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感生神话阴阳哲学观念寻迹

2014-02-05 06:02:07蒋雪鸿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神话阴阳万物

蒋雪鸿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中国古代感生神话阴阳哲学观念寻迹

蒋雪鸿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阴阳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影响极大,它在春秋战国时期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但作为观念,则有着更为久远的发生源头,这在原始神话中已经有所体现。文章主要以感生神话为例,从二元交感、万物同源、物我互化三方面,分析其中蕴藏的阴阳哲学观念。

感生神话;阴阳观;二元交感;物我互化

一、阴阳五行思想与中国文化

在中国古代出现极早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人独创的借以对宇宙生成、万物起源、事物变化进行解释的一种理论根据,包含阴阳说和五行说。简单来说,阴阳哲学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认为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并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待事物之间的矛盾运动,但实际内涵却很幽深玄远,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思维方式,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在西方语言中甚至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名词术语来解释和置换它。

阴阳学说认为,世间万物可以分为阴阳两极,是发生一定联系的两种事物,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也可以是同一种事物的两面,如正面为阳,背面为阴,凸面为阳,凹面为阴。阴和阳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正是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成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阴阳五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大行其道,并与四季、五方、八卦学说、朝代更替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一套涵盖四时变化、五方对应、生克相连、历史循环的系统理论,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分流行。正如顾颉刚所言:“其结果,有阴阳之说以统辖天地、昼夜、男女等自然现象,以及尊卑、动静、刚柔等抽象观念;有五行之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与其作用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等,以至于帝王的系统和国家的制度。”[1]

作为一种学说,阴阳五行在春秋时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但作为一种观念,“阴阳”的产生应有着更为久远的发生源头,如刘文英所言:“中国文化中“阴阳”的观念产生很早,后来经过哲学家的抽象,成为中国哲学的一对基本概念或范畴。”[2]虽然今天我们尚不能考证阴阳观最早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但其实上溯到我国古代神话,其中已经可以寻觅到这种观念的一些踪迹,下面试以感生神话为例,从三个方面对阴阳哲学基本内涵在神话中的隐秘表现作一些分析:

二、二元交感

阴阳说最基本的内涵之一就是自然万物由阴阳交感而生,《道德经》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为世界本原,“二”为阴阳,正是阴阳之交合,产生了“三”及万物。《礼记.乐记》说:“阴阳相摩,天地相荡……而百化兴焉”,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云、雨、雷、电等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山、川、河、海等大地形体,在方位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感生神话是一种特殊的生殖神话,讲女子因受感于某物而神秘致孕的故事,表现为女子或感应、或目睹、或接触、或吞食某种动物、植物、无生命物等,而怀孕生子。无父而感生,体现了原始人对生育奥秘的不可知。

《帝王世纪》记载尧出生:其母庆都“……出以观河,遇赤龙。日奄然阴风,而感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帝王世纪》讲禹的出生是其母修已“见流星贯昴,又吞神珠,意感而生禹于石纽”;《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讲天女佛库伦看见神鹊衔来鲜红的果子,将“其果放腹中,即感而成孕”,生下了清朝祖先;珞巴族广泛流传的神话《冬尼和卡让辛》说,天地诞生之时,太阳的女儿冬尼下凡,在一种叫“卡让辛”的树上搔痒而孕,生下第一个人,从此有了人类。

所有的感生神话故事,虽然排斥和回避了男性在生殖中的功能和地位,但都有着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作为感生主体的母亲,二是作为感生源的某种生物和无生物,无论是接触感生,还是梦接意感,人之孕生都是经由两个元素交会感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完全摒弃了其他人类起源神话中单个主体独立生人的模式。这透露出先民们似乎模糊知道生子须有两个主体,只不过他们以其他自然物替代了男子的位置,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体现出了阴阳观念中二元交会的基本观念。从《周易》中可以看到,阴阳思想的基本认识就是须有阴阳二元才能生成万物:《易·序卦》道:“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3],《易·说卦上》道:“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3],《易·系辞上》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3],《易·咸·彖辞》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3],天下万物皆是二元交感的产物,在《周易》中“乾坤”、“天地”、“父母”和“男女”又是“阴阳”之别称。

而关于所谓“感生”,“感”字从训诂角度讲,有“接受”之意,与“咸”或“甘”相通,《释名》中解释为“甘,含也”,再来看《周易》中的“咸(感)”卦,《咸彖》:“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3],可见,“感”有着阴阳交合的隐义,感生神话中这些女子们“因感而孕”其实已经暗含此意。

学者潜明滋认为中国神话的基本结构往往是以两种对立的力量、因素、方面或内容为基本动力,对立观念遍及原始神话中,如天与地、日与月、昼与夜、男与女、上升与下沉等[4],阴阳哲学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其实在这里已初现端倪,感生神话则更为明确地表达出了二元交感而生物的内涵。

三、万物同源

阴阳五行观又一基本观念是把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认为它们皆由阴阳交合而生,由五种基本物质构成,只不过是形态有所不同罢了。自然的特征及变化与人的情感特征及变化也就必然有着相类相符、相应相从的关系。

几乎所有的原始神话都具有一个显著特征,即日月山川、草木鸟兽、风雨雷电等各种自然物都被高度人格化,具有人的感情、人的形态、人的行为方式。感生神话中有一则朝鲜王朱蒙的诞生故事:朱蒙母河伯女“为夫余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5],这里,让朱蒙母受孕的太阳仿佛是个有生命的精灵,正是它的有意追逐使朱蒙母亲怀了孕。在各民族的日月神话中,太阳和月亮像人类一样有性别之分,或为兄妹,或为夫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原始的阴阳观念的表现。

依照阴阳哲学的认识,人与自然万物共存于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世界中,存在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以类相感的密切联系,虽然人与这些自然外物形体万殊,但皆是阴阳所化、五行所构、秉气而生,在我国原始起源神话中讲到人和事物的生成,有许多就是将它们视为出自同一生育母体,如:德昂族神话《葫芦与人》说:“天王去天宫寻粮种,带回包谷、稻子、大豆、小麦、瓜果、葫芦等种籽,分别撒在平地、山坡和海边。种在海边的葫芦藤蔓延伸到海中央,结出了个葫芦,大如山形。一阵暴风雨,电闪雷鸣,劈开葫芦,出来一百零三个男女,还有动物”。[6]满族崇拜柳树,把柳树视为本民族的祖先,他们的神话中讲述是女真天母阿布卡赫赫的女阴变成了柳叶,落到人间,生育了人类万物。[7]苗族古歌《枫木歌》中讲人类和万物起源,是先由枫树干生出蝴蝶妈妈,蝴蝶妈妈和水泡沫玩耍,生下12个不同样的蛋,最后孵出来龙、青蛙、老虎、牛、蜈蚣、雷公和苗族祖先姜央等等,就是说人和这些动物也是共祖的。

感生神话中也表现出这一点:哈尼族神话《它朋然夏阿玛》:“一妇人它朋然夏阿玛,在树荫下休息,风使妇人从肚子、脚、大腿、手、膀子、脚指头、手指头,统统怀了孕,生下了77种飞禽走兽和人”。[8]水族神话《十二个仙蛋》:仙婆牙线在月亮山下淋雨怀孕,生12仙蛋,12仙蛋变成人、雷、龙、虎、蛇、熊、猴、牛、马、猪、狗、凤凰12种动物。[9]

四、物我互化

物我互化也是阴阳说内涵之一,后来的中医理论中有所谓“互根”,简单说即事物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此术语虽然提出晚,但其内在涵义在原始神话所表达的物我关系中已有体现。

人和万物的产生既然是同源的,那么也必然是可以交相感应的,阴阳观念为二者相感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凡感生神话,使人感而致孕的,有各种动物、植物,还有雷、虹、日、星、风、水等非生命体。这些感生神话中,女人让风一吹就可以怀孕,淋雨可以怀孕,见大虹可以怀孕,日光降身可以怀孕,触到沉木可以怀孕,梦到动物可以怀孕,吞食植物果实也可以怀孕……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达到一种极致。从另一方面可以说,人是因这些自然物感而化生的,其中部分感生物成为了一些民族的图腾崇拜物,如我国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东部民族的始祖诞生神话,往往与鸟有关,最著名的就是简狄吞鸟卵生下殷商始祖契的神话。

除了感生神话,其他许多人类起源神话也将人类祖先的诞生与自然物联系起来,如有泥土生人、石头生人、树生人、葫芦生人、动物生人……。彝族神话:“太古时代,一条河上飘来一节楠竹筒,漂到岸边爆裂,从中爆出个人来,称名阿槎”。[10]台湾原住民泰雅人神话《女人感风生泰雅人始祖》:“一巨石迸裂,生1女子,女子仰卧山巅,凉风吹入胯间,生1子”。[11]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姆六甲》里记载他们的始祖女神姆六甲就是从花里长出来的。

但是,神话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交感又是相互转化的,人可以因日月星虹草木鸟兽等自然之物所感而生,自然之物同样可以为人所生所化,《山海经》中有这样两则著名的“浴月”、“浴日”神话:

《山海经.大荒南经》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12]《山海经·大荒西经》曰:“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12]女人不但生下了太阳和月亮,还把他(它)们像人间孩子一样照料,为他们洗澡,带他们在天上巡游……我在深深折服于先民瑰丽的想象力的同时,仿佛看到了那个无比美丽的物我混同、和谐共生的奇幻世界。

《山海经》中还有不少神话讲到人死后化生为自然物,传达了物我互化的观念:《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2]《山海经·北次三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12]《山海经·中次七经》:“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蘨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12]

《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广异记》进一步说:“南方赤帝之女,学道得仙,居南阳愕山桑树上。正月一日,衔柴作巢,至十五日成,或作八鹊,或作女人。赤帝见之悲恸,诱之不得,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帝女桑。”

在古代文献中晚出的盘古神话,则几乎将所有自然物都说成是盘古死后化生,据《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文云:“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金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虽然西方神话也有生命一体化的意识,但中国神话所表现出的物我混融的特征却是任何民族所无法比拟的。原始神话中,山川、草木、鸟兽等自然万物被看成是和人同源的,同时彼此之间又可以相生相感互化,这样自然也就和人类之间产生了不可割离的亲情之缘,万物的同源化、一体化、生命化为宇宙整体和谐有序地运转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由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阴阳哲学中的几个核心观念在远古神话中已经有所体现。“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本土的产物,深深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既是中国远古历史的回音,也闪烁着东方智慧的光芒。”[13]阴阳哲学也是东方智慧的结晶,和神话一样,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奇葩。基于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生活土壤,它们在对宇宙起源、万物生成和发展等问题做出思考和回答时,表现出了许多一致性,只不过前者是用形象表现的方式,后者是用抽象概括的方式而已。

叶舒宪认为中国早期哲学与神话具有潜隐的渊源关系,他明确说:“早期的中国哲学家如老子、庄子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神话思维的特征,而中国哲学中的基本范畴,如太极、道、阴阳、五行、变、易等等,几乎无一不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来的”[14],虽然,从产生时间上,我们尚难以依据现有资料考证出孰先孰后,但就人类思维的发展顺序来推导,早出的形象神话可能为后起的阴阳哲学提供了可供抽象的材料和基础。

[1]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刘文英.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705.

[3]陈戌国.周易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4]潜明滋.中国神话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43.

[5]魏收撰.魏书·高句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94.

[7]杨俊峰.图腾崇拜文化[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8]谷德明.中国神话[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1987.

[9]吕大吉,何耀华.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贵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余宏模.夜郎竹王传说与彝族竹灵崇拜[J].贵州民族研究,2004,(4).

[11]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12]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3]张启成.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及其成因[J].贵州文史从刊. 2007,(3).

[14]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王林)

On the Provenance of Yin Yang Philosophy from China’s Ancient Gan Shen Mythology

JIANG Xue-h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Zunyi 563002,China)

Yin Yang philosophy,the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hought,has an far-reaching influence,which was formed perfect during Spring-Autumn period;however,as a concept,it has a long history,which reveals itself in the primitive mythology.And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YinYang philosophy.

Gan Shen mythology;Yin Yang view;mutual change between object and ego

I206.2

A

1009-3583(2014)-0034-04

2014-06-22

遵义师范学院院级科研课题“中国古代感生神话的文化心理研究”(11ky35)

蒋雪鸿,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艺理论、地方文化。

猜你喜欢
神话阴阳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今古文创(2022年33期)2022-08-19 10:20:12
东方神话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8:14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0
服药先分阴阳
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2-13 16:31:58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哲思2.0(2017年5期)2017-09-03 10:35:42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Special Focus(2017年3期)2017-07-03 1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