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标准化管理:医院快速发展的一剂补药

2014-01-30 13:51阎惠中
中国医院 2014年8期
关键词:科室标准化医疗

■ 阎惠中

解放军总医院以4年多时间持续强化标准化管理,医院快速发展以来,未曾有过,表明医院对发展战略有了新的思考[1]。从全国医院发展趋势看,规模扩张红利时期即将结束,科学发展需要加强科学管理。2013年底,北京军区总医院院长写了一篇短文《慢下来,给医院“补补钙”》[2]。医院,不要一个劲地跑了,需要补一补。补什么呢?说强化标准化管理对医院快速发展是一剂补药,是一剂什么性质的补药,为什么要吃这一剂补药,谁来熬制,怎么熬制,主要给谁吃,深入认识这几个问题,能进一步理解强化标准化管理的现实意义与长远意义。

1 强化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强化某项管理,有其背景。建国初期抓医院整顿,建章立制,是为了除旧立新,克服战争年代的游击习气。“文革”后大抓标准化管理,是为了拨乱反正,为医院现代化打基础。现今强化标准化管理有什么必要性与紧迫性呢?

我国公立医院的改革与发展站在一个大变局的转折点上。1979年,卫生部提出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的意见,破天荒地允许结余留用,发放奖金,使医院走上了创收搞活之路。1989年,卫生部提出扩大医疗服务的意见,允许医院自主经营、自收自支,加快了医疗市场化的脚步。2005年,温家宝总理提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公立医院企业化经营的不良后果显现出来。2009年,中央发布了《关于深化医院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一场真正的医改在13亿人口的中国开始了。在政府无力支持民生事业时,公立医院得益于免税优惠,推行“三个过度”(过度扩张、过度特需与过度医疗)的经营策略,主要靠患者埋单纷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适应了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对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与公益性渐行渐远,形成了过度创收与过快发展的循环,市场机制从正反两个方面释放出它的能量,医疗失范导致信任危机,医生成为患者又爱又怨的角色,公立医院,尤其大医院成为医改难题[3]。

医院快速发展闪耀着现代医院的亮点,但门诊的拥挤与混乱人所共见。医院过度扩张诱发了过度的医疗需求,超过了服务能力与管理能力,“乱”是必然的。其中既有服务粗疏造成的“乱”,又增加了快速发展的新“乱”。门诊的“乱”是外显的,病房中由于超负荷运转与种种创收潜规则造成的医疗失范是深在的。许多医疗纠纷与伤医事件发生在住院患者中,多起因于诊疗效果,纠结在医疗费用,起爆点在服务态度上。医护人员日夜操劳,又承受着前所未见的伤医之痛。医院主要由患者埋单的跨越式发展已不可持续。3年多的医改有了共识:政府对公立医院增加投入是治“乱”的根本,同时需要加强管理,以科学管理保证医院向科学发展转型。这些年,没有少讲科学管理,有时声势轰轰烈烈,引进港、台、新加坡的新鲜经验,中欧、中美协作开展培训,但主要内容都是鼓励医院经营创收。时新的管理理念打开了医院的眼界,同时也给医院增加了新“乱”。发展中国家的公立医院,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没有认识清楚;许多“医院管理创新”,没有离开医院创收这个最终的主题;标准化管理是基础性管理,是治“乱”最急需的管理,没有受到重视。社会大环境是浮躁的,大医院最有条件追求时新管理,能伏下身来连续几年强化标准化管理,十分不容易,如果不是一种战略选择,难以坚持下来。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价值在于确保每一天对所有患者提供同等水平、同等性质、统一规范的医疗服务,保证医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保证医院惯性运行,实现无监督下的优质服务。强化标准化管理对于今天的中国医院,对于快速发展中的公立医院,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应该受到所有医院重视。

2 标准化管理在发达国家已退居幕后

翻开美国、英国的《管理学》名著,目录中难以找到标准化管理。翻开我国的《医院管理学》(郭子恒主编),在“质量管理”一章中找到了“标准化”,说“标准化管理不是一项独立的管理方法,必须与其他各项专业管理结合在一起”[4]。中国质协编写的质量教材《全面质量管理》,第二版目录中没有标准化管理,编写专家说,当时专家们意见不一致;编第三版时,认为还是应该强化标准化管理,于是又把“标准化工作”列为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强调“标准化管理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基础与手段,它为实现各项管理职能提供了共同的基础”[5]。标准化管理经过这一番曲折,终于在目录中有了一席之地,表明在追求时新与求真务实的纠结中,实事求是态度取得了胜利。

可以联系社会现象领悟这个理论现象。美国父母带着孩子上街来到路口,红灯亮起,即使没有汽车通过,也不闯红灯。我们是“中国式过马路”,红灯不管用,还需要警察吹哨子,发动老太太与小学生在路口维持秩序。这就是后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百多年前,泰罗在车间推行标准化,法约尔在管理层推行标准化,韦伯在管理组织上推行标准化,现今这些已成为管理史的内容,在行为上已成为一种管理文化,管理的热点转向了战略、流程再造与六西格玛管理这些时新项目。人们讲到学历,总以清华和北大、哈佛与牛津为自豪,而中小学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中小学的知识融化在人的生命之中。发展中国家不必去赶发达国家的时髦,把标准化管理从幕后提到前台,当做改进管理的重头戏隆重出演,是明智的,是符合国情、院情的。

3 医院要确定强化标准化管理的策略与进程

医院应审时度势,确定自己强化标准化管理的策略。北京宣武医院近两年接受医院评审,修订制度112个,新增制度418个,完成全套15册《医院管理与规章制度》及14个分册[6]。家家医院都有十几本、几十本制度,都在推行标准化管理,现在需要的是“强化”。时代背景不一样了,条件不一样了,问题不一样了,标准化管理在一个新的舞台上,要治“乱”,又要标新。怎么“强化”呢?要紧跟医改,紧跟高新技术发展,紧跟上级发布的规章制度,针对治“乱”的重点问题,构建公立医院标准体系,摸索有效的落实机制,改进医院管理,保证优质服务,创建标准化文化。达不到这几条,只能算是抓了一下,而不是“强化”。强化标准化管理不是多加一些条条框框的约束,而是维护患者利益,推动医院科学发展,促进人员健康成长,用标准化管理创建医院品牌。2014年初,国家成立了第七届卫生标准委员会,下设17个专业委员会,其中包括医疗机构管理、医疗服务、医院感染控制、护理、临床检验、血液、消毒与信息专业委员会。我国医院进入了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的更新换代期,会不断地发布标准。早先的医院工作条例、工作制度与人员职责、部队的“蓝皮书”(操作常规)逐步更新,陆续发布的病种诊疗方案与临床路径越来越多,医院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无限扩张的标准体系,有关后勤、成本管理与领导层活动尚缺少标准,今后会逐步补上。医院强化标准化管理,最重要是两条:一是把标准体系整理好,二是狠抓落实。医院必须分清哪些标准是接过来就可以用的,哪些是需要细化的,哪些是必须自己制订的。不是不走样地执行,也不可能另搞一套。不要被庞大的标准体系吓住,从全院看是庞大的,但对于科室与个人,专科病种与技术是有限的;各个时间段发生了什么问题,来了什么患者,要做什么手术,使用的标准是有重点的。不论大医院、小医院,基础的基础都是挂号、抢救、检诊、写病历、用药、手术、打针发药与等级护理,首先要把这些标准精细化、人性化。

标准体系应符合医院类型,为现代医院管理打好基础。医疗型是基本类型,要为高新技术制订新标准,落实技术分级管理标准与技术准入标准。先进的诊疗凝集在病种诊疗方案中,病种与病例相结合形成临床路径。主诊医师负责制形成新型医疗团队,拉近了专家与患者的距离。为了弥补分科细化的弊端,倡导合作医疗,联合会诊中心制度化、经常化。医疗标准应写出新意,抓住重点,写出医院特色。医教研一体化是大医院的基本类型,应为教学与科研制订相对独立的工作标准与管理标准,提升教学与科研在医院中的地位,使之更好地为医疗服务。研究型医院(学院型医院)是极少数大医院的发展方向,经过几年实践应该制订标准,使之得到实质性的承认。包括研究型人才标准、实验室标准与科研辅助科室标准,为研究型科室,包括转化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临床重点专科制订标准。为研究型医院制订标准具有挑战性与超前性,推动转化医学与系统医学的发展,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

医院要确定强化标准化管理的进程,制订一个路线图。仅仅为预防差错事故,是浅层次治理,治“乱”要有深层次指向。要敢碰大问题,随着财政投入逐步到位,要认真清理过度创收的潜规则,削减过度医疗,保证医疗的适宜性与安全性,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有干部病房与特需病房的,要特别注意公平性,预防报复行为。对照JCI标准,这方面差距很大[7]。要针对医生、护士的职业态度,制订人员工作守则,建立起爱岗敬业对患者一视同仁的新风尚,严格医疗行业纪律。要构建标准化管理网络平台,在网上发布标准,预告考评内容,公示考评结果,为网络安全与保护医患信息制订制度,开通微博,提高标准化管理的效率。

要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把强化标准化管理与推进国家及社会的治理联系在一起;要编写一些类似“八项规定”的医疗行为规则,历史上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一个经典性的行为规范。还可以编演一些微型电视剧与服务细节情景剧,给标准化管理增添魅力。

在治“乱”中标新,需要加强学习,扭转理论准备不足的局面。创建学习型医院、学习型科室是强化标准化管理的思想保证与组织保证。标准化需要行政推动,它又是一个学科。1934年的盖拉德与1972年的桑德斯写的《标准化原理与应用》,是世界名著[8],我国专家洪生伟的《标准化管理》是基本教材,已发行第六版[9]。全国刊物有《中国标准化》与《标准科学》。通过学习把概念搞准确,把种种关系搞清楚。深入理解“标准化不是独立的管理方法”这句话。广义的质量管理就是医院管理,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内核。广义的标准可以包括法律、法规等社会规则,习惯的用法主要指在一个组织内的管理制度、规章以及技术操作常规。标准可分为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与管理标准,构成标准体系;也可以分为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三个方面。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标准化是一个制订标准、实施标准、修订标准又实施标准的组织管理活动过程,可视为标准化的运作模式。标准化工作体系是运行主体,标准体系是运作的结果与依据,存在问题是标准化的对象,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标准化管理。构建标准体系是个“少—多—少”的过程,标准化注重精炼,但不经过多,就达不到少,不要怕多,会逐步由多到少。医院要组织全员管理培训,了解现代科学管理的发展与演变,了解全面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的关系,学习现代科学基础理论,认识大医院的复杂性与整体性,时时处于受控状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医院为标准化管理创造浓厚的理论氛围。

4 要向ISO等国际标准学习构建标准体系框架

医院评审与ISO、JCI等国际标准认证,对改进管理有帮助,但不能代替标准化管理。

ISO9000标准对构建医院标准体系具有指导意义。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模式的四大过程(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与测量分析改进)是一个框架,排列顺序也经过了精心构思。美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扩大为7个过程,增加了战略、顾客与市场这3项,总的格局仍是4大过程。提出一个框架,体现了编写者是如何处理一个知识体系的。标准体系文件化是一个难题。把上级下发的与自己补充的海量标准,装进筐子,弄不好就乱套。办公室人员压力大、工作辛苦,但不一定能把文件编写好。标准体系条理化的本质,就是理顺基础标准与各项业务管理的关系,通过设置纲目、目录,给标准体系梳辫子,便于查找使用。编写标准体系要敢于创新,但不要轻言创新。要启发全医院的智慧构建标准体系框架,技术委员会就是编审会,也可以使用德尔菲法函询院外专家。

ISO9001认证文件,摞起来像一座小山。质量手册居于山顶,供领导层使用,很重要,但文字不多。下一层是各种程序性文件,供管理层使用。第三层是作业指导书,相当于技术操作规程,份量很大。第四层是质量记录,病历与各种检查记录就属于这一层。

JCI标准框架结构上的特色是分两大块,一大块供服务人员使用,另一大块供管理人员使用。关于医疗安全,两大块都讲,但不重复,显示出编写者的功力。

对比ISO与JCI标准的框架结构,ISO具有一般管理框架的逻辑性,JCI则从使用者划分。可见,标准体系框架既要遵循一般性规律,又可以从不同角度构思,有一定之规,又可以创新。

5 上下联动,职能部门与科室真诚合作抓落实

过去推行标准化管理,科室常抱怨:机关关门写标准,强令科室来执行。说标准化管理是一剂补药,如果理解为机关熬药,端给科室喝,肯定效果不好。标准化管理的指挥中枢在机关,主战场在科室,在落实中锻炼治理能力,提高执行能力。要探讨刚柔相济的管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命令式推行向参与式、协商式、合作式转化,大家一起熬药,全医院一起喝。

强化标准化管理是为了患者,也是为了保护医务人员,医疗安全有效、医患友爱和谐是共同的心愿,科室应积极支持,科主任护士长决定标准化管理的成败。要在科室完善标准体系,科室人员参与制定标准与修改标准,一条条地讨论。下发的标准有些条文让人有一种公事公办的生硬感觉,应通过科室将它软化与细化,在细节中显示服务的温馨度,显示高新技术服务特色。谁管理,谁操作,就请谁写标准。“写我所做,做我所写”。尤其要请优质服务人员写标准,请患者爱戴的专家写标准,这也就是贯彻落实标准。有些标准还可以吸收患者参与修订,把患者的需求反映在标准中。在科室落实标准要列出问题清单。要问:是无章可循,是有章不循,还是明知故犯。运用标准解决问题,培养标准养成机制。

应该创建医院特有的标准化文化。标准化的灵感在科室产生。标准在落实中会有故事,会有情节。谁落实得好,为什么好,有些人为什么落实得不好,追寻其中的细节,把先进人物找出来,把问题人物找出来,把先进科室找出来,把管用的经验总结出来。标准化管理强调从标准做起,从我做起,需要提高标准自觉,使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标准化管理需要文化引领,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德治”与“法治”、伦理自律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管理。

要与科室共同研究活用标准,改进标准化管理的督导检查。患者不会直接评价标准化管理,他们关心的是服务质量。质量经过检查,才能被管理。医院质量检查已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存在着繁琐与形式化的问题。每月巡游式例行检查,参加的人多,拿着检查表,上面列出很多检查点,有没有必要都一一查到,100分分得零零碎碎,扣分不痛不痒,打分高,质量低,问题依旧。JCI的每条标准都有检查要点。护理部检查评价基础护理质量时,用“护士六知道”、“两及时”、“三短四洁”作为检查点,把概念性的“周到”、“密切”变为看得见、摸得着、数得清的检查点,提高了检查督导的力度与效度。要给常用的标准提炼检查点,建立起检查点库。每个月可以根据质量问题,向科室预告检查点,提高检查督导的针对性[10]。对检查评价结果要进行分析。优质指标上去了,负面指标下降了,不一定都是标准化管理的收效。要弄清是落实哪一条标准产生了效果,效果是怎么产生的,研究标准化生效的过程与机制,大家都讲真话,把真正属于标准化管理的收效与问题找出来,建立起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质量奖惩办法。

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写的《急诊管理标准化的解读和应用框架》,是一篇好文章,是总医院3年来强化标准化管理的缩影[11]。如果有更多的科室针对某些专题写出特写,进一步显示工作的广度与深度、工作的方向与路径,标准化管理的根将深深扎在科室。

[1]阎惠中.解放军总医院“两手抓”战略的启示[J].中国医院,2014,18(4):19-23.

[2]文俭.慢下来,给医院“补补钙”[N].健康报,2013-12-16.

[3]阎惠中.公立医院的智慧:营利与非营利的正确选择[J].中国医院,2013,17(1):19-23.

[4]郭子恒.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5]戚维明.全面质量管理[M].3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6]吴宇彤,张建,王力红,等.医院评审评价总结工作要点解析[J].中国医院,2013,17(12):48-50.

[7]阎惠中.走近JCI:美化医院与净化医院的不懈追求[J].中国医院,2013,17(6):19-21.

[8](英)桑德斯.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M].中国科技情报所,译.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74.

[9]洪生伟.标准化管理[M].6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10]阎惠中.中国特色的医院质量之路[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2):91-93.

[11]刘惠君,黎檀实,刘钰,等.急诊管理标准化的解读和应用框架[J].中国医院,2013,17(11):73-74.

猜你喜欢
科室标准化医疗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标准化简述
爱紧张的猫大夫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以标准化引领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