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高效课堂建设的不断推进,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日趋提高。如何在45分钟时间内让学生充分学习与掌握所学内容,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下面我就结合本学科的教育教学特点谈谈我的做法。
一、充分备课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备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教师要有备而来、有备无患,不上无准备之课,进课堂要做到胸有成竹。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越是准备充分越是能够预设好,也越是能够生成好;反之,越是仓促、草率、过于自信或不负责任,越是不能很好地预设和生成。
所以在上课前我会充分研读教材,弄懂本节课重难点,再结合几本课外练习册找全、找准本节课的知识点。保证不遗漏任何知识点,然后进行复备。首先,补充教案中不全面的知识;其次,复备形成自己的教学流程,写到一张纸上,这样先讲什么再讲什么一目了然,课堂教学流程只有教师自己清晰了,学生才有可能明白。我会重点研究如何突破重难点,用最浅显的话语让学困生也能听懂;再研究考试热点,思考如何变式训练以提高学优生的数学能力;另外,我会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
二、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
过去听课,人们更多地关注教师的表现:教师的基本功如何,组织能力怎样,有没有教学机智等等。这是由“教师中心论”决定的。随着对课堂教学认识的深化和更新,人们已经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我認为再好的老师、再好的教学设计都比不上课堂上学生的全情投入,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身子坐直坐正,手放到桌面上,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嘴巴要跟着老师一起动,老师讲解时学生不要动笔,尽量减少学生开小差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听课效率才能提高。我的课堂要求学生一定要“动”起来,这个“动”主要指思维的“动”,而非身体的“动”。不难发现,很多课堂热闹非凡,仿佛集市或茶馆一般,学生一哄而上、热情澎湃,但仅仅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而缺乏深刻的思考和探究,这样的课堂并非成功的课堂。真正的课堂应该有适当的“静默”时间,这是属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时间,不能一味地强调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三、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数学本身就是令一些学生头疼的科目,有些知识又稍显枯燥,所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如在讲授八年级上“物体位置的确定”时,课前我就让学生拿着手中的小纸条去找自己的座位,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课间活动中就进入思考状态,而且也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即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由于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因此,我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数学。如在教授七年级上“丰富的图形世界”时,由于空间立体感要求比较高,不少学生想象不出几何体的形状,我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现场折、搭、拼等等,比一比看谁搭得又快又准,一方面学生立刻就知道了答案,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重视数学素养的培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何其重要,这就意味着数学教育需要培养人的更内在的、更深刻的东西,这就是数学素养。通俗来讲,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好,与说一个人有数学头脑的意思差不多,归根到底是指他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培养人们严谨办事、思虑全面的好习惯。所以作为教师不能只关注解题答案,而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过程中,按照“问题情境—数学建模—解释与应用”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如组织学生去秋游,要如何租车最划算;如奖励学生,如何购买奖品等),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并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用数学式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质,数学教育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数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认真地“看”,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自信地“说”,培养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地“猜”,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活泼地“动”,培养操作能力;让学生勇敢地“表现”,培养探索能力,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综合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和总结,相信这样的努力能把学生引入学习的自由天地,让他们快乐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教学的道路上我会一如既往的努力,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编辑 王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