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德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和探究,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以及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導学生观察体悟文学诗歌中的美、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点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今天,我们就随着著名的“雨巷诗人”戴望舒一起走进《雨巷》。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2.提问:读完课文,我们能不能感觉到“雨巷”中的雨是大雨还是小雨,或者蒙蒙细雨?从哪些地方判断出来的?
3.蒙蒙细雨中的小巷会是什么色彩?走在这样的雨巷中,心情会是怎样的?
4.我们朗读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来读?
明确:低沉舒缓。
5.教师范读诗歌。(配乐)
三、品读诗歌,找出诗中的意象,探究深层含义
1.指名找出诗中的意象。
板书:油纸伞、雨巷、丁香。
2.这首诗里,总共描写了几个人?分别是谁?
板书:“我”和“姑娘”。
3.这两个人算不算诗歌中的意象呢?
教师明确:意象包括带有作者情感的各种物象、人物和景物。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
4.分析意象。
(1)平时少有人走的小巷,雨中更显得冷清,是什么样的人会选择这样的天气“徘徊”在小巷中?诗歌中,“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2)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
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
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四节: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
第五节:静默/走近这雨巷;
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
(3)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姑娘”的?
明确:动作、神态、情绪。
(4)除了直接描写以外,诗人还用了其他的什么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
明确:雨巷和丁香。
(5)分析“雨巷”这个意象:
细雨朦胧中,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小巷子,远离尘嚣,远离热闹,脚下是,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这样的一条雨巷,带给我们的感觉是朦胧的、阴沉的。
(6)分析“丁香”这个意象:(播放幻灯片)
提问:诗歌中,诗人多次用了丁香这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为什么?
明确: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主要是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另外一方面,丁香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四、探寻诗歌主旨
1.诗人为什么会在这时想象出这样一位“丁香姑娘”?
介绍诗人及创作背景:(播放幻灯片)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创作背景: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由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2.讨论: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
3.明确诗歌主旨。
《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4.全班一起朗读这首诗,再次感受这首诗的音乐美。
五、作业布置
朗读并背诵诗歌;把《雨巷》改编成散文,字数在8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 ——幽深、寂静 心境
油纸伞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美丽、高洁、愁怨 恋人
我 ——彷徨、迷惘、寂寞 我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