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教育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与历史贡献

2014-02-03 11:45宋敏娟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

宋敏娟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 201418)

邓小平教育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与历史贡献

宋敏娟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 201418)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教育战线百废待兴的局面,邓小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从观念、体制入手,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他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了中国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邓小平的教育战略思想,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宽广胸怀。

邓小平;教育战略;教育体制;丰富内涵

邓小平的教育战略思想外延十分广阔,内涵极为丰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4年适逢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我们很有必要学习和传承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走自己的路、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邓小平在教育战线率先展开拨乱反正,辩证地看待和评价以往的教育工作,恢复教师的名誉,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不仅使教育工作走上了正轨,而且对其他领域的拨乱反正也产生了积极的和深远的影响。

(一)公正评价十七年教育工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再次复出,他主动要求分管“文化大革命”重灾区、最亟须拨乱反正的教育科技工作。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他大胆冲破禁区、英明果断地指出:“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劳动更辛苦……如果对十七年不作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了。”[1]48-49同年9月,邓小平同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时再次重申了上述观点。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推翻“文化大革命”中不符合中国教育实际的“两个估计”,在当时情况下,是极其大胆又极富实事求是精神、最为迫切又最切中要害的,从而为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创造了重要条件。

尊师重教、充分肯定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主体作用是邓小平的一贯方针。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他千方百计为教师正名,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1975 年9月,邓小平明确指出:“要解决教师的地位问题。几百万教员,只是挨骂,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2]20他认为,政治信任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1977年,邓小平会见杨振宁时说:“关于恢复‘臭老九’名誉的问题,我们正在做。当然要做许多工作,要具体解决许多问题,只讲恢复名誉,不给工作条件不行。”[2]28他努力为知识分子恢复名誉,提出了“我国广大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著名论断,并对广大教师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勤勤恳恳为社会主义服务给予高度评价。他称赞“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工作者是崇高的革命的劳动者”[3]311,号召全社会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这些举措解除了多年来束缚广大教师的精神枷锁,极大地激发了他们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积极性,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二)以恢复高考为契机,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教育教学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正常的招生制度停滞,人才出现了断层,教育成了一潭死水。邓小平复出前,就对招生和学校教育提出质疑。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与国务院领导人谈话时明确提出:“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4]2他反复强调这一主张,希望引起各级领导同志的重视。他提出,必须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尤其是招生制度,而政策调整必须重点关注两点:“第一,是否废除高中毕业生一定要劳动两年才能上大学的做法?在中小学完成了劳动任务,为什么还要集中搞两年劳动?第二,要坚持考试制度,尤其是重点学校一定要坚持,不合格的要留级。”[4]6招生只有通过考试,才能真正把优秀人才选拔出来。他强调:“不管招多少大学生,一定要考试,考试不合格不能要。不管是谁的子女,就是大人物的也不能要。”[4]4

他排除重重阻力,积极推动教育体制走上正轨,并力促恢复高考制度。其时,高等学校招生方案已经出台,基本上依据原有方针,虽然也做了一些改良,但“推荐选拔”的原则不变。邓小平本来已经同意这一方案,认为全国恢复高考确实需要一个过渡期,他要求当年积极准备,从1978年开始恢复招生考试制度。1977年8月初,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建议当年就改革高校招生方法。邓小平从善如流,果断地当场拍板“坚决改”。随后,教育部召开1977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工作会议,结果会议开了一个多月仍然未能达成共识。关键时刻,邓小平再次明确表态,支持当年就进行招生改革,终于促成新的招生方案正式出台。邓小平还对原招生方案中的“自愿报考,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原则提出疑问:“比如考生很好,要报考,队里不同意,或者领导脾气坏一些,不同意报考怎么办?”[4]16他建议取消“单位同意”,还亲自对招生方案中的招生条件作了修改,关于“政审”,他强调:“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4]27在历尽曲折坎坷后,我国的高考制度终于恢复了。

恢复高考顺应了民心和时代的需要,给全国青年带来了希望和曙光,成为一大批人命运的转折点。“我们可以预见,一个人才辈出、辉煌灿烂的新时代必将很快到来。”[1]95在邓小平的建议和关心下,学位制度、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以及一系列奖惩制度都陆续得到恢复,教育领域的各项规章制度趋于健全。“教育从长期以来单一的、比较呆板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初步形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教育体系。”[5]

二、统筹兼顾、强本固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

把教育提高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在科学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实践经验,敏锐地分析了国际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后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从而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邓小平研究解决任何重大问题时,总能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国际形势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和谋划。在教育事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后,邓小平从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格局出发,认识到教育在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及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观点,形成了“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教育是基础是根本”的思路。他鼓励人们牢牢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的思想,最终形成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战略地位的树立和落实关键在领导。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谈到:“教育要狠狠抓一下,一直抓它十年八年,我是要一直抓下去的。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1]70他不仅亲自抓教育,还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他多次强调:“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1]95“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6]1211977年5月,邓小平在同中央两位负责人谈话时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2]306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随后,邓小平在与外宾的谈话中指出:“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6]9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6]120

为了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邓小平还非常重视教育投入。尽管国家财政比较困难,他还是一再指示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他要求:“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6]275

(二)明确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

改革开放初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一些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西方自由化思想的影响而发生异化。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盛行,价值观错位,理想信念淡漠。面对“自由化”思潮,邓小平客观冷静地分析:“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6]306因此,要纠正这种失误,就必须狠抓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没有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即使现代化建设起来了也不好,富起来了也不好。

针对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对提高人的素质以及素质教育提出了更明确、更具体的要求。他明确要求:“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6]110对青少年进行“四有”教育,培养“四有”新人,以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这是教育事业的价值定位和重要目标,决定着社会主义教育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三)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教师队伍青黄不接。邓小平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重视教育、发展教育,就必须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过硬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他建议从科学研究队伍中抽调一批人从事教学工作,以应对眼前之急。他还强调要加紧培养教师,建议破格招生、培养研究生,留用一部分做教师,还提议教师必须加强自学,教师之间实行传帮带。他还希望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举办各种培训班、进修班,编印教学参考资料等,全力培养师资。

邓小平真诚地提出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为大家提供服务和帮助。他指出,要全面关心教师,首先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对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定为特级教师。要搞好教师的“安居工程”,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业务骨干要优先解决他们两地分居的问题。要给教师消除疲劳、思考问题、总结经验的时间,搞好劳逸结合,不能占用他们的假期。

三、树立世界眼光,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由封闭走向开放

20世纪8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再次席卷全球,给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挑战和要求。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学者纷纷探讨教育应如何适应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问题,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了21世纪。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国际教育的发展变化,不失时机又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教育事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资本家拿来为资本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国家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2]37“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6]117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中学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35“‘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邓小平对自己教育思想所包含的时代主题和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最直接、最集中的概括和表述。”[7]“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在教育上的创造性运用,是我国教育事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里程碑。这一方针的提出,对中国教育事业大开放、大发展的繁荣局面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早在1977年7月,邓小平就提出:“可以多选送一些人出国留学。高中学外语学得好的,一部分选送上大学,一部分可以选送到外国留学。还可以请外国专家来讲学。”[4]6不管遇到什么风波,他始终坚信一点,即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总会有一批人学成回国,报效祖国,那么,正效应就远大于负效应。邓小平十分重视海外留学生的作用,认为:“我们有几万名留学生在国外,这是财富,要争取他们回来。我们要加强同他们的联系。”[2]329他还说:“最好的人才不用才是真正的损失。要努力争取在国外学习的人回国,并为他们创造较好的工作条件,使他们回国后能发挥专长。”[2]364邓小平提出几个方法,一是搞博士后;二是特区、开放城市招聘留学生;三是办高科技中心,希望创造条件把人才吸引回来。邓小平还推动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海外学子回国工作的政策,无论是在工作条件还是生活待遇方面,都给予优惠和帮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国家“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引导下,上百万学子负笈求学,遍布一百多个国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海外人才引进的规模逐渐扩大,层次也不断提高,结构更趋合理,聘请专家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常规化、高效化。

邓小平对长期以来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搞闭关自守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明确指出:“我们历来提倡自力更生,但并不是像‘四人帮’解释的那样,什么东西都要自己搞,连世界上先进的东西都不接受。为什么不接受世界上先进的东西?这是人类共同的成果。”[2]39他认为,必须破除陈腐观念,采取“拿来主义”,大胆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科技成果。邓小平一再强调要实行“拿来主义”,其用意就是要使中国的教育科技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以图奋起直追,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如果老是跟在别人后面,一切从零开始,中国将很难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很难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体现了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宽广胸怀和深邃的世界眼光。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陶永祥.邓小平的实在话[M].北京:华文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讲话谈话批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5]郭戈,叶之红.认真学习、研究、宣传、实践邓小平教育思想[J].教育研究,1994(7):13.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邢永富.关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J].教育研究,1998 (8):3.

责任编辑:王 珊

A849文献识别码:A

1002-0519(2014)06-0108-04

2014-06-02

宋敏娟,女,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什么是“好的教育”?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教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