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华
高校学报编辑心理素质探析*
宋晓华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0093)
如今,出版业面临着改制、转制的大趋势,高校学报编辑人员需要承受观念变革、利益调整甚至是人员重组等压力。学报编辑的心理素质又会直接影响学报编辑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学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心理素质,要增强对学报编辑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要有计划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调节,不断自我完善和提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处理好工作与健康的关系,事业与家庭的关系等。
心理素质;学报编辑;高校学报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随之加大。出版业面临着改制、转制的大趋势,高校学报编辑人员需要承受观念变革、利益调整甚至是人员重组等压力。[1]更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编辑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问题。
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2]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但两者并非必然的对应关系。健全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个体维护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调节效应则表现为保护效应,即心理素质健全且水平高的人能较好地抵御、调节和缓冲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能较好地主动汲取社会支持等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构建积极的外在保护系统,维护个体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3]
高校学报要想在出版界争得一席之地,建立一支各方面素质过硬的编辑队伍尤为重要,其中,学报编辑的心理素质又会直接影响学报编辑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学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面对行业越来越剧烈的竞争,优质稿源的缺乏,工作的单调,学报又要有创新度、科学性、学术含量的要求,以及转载率、工作量的压力,[4]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健康均承受着考验,直接影响了学报编辑的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进而使他们产生职业倦怠和不良情绪,消磨编辑身上的朝气和进取心,[5]影响其从事的学报编辑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和提高学报编辑的心理素质,化解工作压力,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控制自身的情绪,掌握应对压力的策略和技巧,调适自身心理,[6]以实现自我提升和学报的同步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影响高校学报编辑的心理素质有多方面。学报编辑工作单调,工作量大。同一篇稿件从收稿开始初审,编辑、三校、交叉校,及至核红要看上十几遍,直至将专业错误和技术错误降至最低。工作压力大。学报属于连续出版物,要按期、按时出版,而且对学报创新度、科学性、学术含量、转载率也有要求。这些问题的实质都是对优质稿源的竞争,这对学报编辑来说,压力很大。而且许多高校的学报编辑其实还要做大量的编务工作乃至办公室工作,作为教辅人员,学校还有科研考核任务要达标,科研任务的完成与否和工资挂钩。现在的稿件内容属于交叉学科的越来越多,对于编辑的学术水平(初审能力)提出了挑战,而编辑作为教辅人员,培训、提升的机会很少,近乎为零。工作的自主性不强,面对写作、学术水平不佳的关系稿很是无奈,很难说不。交际圈狭窄,由于编辑的工作性质,要求编辑要坐得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不是很多,天长日久会影响到编辑的心态相对封闭。还有,对心理学知识掌握的不够,不会合理排遣自己的不适情绪。加之职业特点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各种损害,如长期伏案或使用计算机审读、编辑、校对稿件,会出现眼部不适、颈椎病、肩周炎、鼠标手等。由于坐的时间过长,会影响到胃肠蠕动减少易出现便秘等。[7]如此种种自然会降低编辑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形成职业倦怠感,对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也会影响到学报的健康发展。
(一)增强对学报编辑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对编辑出版事业由衷热爱和不懈追求的激情是编辑人员最重要的心理素质。[8]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编辑才会正确认识编辑工作的意义和地位,才会全身心地投入编辑工作,才会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编辑工作,愉快地从事编辑工作。[9]而且当一个人对某项事业充满深深地热爱,他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的学报编辑人员大多被划为教辅系列,他们与教学、科研人员在工资、职称评聘、奖金分配乃至外出学习的机会等待遇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10],这很容易造成编辑思想上的波动。为此,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在工资、奖金、福利等待遇方面对编辑人员和教学、科研人员一视同仁,给予学报编辑与教师同样的发展机会、教育培训等。对编辑个人来说要调整好心态,认真做好目前的工作。学报编辑能比其他人接触到更多的最新研究成果,出版的刊物就是自己辛勤劳动的结晶。在编辑过程中和作者、评审专家的互动有学习,也有扶持,可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二)有计划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调节
由于工作压力及工作性质造成编辑内心的紧张和封闭,需要积极调节。编辑应该有计划地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当意识到自己产生不良情绪时,要冷静地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学会合理宣泄,既不压抑自己,也不放纵自己;善于自我疏导和排遣。遇到不如意时,缓解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保持心理的安宁和稳定。美国现代心理学之父马斯洛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之一就是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当心绪不佳时找自己最信任的人,最爱自己的人进行倾诉[11],将自己的种种不解、不快进行梳理,大而化之,回复平静的心情,继续战斗。要找适合自己放松的方式进行减压,阅读、音乐、运动、旅游等等都是很好的减压方式。“心若计较,处处是怨言;心若放宽,时时是晴天”。善待自己,对自己不过分苛求,把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以内[12],不求最好,只要尽心尽力就好。
(三)不断自我完善和提升
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应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提升。[13]做称职编辑一定要多读书,范围要广,不仅限于专业类、出版类的,人文、地理、历史、哲学、艺术等,无论哪一类都涉猎一点,没有宽泛的眼界,很难保证对稿件的客观、公正评价。最好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进行深度阅读,积少成多,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养成终身学历的习惯。还要有深入研究的专业,做学者型编辑。一个编辑只有自己多研究、多撰写论文,他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更能体会作者的撰写之辛苦,更能尊重作者的劳动。
而且,每位编辑的知识和能力是有有效期的,一般以不超过3年为宜,至少每过3年就要有一次补充、更新、提升的机会。培训内容应针对高校编辑相对封闭的特点,多开展国际出版知识的培训,同时搭建学习网络、出版论坛等不同平台开展交流,开拓视野。出版培训应激发编辑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性,针对高校学报编辑的知识结构特点,编辑要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编辑要参加与之相适的培训,加强自主学习,以实现教编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报编辑的角色特点决定了其要有人际交往的亲和力和善于与人沟通的人格魅力[14]。学报编辑要善于和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与作者交流使文章更具有价值,与读者交流了解他们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广泛接触,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与编辑同行交流,以提高业务水平和出版物质量。[15]而且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会缩短与他人心理上的距离,能更好地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许。[16]
对待作者要友善、耐心。帮助作者提高写作水平和写作质量,编辑自然就可以减少编辑工作量[17],有更多自由自配的时间,可以减少工作压力所带带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平等、耐心地对待每一位作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8]。尊重作者,就要尊重他们的辛苦劳动成果,按照学报的录用原则认真甄别,对可以刊用的要及时发送用稿通知,以免另投他刊,造成不必要的版权纠纷;对于不符合录用要求的,要从写作态度、写作水平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不伤害作者的写作积极性,要扶持、帮助他们成长;对关系稿,要注意拒绝的方式和方法,同样要尊重、理解他们。要做到退稿不退人,使之最终成为本学报的合格作者。学报有了稳定的作者群,编辑有了“米”,就不怕做不成“巧妇”。
尊重评审专家的意见,和评审专家保持联系,他们的学识和阅历会帮助编辑正确把握来稿的质量以及有歧义的稿件,减少工作焦虑。
对待同事要包容,营造愉悦的工作小环境。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笑。我们宽待周遭的同事,势必就会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工作,工作也会变得轻松。
(五)处理好工作与健康的关系,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健康是最低层的生理需求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患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也日益年轻化。而且,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总是感觉力不从心,其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据相关资料统计[19],如今编辑因为工作的原因造成头昏眼花、颈椎、腰椎受损等等,造成躯体化症状明显,需要缓解。因大多数编辑是伏案或者在计算机直接审稿、编稿,最好工作一段时间起来活动一下,而且尽量将桌椅、电脑的高度调整到最适合自己。一些学校也建议教职工参加课间操,学校也组织了各类文体协会,如爬山、球类、瑜伽、摄影等等,积极参加势必能缓解乃至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再者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搭配,保证睡眠时间。
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不仅乐于工作,同样也热爱生活。对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对万事万物充满兴趣,多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就会化解高强度工作压力所带来的种种心理和身体上的不适以及职业倦怠感。
和睦的家庭是事业成功的坚强后盾。现今各学报编辑部的中坚力量大都是三四十岁的女性,上有老下有小,处理好家庭矛盾,家庭和谐,对改善编辑的心理素质是大有裨益的,有助于职业自我效能的提高。[20]
总之,高校学报编辑的心理素质的稳定和提高既和大的社会环境相关,也和周遭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相关,更和个人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适应能力有关。要做好学报编辑工作,先做好人,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也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克服的了。
[1]张彬.学报编辑论丛(2013)[C].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157-160.
[2]心理素质[EB/OL].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 1419966.html.2014-03-11.
[3]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9-75.
[4][19]姬建敏.学报编辑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30-232.
[5][7]徐妍,石朝云,游苏宁.编辑职业健康问题分析——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注编辑健康的实践[J].编辑学报,2012,(5):496-498.
[6]库雪飞.编辑心理特征研究现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8):1285-1286.
[8]高鸣涵.编辑心理素质三论[J].中国出版,1998,(9): 28-29.
[9]米加德.编辑心理健康研究进展[J].出版科学,2010,(5):22-25.
[10]王克黎.中小规模学报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术交流,2005,(10):187-189.
[11][美]格雷格.拜尔.真爱生活[M].王玉梅,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12.
[12][13]赫英斌,张伟华.现代心理健康咨询[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7:1.
[14]常勤毅.编辑素质与人格美学[J].中国出版,2009,(9下,10下合刊):30-32.
[15]施晓棠.科技期刊编辑心理素质结构及其优化[J].闽江学院学报,2005,(4):99-102.
[16]刘仰斌.科技期刊编辑的心理特征与健康心理的培养[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2):79-80,81.
[17]宋静,倪东鸿.学报编辑论丛(2012)[C].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162-166.
[18]原媛,李宗.科技期刊编辑的人文素质探析[J].编辑学报,2011,(04):177-179.
[20]黄爱玲.女性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05.
An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Editors of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ong Xiaohua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0093,China)
At present,the publishing is faced with wide ranging reform.The editors of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re under pressure of changing concept,interest adjustment and personnel restructure.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editors will influence on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journal.Therefore,the editors of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impro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rough learning psychological knowledge,self regulation and improvement,building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good relations between work,health and family.
psychological quality;editor of journal;journal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G232
A
1673-2375(2014)05-0118-03
[责任编辑:寸言]
2014-08-15
宋晓华(1971—),女,吉林通化人,农学硕士,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期刊编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