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用地的两个水平和五个阶段
——节约集约用地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之三

2014-02-03 21:47郑新奇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4年7期
关键词:集约报酬土地利用

■ 郑新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100083 北京)

集约用地的两个水平和五个阶段
——节约集约用地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之三

■ 郑新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100083 北京)

文章从报酬递减规律和报酬递增规律的研究认识出发,立足集约用地的基本内涵,将集约用地划分为物理累积的初级集约和提升强度的次级集约;同时按照集约化评价的基本构成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的组合关系,将集约用地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阶段:实物型、机械型、技术型、智慧型和艺术型,且阶段之间的转换具有部分交叉和过渡性。

节约集约用地;初级集约;次级集约;五个阶段

节约集约用地从受到人们关注开始,就是从农业的集约化拓展开来的。目前针对我国如火如荼的建设用地节约与集约活动,需要从更具体或详细或更深入地问题进行剖析,才能更好地通过节约集约用地活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升级。

1 集约用地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认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支撑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理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该规律是始于对农业现象观察而总结、发展、完善的一个规律[1]。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1990年出版的《财富的分配》中,把生产中的要素分为不变类和可变类,从宏观角度把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不变因素,其他所有投入都当成变动生产要素[2]。这样,他把报酬的变化从不变生产要素扩展成可变生产要素。随着人们对报酬的深入认识,发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人类生产的历史过程而言的,而是针对一个均质单位,在不变要素一定的条件下,因投入劳动、资本等可变要素的数量不同,导致总产出量和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不同。因此,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建立之初并没有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很好地界定,或者说没有明晰的概念边界,从而也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的本质。我们认为该规律的本质应是“可变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3]。

从报酬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得知,要想集约化利用建设(建筑)用地,可以从平面、立体等多维进行立体开发利用[4],也可以从空间、用途、功能、时间等的不同组合使土地一地多用(多功能利用)。同样的,土地在这里是不变要素,而可变要素有劳动、资本、管理和技术等。劳动、资本、管理和技术等在人类社会中从未停止进步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这样的观点:报酬递减规律只是集约化发展的一个特例,是报酬变化规律的一个阶段。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集约化是从报酬递减规律中推演出来的一个状态,是在报酬递减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就是当集约边际出现时的点或阶段、过渡和状态。但是,当我们仔细分析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历程时会发现,其实集约化发展是可持续的连续增函数,报酬递减只是集约化发展中的一个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才出现的一个现象。有人称这种现象为报酬递增规律[5-6]。这个认识的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有明显的支持作用。由此,人们就可以从更高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报酬递减规律。报酬递减规律就是集约化发展中判断发展转折点的一个功能函数。集约化发展规律不仅包括了报酬递减现象,也包括了报酬递增现象。

2 集约用地的两个水平

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针对人类活动的,因此,依据土地是否承载真正的人类活动或人类活动强度,从其物理属性可以将其分解为初级集约和次级集约两个水平[5]。

初级集约指在人类劳动作用于土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体现可视、可触摸等物理属性明显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是直接投入土地的资本或劳动的数量,产品包括作物、梯田以及各种商住建筑和高速路等。初级集约的核心是只有实物形态(物理形态)存在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次级集约指在初级集约基础上,人类劳动更多采用二次土地产品形态出现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或者理解为土地利用的深加工。反映土地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资本、劳动的数量或强度(侧重经济、社会、科技、管理等可变因素),例如农产品加工、土地整治、电子产品设计和加工、各种商业活动等。这里的次级集约强度是指基于初级集约的人类“再利用”,也就是在初级集约的基础上对提升的承载、强度、综合效益的表达。那些只有实物形态属于初级集约,比如目前的很多“鬼城”等。如果“鬼城”中融入了大量的人类活动,使人口增加、经济活跃、交通繁忙等,就不再是“鬼城”,而升级为次级集约利用。

3 集约用地的三种类型与五个阶段

前面我知道了报酬递减规律的本质应是“可变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针对可变要素的类型,可以将集约用地分为三种类型。

(1)劳动集约型:主要特征是依靠实体的人力和畜力等投入,通过工位等反映投入密度,资金投入占的比重小,以量取胜。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初期,农业、纺织业、制鞋业用地等多属此类。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和现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就是这种土地利用方式。

(2)资本集约型:主要特征是用更多地可变要素投入替代不变要素投入,尽量多投入资本,少投入劳动,以资本换效益,依靠可变要素投入改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如投入农业机械、流水线生产等,用以大量节约劳动的消耗。

(3)技术集约型:主要特征是采用生物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智慧产品等科学技术,更多地挖掘植物自然转换的效能(如吸收太阳能的优势和自然界能量、物质转化、新发明)的规律,在各业原来土地利用系统中插入多种中间环节,以增加效益,因此也被称作“知识密集型集约”。

其实,以上三种集约类型只是考虑了可变要素单体情况下的集约,而它们之间不是孤立,而是有交叉的。因此,不能较好地使人们明了集约用地的实际内在层级表达。初级集约和次级集约虽然可以反映集约用地的层级和程度,但是显得过于简单,也不利于真正对集约用地的理解和实践。为此,笔者兼顾集约用地的等级、类型提出集约用地的五个层级观点,希望对集约用地工作有所借鉴。

第一阶段实物型集约:也称物理集约,就是简单的增加劳动和物质要素提高效益,如初级农业生产中作物、初级居民点建筑,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看得见是其标志(质、量),是只有实物形态存在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基本上对应初级集约和劳动集约。考察的指标主要有播种面积、农作物长势、区位条件、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等。

第二阶段机械型集约:在初级集约基础上,增加管理和技术导致的承载和效益提高,体现在辅助技术和科技产品替代人工,依靠资本获得改善劳动技能,提高劳动效率进而提高产出。如流水线工业生产等。基本对应次级集约劳动集约与资本集约的混合类型。考察的指标主要有交通便捷性、结构合理性、布局合理性、固定资产投资、产量、产值等。

第三阶段技术型集约:自动化新技术(机器人等)替代劳动密集型和机械密集型。由于管理、技术创新,在各业原来的联系中插入更多有机环节,改变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等,以提高土地产出、增加承载量、提高产出效益。基本属于次级集约的技术集约的升级或发展。考察的指标主要有用地标准、制度与政策、二维或三维利用等。

第四阶段智慧型集约:体现在高智能密集型(全数字化或虚拟化),产出依靠知识产权等获取。土地利用过程完全是智慧产品的结果。基本属于次级集约的资本集约、技术集约的混合升级和发展。考察的指标主要有针对土地利用数量、质量、规模、结构、弹性等数字化决策、自动化监管、智能化优化等。

第五阶段艺术型集约:通过营造舒适宜居的环境,增加艺术投入,提高效率和幸福程度。基本属于次级集约的最高级。这种集约用地已经上升到了意识、心理等非物质层面,也就是集约用地真谛所在,从有形到无形的梯度升迁。考察的指标主要有宜居性、幸福度、安全感、满意度等。

以上五个阶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每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转换或升级需要一定的积累和条件。阶段之间也具有过渡性,也就是说,判断集约用地所处阶段的基本判据是看哪个阶段的内容占比大。一般可以将单阶段特征大于50%的用地模式判定为主要阶段,其它50%特征可以是其它四种类型的加和。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做深入的研究。

4 集约用地的两种模式

经过分析比对国内外各种土地利用方式发现,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可以依据人均国土面积分为两类[7]:

第一类是区域面积小,约束其只能通过在有限的区域空间内进行高强度利用土地,以日本、新加坡、香港为代表。这些国家或地区由于人口密度较大,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的强度来提升其承载能力。例如香港实施立体开发,土地利用空间实际上已经有很大的延展。

第二类是区域面积大、人口密度小,他们追求的集约利用模式是生态和低碳型的,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已开发农业用地、建设(建筑)用地得到集约利用,而未开发土地则通过法律措施保护起来,也称为利用与保护结合模式,或低碳集约利用。

我国情况对应这两种模式具有空间差异性。我们课题组曾经做过“中国设区市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区划分研究”[8],分两级进行表达,其中一级集约用地区分为4个级,分别是集约利用区、适度利用区、低度利用区和粗放利用区。结果发现我国东部设区、市土地利用状况多为集约利用级、适度集约利用级,中部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多为低度利用级,西部城市则多为粗放利用级。这样的分布特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大体上东高西低)的特征相吻合。这个研究结果揭示了经济因素对大多数设区、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但个别设区市建设用地集约程度和城市经济情况也不完全吻合,经济情况相对较好,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这种现象在中部城市有明显表现。其中的原因除了经济条件,还受历史、文化、生态、环境质量等的影响。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中国推行土地集约利用制度不能搞一刀切,而要真正实行差别化管理。虽然节约集约用地是经济发展大舞台上的情景剧,那么就要使每一个情景剧具有个性和特色。

[1]王万茂,王群.经济增长占地现状分析[J].中国土地,2013(5):52-53.

[2]约翰·贝茨·克拉克.财富的分配[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57.

[3]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22-140.

[4]喻锋.欧洲城市土地多功能集约利用简介及其启示[J].资源导刊,2010(11): 44-45.

[5]陈林,朱卫平.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吗——来自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6):46-56.

[6]石涛,陶爱萍.报酬递增:特殊性向普遍性转化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4):5-12.

[7]曹建海.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思路[J].中国土地,2005(10):19-21.

[8]郑新奇,邓红蒂,姚慧,等.中国设区市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区划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6-11.

Introduction of Two Levels and Five Stages in an Effort to Promote Intensive Land Use—The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Regarding Use Land Economically and Intensively

ZHENG Xinqi
(School of 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Beijing 100083)

Starting with a view of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 as well as the law of increasing returns, this paper divides intensive land use into two levels------- primary intensive in which something is accumulated physically, and the secondary intensive in which the strength can be promoted by adopting basic implications of intensive land use. At the same time, in lin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labor, capital and technology which are the basic composition elements of intensive evaluation, this paper also divides intensive land use into five stages from low level to high level: material-based, machine type, technology, smart and artistic type; and there is partial overlaps and transitivity in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stages.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of land; primary intensive; the secondary intensive; five stages

F301.0;F062.1

A

1672-6995(2014)07-0004-03

2014-03-19;

2014-04-19

郑新奇(1963-),男,河南省伊川县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主要从事GIS开发与应用、土地评价与规划、集约用地、空间数据挖掘、复杂系统仿真等。

猜你喜欢
集约报酬土地利用
职场不公平,所有人都变懒
Synaptic aging disrupts synaptic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in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医生的最佳报酬
芝加哥大数据发展与应用对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启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发布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