上亿的投资。假设每口井每天产量不变,平均生产500m3/日,根据现在煤层气的价格计算,每口井的回收周期要长达15年,这仅仅是在钻探成功率在100%的理想情况下计算的,而在现实情况下回收周期会更加漫长。在国外矿产勘查同样也是一项高风险投资行业,并且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必须初期投入相当大的资本,而若要投资获得回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前提必须要成功找到矿,完成可行性研究和矿山建设,直到矿山投产,才能逐步收回投资以及获利。地质工作如没有雄厚资本作为保障则不可能满足整个工作流程的需要,更不可能取得地质找矿的大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特定社会形态特有经济规律与基本经济规律的综合或统一。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贯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地质工作同样适用于市场经济规律,矿产勘查成果体现了勘查成果价值量反比于矿产勘查科技劳动生产力的生产价值规律;矿产勘查成果与相关产品之间的彼此交换,体现了等劳交换价值规律;矿产勘查成果的市场流通,体现了其平均价格与价值相符以价值为重心运动的流通价值规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质市场应是开放的,除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外,地质找矿市场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允许任何企业或个人进入。对探矿权的取得采用“申请在先”原则,一般按照申请者优先原则执行,先来先得。同时对申请探矿权人的主体不加限制,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均可以取得探矿权。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公益性财政资金先行投入,分担找矿风险,拉动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地质找矿市场,实现找矿快速突破。社会资金投入到地质找矿市场,追求资本的增值收益,具体体现在对矿业权的流转上。在我国存在着二级矿业权市场,以挂牌、招标、拍卖等方式在一级市场出让探矿权和开采权;以出售、作价出资或合作、并购改制等方式在二级市场转让探矿权和开采权。2001-2013年,我国在二级市场探矿权和采矿权转让日渐活跃,转让数量在经历了2009年投机性资金进入地质市场的非理性突增之后,已逐渐趋于稳定,探矿权转让每年在500宗左右,采矿权转让在1500宗以上(参见图3),反映了我国二级矿业权转让市场日趋成熟,市场经济的开放性逐步提高。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下,地质勘查市场应是公平的,在满足最低地勘资质前提下,鼓励引导地勘单位按照规则制度公平取得探矿权,进行地质勘查投资及矿产勘查活动。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在不违反法律制度前提下,不应以行政手段过分干预地勘单位具体地质勘查活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探矿权出让不再强调“价高者得”,政府按照分类、分级、分区的原则,综合优选技术、队伍、设计方案等条件过硬的单位,申请先登记。支持地勘单位探采一体化,鼓励持有探矿权的地勘单位优先获取采矿权,让地质勘查市场的红利惠及参与的地勘单位。明确地勘单位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外部投资环境,调动地勘单位找矿积极性,在与找矿投资方协商一致前提下,鼓励地勘单位以技术、知识入股,或分享一定比例的收益等方式参与矿产开发活动。依法保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政府不能以“国家出资”或“矿产资源属于国家”为借口,强行买断或占有矿业权。
图3 全国矿业权流转(转让)数量统计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优胜劣态、弱肉强食是市场经济主要特征。地质勘查市场竞争,就要求地勘单位明确地勘产业规划,提高自身地勘主业市场竞争力和占有力,剥离不具市场竞争力的部门,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建立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地质工作队伍,将地勘单位离退休人员纳入到社会统筹,减轻负担、轻装上阵,参与企业间的矿产勘查合作。鼓励地勘单位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矿业融资,构建多元化的地质合作机制。支持地勘单位参与国际矿业竞争与合作,地勘单位积极“走出去”,迎接全球矿业勘查的挑战,把握国际矿业暂时衰退带来的机遇,加大实施境外矿产风险勘查投入。近几年,地勘单位纷纷“走出去”参与境外矿产投资,有的省地勘局为鼓励下属地质队参与国际矿业投资,提出了“一院一队、一队一国”的口号。同时带动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投资地区逐渐扩大,除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非洲传统投资区域之外,现今北赴蒙古、西征中亚、南下东盟、东达南美,“走出去”路途越走越宽,步伐越来越有力。2013年1-11月,中国企业境外矿业投资依然火热,投资总额达到31.36亿元,主要分布在南部非洲、加拿大、拉丁美洲、北亚、东盟等十几个地区,传统投资地区依旧占据主要地位,新兴区域投资额也增长强劲(参见图4)。
图4 中国企业2013年1-11月境外矿业投资不同地区分布图
地质勘查市场是有序的,有序是指矿种开采有次序。近年来,虽然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大幅增加,但是储量增长赶不上产量增长,产量增长赶不上消费量增长,大宗矿产的对外依存度日益加大(参见图5),对地质找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设立整装勘查区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整合同一地质成矿带不同地勘单位的矿业权,立志于找好矿、找大矿、快速找矿。我国传统资源禀赋具有总量大,贫矿、小矿、坑采矿多,开采难度大等特点,因此找矿突破应立足于这一特点,统筹整合优势技术,重点勘查国家重要矿产资源及战略性资源,对国家特定矿种进行总量控制、保护性开采,力争在共伴生矿开采、贫矿冶炼有大突破,加大对新生矿产资源如页岩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勘查扶持力度。
地质勘查市场是有序的,有序是指矿业开发有秩序。政府规范地勘单位找矿、采矿秩序,合理引导、因势利导,避免盲目的找矿恶劣竞争;协调矿业权人各方利益,在矿业权重叠区域积极探索协同合作、综合勘查机制;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尾矿综合利用,将保护生态环境纳入矿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中,增强矿山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矿区和谐建设,减少采矿社区与当地的冲突。
图5 2005-2013年我国原油、天然气及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对比图
地质工作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统一性表现在都是为了提高矿产勘查的配置效率,依法追求矿产勘查成果收益最大化。即以较少的勘查工作量和较少的勘查资金,力求用较短的时间,提交更多有必要价值的矿产勘查成果——寻找和查明更多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发展要求的矿产资源和矿产地。两者辩证性表现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服从地质工作规律是基础,是前提,“打铁还需自身硬”,壮大壮实自身地勘产业,为下一步进入矿业市场打下坚实基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是法则,是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统筹配置社会资源,竞争整合各类产业,又为新的地质工作奠定了条件,从而形成地质-服务市场-反哺地质的良性循环。
构建符合“两个规律”的找矿新机制,要尊重科学、依靠科学。服从地质工作规律,认清地质工作的阶段性,不断归纳总结已有的地质成果,并通过推广勘探设备高新技术、招纳专业技术人才、投入大量启动资金,进一步深化提升地质找矿理论,指导找矿思路战略,伴随着投入要素不断加大,找矿风险不断被稀释,为找到矿藏、回收成本、以及下一步进入市场奠定基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有机衔接;矿产勘查主要由市场主体完成,找矿队伍要靠市场生存;政府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为市场服务,科学设置矿业权,支持整装勘查,预先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地质勘查工作,进一步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1]张彦英,余养力,王希凯,等.地质找矿新机制实施情况调查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49-57.
[2]王希凯.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经济关系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141-150.
[3]靳遂道,刘国华,许令兵.对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24):50-51.
[4]程利伟.遵循规律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关键[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08-03(07).
[5]张以诚.地质找矿要遵循地质工作规律[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06-30(03).
[6]邢新田.遵循三个基本规律促进矿产勘查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3):7-9.
[7]魏臣.对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认识[N].中煤地质报,2011-03-14(03).
[8]张弟金.对贯彻地质找矿新机制的粗浅认识[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10):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