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秋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理论建构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理论之上。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在现实社会中,通常同时存在着多种生产关系,它们彼此制约、彼此影响,并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些生产关系中,必然有一种生产关系是主导,经济基础以及社会形态的性质都由其决定。例如,在当代中国,正是多种生产关系同时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并起着支配作用,这决定了当代中国经济基础的性质和特点。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制度、设施以及思想体系,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以及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从内容的角度来看,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构成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决定性质。上层建筑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决定了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那么必定在政治和思想上也处于统治地位。第二,决定其变革。一旦经济基础发生变化,那么上层建筑迟早也会随之改变,而且它的变化方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奴隶制国家代替原始氏族,封建制国家代替奴隶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代替封建制国家。历史上社会制度的更替印证了这一点。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体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就会促进其发展;反之,就会阻碍其发展。
所谓“合法性”功能,也就是为统治阶级统治提供合法性依据。而所谓“合法性”是指以对某种政治共同体、某种权力结构或某种政治秩序的认同意识为基础,使它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普遍承认、普遍支持、普遍尊重,由此具有的一种合法性权威。只有当统治阶级获得被统治阶级认同时,其统治才有效力,才能保持政局的稳定。因此,统治阶级主要依靠两种武器来维护其统治地位:一是依靠暴力机器,如军队、监狱、法庭、警察等以及相应的法律;二是依靠来自被统治阶级对合法性认同的支持。然而历史表明,仅仅依靠第一种武器并不能保证统治地位的持久稳定。在现代社会,维护统治地位、社会制度、政治权力结构、政治秩序,更需要国民的心理认同和支持。也就是说,统治阶级更需要对政治统治进行理论上的合法性阐释,并努力得到国民的认同。
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安东尼奥·葛兰西曾指出:“在保持整个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上的统一意识形态起了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在他看来,无产阶级应当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以达到推翻资产阶级的目的。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到,意识形态是一个阶级根本利益的体现,反映该阶级社会成员的意志和愿望。所以对于该阶级每个成员来说,意识形态起到了汇聚力量、团结统一的强有力的“粘合剂”作用。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意识形态的这种“水泥”作用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性质。积极进步的意识形态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落后的意识形态则会产生负面的“水泥”作用。
在阶级社会里,先进的阶级必须有符合自身利益的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纲领,这些纲领作为旗帜和动力推动该阶级达成目标。在各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应的意识形态都具有一种思想先导的作用,成为社会或政治共同体成员前进的一面思想旗帜。在人类历史上,意识形态的这种思想旗帜功能尤为重要。
根据前文分析,马克思在肯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时,同时还强调了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意识形态能够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由于个体之间的需要各不相同,其价值观也因此而不尽相同,此时如果社会成员的思想没有一种相对统一的价值观体系来调节和整合,那必然会导致冲突和矛盾。这些冲突与矛盾会导致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进而影响国家经济建设。所以意识形态对现实经济活动的协调与整合功能就显得十分重要。而所谓协调,就是调节和控制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达到逐步缓解或消除的目的,以形成和谐有序的经济活动秩序,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所谓整合,就是基于协调而取得一致的经济活动目标,将各种经济力量凝结为更强大的合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节约经济决策成本。在经济决策中,意识形态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在宏观方面,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制定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从微观方面来说,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表现在它可以影响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过程。因此,意识形态能够使决策过程变得更加简便,从而减少社会运行成本。同时,当一个国家或企业需要做出一项经济决策却又缺乏经验时,意识形态可以起到缩短认识世界和辨明复杂现象的时间或过程的作用,从而提高决策效率。另一方面,约束经济主体行为意识形态能够起到减少经济发展中道德风险的作用。所谓道德风险,就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搭便车”现象或者出工不出力的行为。这是指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一些组织或者个人出于某些个人利益而利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中的缺漏,出现投机行为。这时,成功的意识形态教育可以在价值观和思想道德上起到约束作用,使人们更加遵纪守法,恪守规则,这样会大大减少因强制执行法律和实行其他制度而带来的成本。例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能够起到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不良行为的作用,提高市场效率。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就是相对于狭义的文化概念而言的,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功能。
当意识形态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时所具有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对文化生产过程的制约与影响。
首先,意识形态作为既存的背景,制约着统治阶级创造文化的视角。我们可以认为,在已存在过的文明社会中,其主流文化都以意识形态的发展为其重要载体。这种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使得文化发展在文明社会中带有一定的狭隘性。这是因为这些精神产品只是围绕统治阶级的利益为转移的知识,大部分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不是对自然、人类以及人类社会总体的客观揭示。
其次,意识形态作为法定的先在环境,规范着统治阶级创造文化的视线。人们所处的意识形态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创造文化时所关注的社会的某一层面。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人们处在以人道主义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环境中,因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精神生产就围绕它展开。
再次,意识形态作为法定的先在的思维结构,规范着统治阶级创造文化的方式。同样的信息在经过不同的思维结构的加工后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而思维结构是社会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结果,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思维结构是意识形态在人心中内化活动的结果。因此,在统治阶级思维结构的作用下,人们会以既定的概念和逻辑形式形成特定的精神文化生产方式。
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是指统治阶级把符合其阶级利益的一定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意识形式作为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灌输给广大被统治阶级,使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行为保持和控制在统治阶级允许的范围内,以达到“教化天下”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资产阶级看来,它所统治的世界自然是最美好的世界。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把这种安慰人心的观念制成半套或整套的体系。”也就是说,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主要不是借助刚性的强力手段,而是借助柔性的教育手段来实现的。一种意识形态教育实施的好坏以及它的宣传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意识形态能否发挥作用,产生社会效果。统治阶级正是看到了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不遗余力地向被统治阶级灌输自己的意识形态。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意识形态的斗争愈显激烈。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加强其建设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思想问题。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功能的理论,可以加深对其的解读,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1]《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
[2]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3]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王永贵.马克思主义视阈中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功能阐释[J].河海大学学报,2012,(2).
[5]李朝祥,潘鸣.国家意识形态合法化下的基本功能和作用[J].理论月刊,2006,(11).
[6]黄光秋.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实践意义[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