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

2014-02-03 19:32张海翔
2014年38期
关键词:基本规律中国分析

张海翔

摘 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衔接的,二者有着同一性;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规律又是同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社会规律相衔接的,二者也存在着同一性。纵观中国从封建社会阶梯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的社会运动,便能够解释贯通这一时期期间的中国近代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这是一个拥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基本规律;分析

研究清楚近现代中国社会运动中的基本规律,能够实现高瞻远瞩地把握住国家的整体运动过程,对于指导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根本性质的意义。本文就针对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进行粗略分析,希望有助于此项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有关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通过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可以发现,近现代的中国是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出现开拓了整个世界的市场,实现了全世界范围内生产和消费的统一,中国也因为鸦片战争的爆发被迫开放了封建社会的大门,成为世界整体中的一部分。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各个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中国也没有避免。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性质上就是存在多种经济制度的并存,同时制度与制度之间进行相互影响;体现在量上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发展程度上存在着等级性的差别和涨落式的变动。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鸦片战争的爆发结束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封建时代和闭关锁国的历史,这使得中国的社会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和畸形化:既有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又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一时期的中国在技术结构和社会结构上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此外,在地理分布情况上,这一时期的中国也体现出一些不平衡,由于资本主义率先在东部的沿海地区进行发展,带动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就使得中国当时在地域上存在很大程度的经济差异。通过下图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

同时,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的建筑,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也导致了政治发展不平衡,二者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总体上就呈现出一种阶级结构相对复杂、政治势力分布不均的情况,后者体现在当时就是军阀割据的状况。从某一种程度上看,中国的近现代进程就是一个经济政治从形成不平衡到克服不平衡的过程。

二、有关中国社会分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规律

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形态发展本身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是处于较低阶段社会向更高阶段社会形态转化和质变的过程。但由于近现代的中国在经济和政治发展上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这就使得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特有的规律。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若干二元社会形态向社会主义一元形态转化的过程,这种从社会分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规律代表着中国近现代发展不平衡的展开形式,也是这种展开形式的必然产物。

三、有关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两条发展道路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分阶段开始向社会主义进行漫长的转换,其中存在着不同的两条发展道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探讨这一矛盾存在的规律,需要涉及到唯物主义中的选择论。在两种道路的矛盾斗争中,可以发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路线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也更符合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一矛盾是始终存在的,资本主义思想一直伴随着社会主义思想的壮大直到社会主义最终在中国取得巨大的胜利,在社会形态中占据唯一的主导地位。可以说,二者之家的矛盾冲突是长期且曲折的。

四、有关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中工人阶级和社会各阶级相互关系的规律

(一)坚强、统一并日渐壮大的中国工人阶级。中国的工人阶级是近代化工业的产物,由于缺乏很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中国的工人阶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压迫之中,并一直寻求着革命和斗争,因此相比于一般的工人阶级,中国的工人阶级有着自己的特点。中国工人在中国共产党和马列主义的领导下并没有受到社会主义改良思想的影响,和农民阶级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和亲密的联系。而在进行革命斗争时,工人阶级表现出的内部统一性和坚决性远远要强过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工人阶级。中国的工人代表着中国的先进生产力,不同于其他的社会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不断壮大和发展。

(二)两面摇摆的中国资产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体现出的两面性主要是指对革命参与性和对敌人的妥协性,由于与这两种特性资产阶级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内部分化,最终面临着被抛弃的命运。

(二)缺乏政治独立性并逐步分化的中间阶级。由于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影响,中国在旧社会时期的现代化生产非常少,这就产生了大量的中产阶级,其中最主要的是广大的农民阶级,通常情况,中产阶级的最大特点就是缺乏政治的独立性并且很容易随着社会化的大生产而进行两极分化,对于旧时期的中国来讲农民阶级就慢慢地向无产阶级进行过渡,建立了工农联盟的统一战线。

五、有关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中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规律

中国近现代的社会运动主要肩负着两大历史任务:第一,对于社会制度层面,社会运动的产生是中国从原有的封建社会逐步转变成后期的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对于生产技术层面,社会运动的产生完成了中国从几千年以来的小农生产到后期的社会化生产的转化,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这两大历史任务彼此是相互结合、交织的,社会性质的改变主要体现了生产力的解放,而生产形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前者的转变正是为了服务于后者。

有关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中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除了上文中介绍的分阶段性地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外,还包括一下这三个方面:

(一)在进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中,先后克服了生产力带有的二元结构,最终实现了一元化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实行具体转变的战略选择难题,发生了工业与农业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内地与沿海城市、地区之间、高技术与中级、初级技术等一连串的不平衡关系。

(二)在进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结合。在漫长的社会革命进程中,不同的革命阶段都将解放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同时也重视全范围的生产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先后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扫除了阻碍发展生产力的一切障碍,最终实现了被束缚的生产力的解放。

(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个相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结语

综上所述,掌握和认识中国在近现代发展中社会运动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帮助人们认识到了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趋势,坚定了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念,另一方面,它也为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其中基本规律的探寻和研究,使国家能够长期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抵御了一切敌对势力的恶性攻击,朝着更好的方向繁荣地发展。(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锋.论中國近代社会爱国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6).

[2] 蒋洁.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J].传承,2014(03).

[3] 庞仁芝.中国共产党与辛亥革命[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05).

[4] 张华腾.袁世凯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及其变化——以民国国庆纪念为重点的考察[J].史学月刊,2013(05).

[5] 何卓恩,孙会修.清末满人知识分子的民族认同思想——以《大同报》为中心[J].安徽史学,2012(06).

[6] 李锐.从国民性到民族性:北伐后民族性概念的建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猜你喜欢
基本规律中国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聚焦典型现象掌握基本规律
聚焦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人类遗传病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队列动作技能教学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