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资本视域下我国劳动就业的发展转向分析*

2014-02-03 05:41李小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经济体制社会保障

李小红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3)

劳动就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的经济现象和劳动力所有权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忽视甚至否认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劳动就业问题。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由国家统一安排,不存在劳动力就业问题,当然也不存在劳动力的所有权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所有权逐步得到明晰,同时也存在各种形式的经济所有制,劳动力就业问题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实际上,早在建国之前,由于存在原有的外国资本和国内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等因素,使我国经济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存在着严重的失业问题。建国之初,社会上存在着30多万人的失业人员,再加上原来就没有就业的人员,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就业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由于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失业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虽然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失业的问题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但是,由于当时的国情和条件,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配置。借助利益激励、供求变化、价格波动、自由竞争等机制杠杆,市场把有限的人、财、物以最优化的方式分配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实现效率提高和财富增进。首先,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将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按比例分配在各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需要。资源配置一般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资源配置而形成的社会供给比例与社会需求的比例相适应,避免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也就是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二是要讲求经济效率,节约资源,作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也就是资源利用的充分性。其次,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同商品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经济范畴,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是在产品、劳动力和物质生产要素逐步商品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和其他要素一样,也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来进行资源配置,这样原来被掩盖的劳动就业问题逐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关系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一方面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相关,原来不讲究劳动效率的隐形劳动就业问题逐步显现;另一方面,我国规模巨大的人口所导致的劳动力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同时,除了经济转型和劳动力增长的原因外,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问题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等因素也是导致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

依据有关劳动就业的文献统计分析,劳动就业的研究自1998年以来,其研究的领域转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时期:以宏观政策为中心的劳动就业问题的探讨期;以劳动力市场构建为中心的劳动就业问题的优化发展期;劳动就业问题的深入发展时期。

一、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就业体制、劳动就业政策、劳动就业制度等为宏观性、政策性劳动就业问题的探讨期

这一时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挥作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来重新看待和审视我国劳动就业问题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问题,这里重在解决的是集体和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就业问题,因为在外资和私营经济中,存在的是非公有制经济体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但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本身就是公有制经济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以及经营者,如何处理他们与公有制经济关系的问题就成为我国公有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因此,探讨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就业体制和劳动就业政策及制度等就成为这一时期劳动就业问题的重要内容。

产业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各部分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容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一般都是在产业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而劳动力就业结构往往受制于产业结构,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里所讲的就业结构就是指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和部门内容分配的结构,是劳动数量、比例及相互关系。就业结构一方面受制于产业结构的发展,同时,就业结构往往也会影响和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归根结底这是技术发展的结果。技术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并衍生出许多新兴的产业部门和就业岗位,随着技术在产业部门的应用和发展,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也不断提升,多余的就业人员就会从产业部门中分流出来,这些多余的就业人员再就业和创业,不仅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对原有的就业结构产生影响。要适应这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就必然要发生变化,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的需要。一方面,国家逐步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另一方面也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兴劳动就业制度和体制。

这一时期,由于我国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制度,原有的劳动就业关系逐步发生变化,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劳动就业体制和政策,与劳动就业制度相适应,关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就业体制和政策等涉及到国家有关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宏观劳动就业关系等问题,就逐步成为这一时期劳动就业研究的政策性和导向性问题,并成为这一时期国家重点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就企业劳动关系研究而言,重点关注的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两大类型的企业劳动关系。

二、劳动力市场、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权等促进劳动力市场不断优化的发展期

推动劳动力市场的构建是优化配置,实现劳动力市场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就必须实现劳动力的生产要素化和市场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界定和划分劳动力的产权属性,也就是劳动力的所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及收益权,这是构建劳动力市场,确立劳动者和使用劳动者-用人单位市场主体地位和维护劳动力利益的重要前提。其中劳动力的所有权问题是所有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要明确劳动者对其自身劳动能力的个人所有权,这是劳动力能够成为生产要素和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也是劳动力能够成为商品并在市场上得以流动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所谓的劳动力市场化和建立劳动力市场都是不存在的。因此,必须承认和建立市场机制为主的劳动力价格调节机制,只有这样,劳动力才能成为商品并在市场上流动,劳动力的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作用,进而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承认了劳动力的商品化,劳动力才能在市场上流动,市场机制才能在有关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在市场上,劳动力的所有者和使用劳动力的用人单位都是独立的经济体,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劳动力的所有者和使用者通过市场行为,自由、自愿和自主地进行劳动力商品的买卖,这种买卖不是所有权的买卖,而是劳动力使用权的买卖,不论这种劳动力使用者的性质如何,这种劳动力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交换关系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作用的结果。

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就要实现劳动力在全国市场范围内的流动和交换,但是,目前我国存在的户籍制度却严重制约了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因此,为了在全国统一的范围内通过市场有效地配置劳动力,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和有效地发展,就必须有步骤地打破城乡壁垒、城城壁垒,实行统一的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消除由于户籍不同所导致的劳动力身份、地位和待遇等方面的差异,给予所有的劳动力以公平合理的国民待遇,才能使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化得以实现,才能促使劳动力在全国范围有效流动,使所有的劳动力参与全国范围的竞争,才能最终实现最优劳动力与最优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才能为促进经济快速有效地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才能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还必须要求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公民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不论是什么身份的公民,都应该享有国家提供的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只有具备这样的社会保障,劳动力才能公平地在各种行业和岗位中进行有效的流动。而差异化的、不公平的社会保障才会阻碍劳动力的有效流动,也不利于行业的就业公平。因此,劳动力都有选择的权利,他们会优先选择那些社会保障较高的岗位,而对于那些社会保障待遇较低的岗位就会出现排斥,即我们所说的摩擦性失业。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遗留下来的,对于国有单位的劳动力国家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而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以及农民相比较于国有单位的职工,不仅社会保障的体系不完整,而且差距也非常大,这就直接导致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公平,也直接影响、制约了行业的就业吸引力和劳动力的岗位选择,同时也制约了全国性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劳动力市场的建设需要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这些都需要健全、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予以保障,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会加速劳动力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劳动力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实现在各行各业有效、合理的流动,正是这种有效、合理流动,才会使更多的优秀人才优先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更多的财物,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三、以非正规就业、和谐劳动关系和劳动问题国际化等为中心的劳动就业关系的深入发展时期

非正规就业是指区别于传统的三大产业就业形式,是劳动者非正式自雇和非正式受雇的一种就业方式,它主要分为非正规自雇和非正规受雇。非正规自雇主要包括经营者自己和家庭不付报酬的成员及合伙人等,非正式受雇主要指各种兼职工作,主要包括临时工等。非正规就业在各个国家的经济中都普遍存在。据统计,在我国非正规就业人员已超过1亿人。非正规就业渠道的发展极大地缓解了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成为拓宽我国就业渠道的重要方向。关于非正规就业的研究,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非正规就业的原因,学术界目前仍有争论。目前针对不发达国家的非正规就业主要是依附理论,该理论认为,非正规就业的出现,是资本代替劳动,劳动力资源过剩和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这是因为,由于以上因素的原因,某些分流出来的劳动力由于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岗位,被迫从原有行业中分离出来,特别是在其他行业就业人员饱满的情况下,这部分人员被迫采用非正规就业的方式;还有一些家庭型的企业,劳动力成员都不愿意参加正规行业的工作,而是采用自雇的方式。同时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看,非正规就业极大地缓解了正规就业的压力,一定程度上是正规就业渠道的补充和临时化,当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完成后,这些非正规就业人员,由于经济收入的吸引,又会从非正规就业中脱离出来,从而加入到正规就业渠道中。正是这种临时化的就业方式,既缓解了正规就业的压力,又适应了经济转型的发展需要,从而在各国的经济中得到了发展,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就业力量。

和谐劳动关系是在和谐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劳动关系,它强调的是“相互沟通、依法协调、有序参与、积极有为、公平正义、和睦相处的劳动关系,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合同型的、法制型的、民主型的,它具备以下四个特征: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1]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既是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切实维护和保障劳动者和劳动者用人单位利益的需要,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劳资双方的和谐化,利益共同化,从而共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因此,在我国和谐社会提出和发展过程中,和谐劳动关系就成为目前劳动关系研究的重要方面。

在全球化过程中,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了特别的关注。根据商务部的调查,在我国遭受的世界各国反倾销调查中,关于劳动力国际化的问题经常被其他国家所提及,这主要涉及到劳工标准问题,一些国家经常指责中国的劳动力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安全保障低、工资标准低等问题,致使他们国家的产品无法在产品价格上和中国竞争,从而对中国提起劳动诉讼。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这些国家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但是,从世界劳工发展的趋势来看,世界劳工标准及相关公约早已成为世界各国遵循的标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就必然要遵循国际贸易的规则,劳工标准问题也是我们今后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劳动就业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化,特别是我国目前仍然处在两种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不仅原有的理论体系需要发展,而且许多劳动就业的新问题也迫切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来加以调整,特别是我国不断深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际化,有关劳动就业问题的研究更加急迫。围绕劳动就业问题,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政策体制的变革到具体实践问题的审视,从国内两种经济体制的变革到参与国际化竞争,都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劳动就业问题的研究,不仅从宏观的政策体制层面,更为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层面,从具体问题出发来研究劳动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两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更好地为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的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优化做出贡献。

[1]周勇.关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J].学理论,2011,(14):60-62.

[2]董建才.论市场经济与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 [J].山东社会科学,1993,(3):33-36.

[3]叶巧明.和谐劳动关系的特征及构建路径 [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9,(5):77-80.

[4]董保华.论非标准劳动关系 [J].学术研究,2008,(7):50-57.

[5]姚先国.劳动力产权:分析角度、现状与趋势——劳动力产权问题研究述评[J].江苏社会科学,2010,(2):66-71.

[6]王炳春.论劳动力产权 [J].学习与探索,2011, (5):155-157.

[7]马道双,郭庆松.下世纪初中国劳动就业形势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4):24-30.

[8]葛延风,路英,李卫东.当前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及政策选择[J].中国软科学,1998,(11):28-36,44.

[9]崔如海.劳动就业理论框架及对策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8,(4):33-37.

[10]于秋华.对劳动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 [J].财经问题研究,1998,(12):25-26.

[11]李汝贤,邸敏学.对新时期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评价[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6):125-128.

[12]翟年祥,夏淑梅.我国当前的劳动就业问题与社会保障[J].中国行政管理,2005,(6):64-67.

[13]王建伦,王永治.欧盟处理“经济结构调整与劳动就业关系”的经验及启示[J].宏观经济研究,2005,(3):53-55.

[14]金喜在,孔德威.劳动就业政策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趋势[J].当代经济研究,2005,(7):18-22.

[15]宋玉军.中国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发展动因及趋向的考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1-17.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经济体制社会保障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