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 莹
高三复习课更加注重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因此要求教学要设计好例题,把握好问题的梯度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层层推进,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螺旋式上升,让学生参与并体会物理学的思想方法,从本质上把握解决问题的途径。本文以“电场环境下物体的运动”为例,展示如何在高三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电场环境下物体的运动”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属于综合性问题,在高一、高二教材中没有专属一节,但历来都是高考物理的热点问题。而本节作为力电综合性内容,又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中之重。
本节的知识目标是解决重力场下的物体运动方法,主要包括:(1)力的分析(向心力公式);(2)运动分析(圆周运动临界);(3)功能分析(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关键是把知识迁移到电场环境下分析问题,其中需深刻理解的是等效最低点、动能最大的点、平衡位置(无切向力,静止释放回到该点)。
本节的能力目标主要包括:(1)运用类比的方法建模,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2)熟练运用已有模型,训练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3)理解物理等效思想、对称方法并熟练运用。
本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由于本节涉及物理类比、等效、对称的思想方法,因此应让学生体会物理思想、逻辑思维,感受物理美并上升到哲学思想的层面。
本节的基本学情:学生对单一模型已经掌握,如圆周运动临界、动能定理、向心力公式。在重力场中对多种小模型进行综合运用已训练过,但不够熟练。通过本节强化要实现熟练运用,通过类比电场力与重力实现知识迁移,这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有一定难度。
有鉴于此,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方法,比较电场力和重力的相似性,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例1:如图1所示,竖直平面内有一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 L 的绝缘细线悬于 O 点,要使小球恰能到达最高点B,临界速度多大?最低点A速度至少多大?完成整个圆周运动过程中,小球在哪点获得的动能最大?
图1
在引入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黑板上展示自己总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当强调:最高点临界,求最低点,用这两点间动能定理。在学生能够解答准确的时候,适时肯定的强化非常有效,以后在这类问题中就有了“抓手”。
在最后一问中,学生普遍都知道答案在最低点,但并不能深刻理解或者说没仔细思考这是为什么,而这恰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可以首先从能量守恒的角度解释最低点重力势能最小、动能就最大。然后再从其他角度解读:从这一点由静止释放,球仍静止,所受合力为零;从其他位置释放,球也回到该点,这时学生就会联想到单摆,那个位置就叫平衡位置。学生继续分析平衡位置受力特点并回忆单摆,平衡位置切向加速度为零,无切向力。因此最低点是动能最大点,也是平衡位置,这一难点就得以突破。同时再把过最低点的直径画出,学生很容易指出最低点与最高点对称共线。需要强调,此处一定要把问题讲透,这部分难点突破,就为后面知识迁移做好了铺垫。
如果把此过程加上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图2小球带正电q,要使小球恰能到最高点,问在最低点A的速度多大?(已知电场力等于重力)
图2
分析可知问题改变了情景,在原有重力中加竖直向下电场,这时学生很快就能把知识迁移。此时一定要总结共性:电场力和重力,都是恒力,做功都只与初末位置有关,而与路径无关,这也是类比的前提。并且还可继续发散思维,只要是做功与路径无关的恒力都可以这样来处理。以上铺垫工作做好后,才能进入能力突破阶段,并实现大范围的知识迁移。
例2:如果把上述电场改为水平向右(如图3所示), a.从哪点静止释放带正电q小球,还能静止在那点?b.若将小球从最低位置 A 点释放,在哪点获得最大动能?要使小球恰能完成圆周运动,A点速度多大?c.在A点时绳的拉力多大?
图3
此题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并相互讨论。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静止释放还静止,这句话反映出受力分析合力为零的位置就找到了。何处动能最大的问题前面已经解读,动能最大点为平衡位置点即“最低点”。这里“最低”是等效的“最低”,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最低。为问题搭出台阶,找到等效最低点,正好完成圆周运动,找出对称的等效“最高”临界速度,从A点到等效最高点列动能定理,完成题目,从而实现了真正的知识迁移。
在解c问时,应强调受力分析,向心力求解。此处一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各自发表见解。如果需要,教师还要适当引导,最好完全是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并说明原因。教师一定不能急于给出答案,否则前功尽弃,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目标就会落空。
重力和电场力类比的思想,不仅可以在圆周运动中类比,在各种运动中都可以类比,从而把重力场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电场环境下。这里要注意发散思维的渗透,如后面要复习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加速等,也可以通过下列问题再强化训练发散思维。
例3:如图4所示,一小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以相同的初动能从 A 点沿着各个方向运动,经过很多点,其中一些点组成圆形,在这些圆周上的点哪点动能最大?为什么?
图4
例4:如图5所示,匀强电场强方向与圆O所在平面平行,只在电场力作用下运动(重力不计),带正电的微粒以相同的初动能沿着各个方向从A点进入圆形区域中,从不同点离开圆形区域经过圆周上各点。其中从c点离开时动能最大,图中O是圆心,AB是圆的直径,AC是弦,则匀强电场的方向为( )
A.沿AB方向 B.沿AC 方向
C.沿OC方向 D.沿BC 方向
方法迁移过来,动能最大点即等效最低点,
电场力与等效“最低”“最高”点连线重合。如果此题既有重力场又有电场,则动能最大点所在位置是哪儿?
图5
相同的问题,不同的情景,例1第一问是重力场中的圆周运动模型,第二问是加竖直向下的电场,学生是模仿式地迁移。例2是真正实现知识上的迁移。例3与例4作为关键性的迁移训练,表明不仅重力场中圆周运动可以和电场类比,其他运动重力场和电场也可以类比,从而让学生感受“仿—移—破”的学习过程,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
笔者深切体会到,“讲十道题不如练一道题,课下练不如课上练”。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需要时间消化理解教师所讲的方法与思想,而课堂就是学生快速理解消化的前沿阵地,理解的高效性就在于此,关键在于学生自己体会突破思维障碍的过程。即便高三复习时间紧张,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思维训练的高效性。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精讲多练。例题要留给学生足够时间进行深刻体会,并展示解题过程,同时在他人的评价中,找到优势和不足。最后教师总结并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高三复习时间紧,但如何抓住关键问题,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效的训练,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培养,仍然是高三物理教学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1] 邢红军,刘利.物理教学促进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7):97-102.
[2] 胡扬洋,陈清梅,邢红军.中国物理变式教学研究:传统与发展 [J].教育导刊,2014(2):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