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玉 侯 勇
(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214122)
角色是社会结构系统存在的一种方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者社会角色具有政治角色、道德角色、观念角色、示范角色[1]等特征。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角色存在因多元主体角色扮演失败而导致的角色式微过程,如同庄稼地里放置的“稻草人”经历从对麻雀具有恐吓威慑作用到形同虚设的式微状况,存在“稻草人化”的角色困境。
从宏观维度来说,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权威依托于国家政治制度体系的政治权威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领导权威;从微观维度来说,依托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权威和校园文化“软实力”等方式获得多元主体的“同意”。在现实中,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权威存在弱化现象,具体表现为三种状态:一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的空缺。校级层面的制度建制比较完善,如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处)是在党委领导下负责全校研究生招生、就业、教育管理、资助和心理咨询等工作的职能部门,而院级层面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建制则不太完善。二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空心”化。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约束,相关教育者、辅导员等人员编制短缺,组织建制上的虚化和形式化削弱了其工作权威。三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的“空转”。部分现存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机构异化为一般的行政机构、党建机构、文化建设机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话语权缺失,导致了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管理者角色式微。
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工作群体,承担着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和进行思想引领的工作角色。而从研究生辅导员角色扮演来看,其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辅导员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身份并没有被明确,尤其是辅导员所特有的“职业化”属性缺失,使得研究生辅导员将大量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事务性管理工作中,致使辅导员的自我角色认知存在偏差,如部分研究生辅导员认为自身责任重大而寝食难安、繁杂事务缠身而无所适从、术无专攻而自觉矮人三分,这些不良情绪或职业倦怠心理使得研究生辅导员对研究生的思想引领、教育疏导等作用发挥有限,甚至导致研究生辅导员思想引导教育角色扮演失败。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在年龄层次、学习方式、知识结构、思维能力上都有其特殊性,具有自主性强、差异性明显、知识量丰富、分散性突出等多样化特征,这就决定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有目标、要求等方面的一般性,又有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模式和方法的特殊性。然而,不少高校往往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看成是本科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简单延伸。如目前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等公共必修课,基本属于研究生逃课的范围,即便由于必修课程或加强点名等外部约束的作用,学生也难免在课堂上心猿意马。另外,因教育方式的单向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大都表现为单向灌输,停留在机械式的“满堂灌”形式中,忽视了研究生的个性和能力培养,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在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业与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承担着研究生的学业指导、道德行为示范和职业发展的引领等角色。但在实践中,一些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往往更强调导师对研究生业务能力的培养,而对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并没有提出明确要求,缺乏有效的考核指标与科学的评价体系,这就使得研究生导师的多重角色扮演冲突或失败,影响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升。特别是随着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多、导师少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导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有些导师还兼任各种行政职务,导致了一些导师要么对研究生实行“放羊式”管理,要么把研究生当作廉价的“科研劳动力”使用,忽视了育人的基本职责,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角色式微。
当前,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无用论。认为研究生的思想人格养成已趋于成熟,其主要任务是进行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建与不建、管与不管、抓与不抓关系不大,存在“无所谓”的思维。二是无为论。认为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对待其思想道德问题,应视之为个人私事,应该实施“无为而治”,因而对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态度不积极,产生“排斥”心理。三是轻视论。一些高校职能部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教育孰重孰轻的比较上,“党委重视,行政忽视;专职重视,专业轻视”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直接导致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受到人力、物力的阻碍。四是替代论。简单地以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事务管理等代替思想政治工作,致使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五是缺位论。部分研究生主体还停留在对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教育孰重孰轻的比较上,重视专业技术知识学习,轻视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养成,更不能够自觉地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随着教育的大众化、多校区管理、国际合作办学等情况的出现,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生源日趋多样化、入学动机复杂化、培养目标层次化、培养模式特殊化等新特点,部分研究生读书动机功利、学术道德弱化、政治理想淡漠,在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上出现偏颇。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陷入困境。信息化的浪潮极大地消解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特别是西方文化输出对主旋律文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部分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民族认同感、道德伦理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侵蚀,致使部分研究生所恪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对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受到冲击。
(1)组织管理科层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般是校、院两级的管理制度与组织架构,纵向上按照校院两级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贯彻落实,横向上按照各个相关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承担的不同职能划分责任和权利。这种典型的科层化管理模式,其优点在于权力集中、分工精细、决策迅速,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上级部门的重视程度、工作主体的素质与态度、个体的参与意识、活动形式等方面因素,这种管理体制不仅不能及时调整相应的教育目标、拓展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而且还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稻草人化”的制度性困境。(2)教育主体单一化。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呈现出断裂化、碎片化倾向,教育主体“单干”明显,没有形成教育合力。(3)考核机制单向化。从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和考核内容来看,研究生在考核目标中价值追求过于单一,片面注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考核,辅导员学生事务管理、教师教学、研究生导师指导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脱节,考核机制存在缺陷。
面对新时期的新挑战,要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角色扮演存在缺位、错位、失位等问题,要统筹管理部门、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自我等多元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力量,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角色的自觉作用,成功实现角色扮演。
冯友兰先生曾提出“觉解”的概念:“人做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做某事时,自觉其是做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2]人不但有觉解,而且能了解其觉解是怎样一回事,并且于觉解时,能自觉其觉解。管理者要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的工作觉解。一是管理者角色认知自觉。管理者要将“立德树人”贯彻于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就业等环节中,嵌入理想信念、学术品质、人际交往等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二是管理体制机制建构自觉。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研究生广泛参与的工作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资源共享、系统联动、紧密配合、相互协作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修订完善研究生教学管理服务的规章制度,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三是工作力量统筹自觉。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团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生辅导员等主体力量的作用,构建研究生人文教育平台、学术交流平台、社团活动平台、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发挥行政组织管理活动的制度性作用,又充分利用多元主体力量支持和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工作合力。
研究生辅导员要主动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在对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中切实关心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道德素质培养。第一,在思想引领者角色扮演方面,要定期召开研究生代表座谈会和思想动态调研会,深入研究生群体,及时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群体和特殊个体的情况,关注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成长,切实做好涉及研究生切身利益的服务工作。第二,在心理健康引导角色扮演方面,要注重加强研究生的心理调试工作,针对研究生实际开展符合研究生心理、生理特点的心理健康调试工作,加大对研究生特殊个体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工作力度。第三,在管理服务者角色扮演方面,加强研究生就业服务工作。以服务为中介,积极做好对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和沟通工作,以优质服务赢得研究生群体的认同。第四,在党建工作组织者角色扮演方面,要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发挥党员和党支部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创新研究生党支部特色主题活动项目化实施,紧紧抓住班级、党团支部和社团等载体,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通过抓制度、抓阵地、抓实践、抓典型、抓创新,激发党组织内在活力,创新党组织活动载体,保证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有效、规范地运作。
要强化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学业生活指导、业务技能培育、思想生活引导和道德行为示范等角色认知。第一,要强化研究生导师学业生活指导者的角色认知,强化导师对研究生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等学业生活的指导作用;第二,强化研究生导师业务技能培育者的角色认知,加强对研究生业务素养和业务技能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科研能力;第三,强化研究生导师思想引领者角色认知,促进其深入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动态,教育和引导研究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人格培养和品德修养;第四,强化研究生导师的道德行为示范角色,强调研究生导师要从政治思想、学风建设、学术科研、就业推荐、恋爱婚姻等多方面关心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并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将研究生导师思想等纳入导师遴选考核环节,发挥研究生导师言传身教的道德行为示范作用,促进研究生导师主体角色功能的有效发挥。此外,研究生个体的主体自觉也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发挥研究生主体的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才能成功实现研究生个体自我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的扮演。
[1]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年版,第152 -153 页。
[2]冯友兰:《新原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年版,第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