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延巍 黄凯
摘 要:公共外交的发展事关中国在世界公众群体中形象的塑造,事关舆论环境的构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化软力量在公共外交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本文从文化软力量角度分析中国公共外交存在的不足,并从文化角度,对新形势下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走向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文化;软力量;公共外交;中国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即时消息的传递越来越方便快捷,国家要给自己的发展营造一个好的舆论环境,就需要实实在在地积累自己的文化软力量。文化软力量与公共外交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具备了文化软力量的基础,公共外交的开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与丰富的材料;反过来,有效地开展公共外交,可以促进国家文化软力量的提升。我国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发展文化软力量的材料比较充足,但是从现实状况看,我国对这些丰富历史文化材料的运用并不是特别充分,也并没有为我国公共外交的开展提供强大的软力量支撑。现就出现的某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做有益的探讨。
一、文化软力量视角下,中国公共外交的不足
(一)需要更强大且更有吸引力的文化背景支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的发展需要物质基础,文化的繁荣需要在丰富物质条件下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总体而言,当今世界文化繁荣地带处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地区。这些地区经济高度发达。西方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比较早,物质财富的积累在全球范围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近代文化发展起步早,积累深。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国,这是值得我们自豪与骄傲的,但是纵观整个世界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是中国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年刚刚是65个多年头。在这65年里,中国经济的腾飞其实是在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开始有了思想观念的转变,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才有了实质性的推进。1992年到今天刚有22年时间,半代人的时间都不到,就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发展可以迅速腾飞,但是文化的发展是需要过程。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文化的发展,但是文化的发展还要伴随着人口教育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改变等等。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中国从近代屈辱的探索史发展到现在举足轻重的大国,硬实力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冷战结束后,按照三个世界理论划分,当年的第三世界国家能够成为新兴经济体的,也就那么三五个国家,中国还是在这三五个国家中比较突出的。但文化软力量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没有强大的、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支撑,公共外交的开展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应该承认,在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经济成就的同时,我国的文化感召力在逐步增强,但与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仍不相称。
(二)在公共外交中對文化的传播渠道不够丰富
中国今年来对公共外交逐渐重视起来,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业开展地如火如荼,我国在影视出口、文化艺术活动和图书翻译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总体来讲,中国文化的传播仍处于起步阶段,技巧上的把握仍不够成熟,渠道仍欠丰富。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我国虽有所作为,但是仍缺乏持续性和技巧性。向外传播的外文网站在国外受众并不多,缺乏艺术性,也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国外受众的喜好,大部分仅仅停留在翻译成外文语言的阶段,这样就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吸引力,为公共外交做出的贡献并不是特别显著。
二、未来中国公共外交中文化传播对策
(一)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古代,在传统文化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外国的吸引力较大。中国的古诗词、中医、京剧、茶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熠熠发光,引起了外国人的极大兴趣。而且中国连绵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间没有断片,本身就是世界文化史上独一家的奇迹。中国应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不要让现代西方文化挤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使之发扬光大,必会大大增强我国文化软力量,也会为我国公共外交的开展踏平道路。
(二)丰富我国公共外交对文化的传播渠道
在当今全球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下,我国对外文化传播可采取重点发展一到两个纸媒,鼓励电子媒体全面开花的政策。加大政府投资,做大做强文化传播电子媒体。近年来,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电商发展迅速,并成功走出国门,是新时期商业模式的典范。我们完全可以借我国电商发展之迅猛势头,走把文化传播与电商发展结合起来的路子。为电商的平台增添文化因素,既使电商平台更具中国特色,又使外国人在每天的购物中不经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还使中国电商更具特色。另外,可以通过做大做强的文化平台,帮助电商推广产品,吸引民间对文化传播平台的投资,形成健康、持续、循环的发展系统。此间大有可为。加强对外国人电子平台使用率调查,注重借助使用频率较高的平台宣传中国文化,但是要注意做好融入度和契合度的良好把握,不要引起外国人的反感,而要给其带来愉悦的感受。
中国以GDP仅次于美国的大国形象引起越来越多世界民众的关注。面对民众的感性认识,以及美国政府时常不怀好意的负面宣传,如何塑造中国的形象,关系到能否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舆论基础,能否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公共外交在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突破当前公共外交困境,以文化软力量为基点,撬动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中国的发展之路才会少些坎坷,多些平坦。(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 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译者,吴晓辉、钱穆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