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蓓蕾
(温州医科大学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zbl@wzmc.edu.cn)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而教师师德的养成更显重要。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加强广大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国家发展改革和教育主客体特征的迥异,对以知识水平、文化修养、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准等综合体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80后”青年教师是当前高校教育的生力军,也是未来高校教育的主力军。相应地,医学院校的“80后”教师教育既要体现当下教育宗旨,又要满足社会所需。近年来,医疗行业内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提示医学教育在传授医学理论技能医术的同时,也要重视医德养成、医患关系处理的培养。因此,随着社会发展,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师德的养成面临着更多挑战。
世界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变革,意味着教育要顺应潮流,培养为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人才。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意味着我们需要继承自身传统的优势,借鉴西方模式的优点,创造出适合中国实际的高等教育模式。这就要求“80后”医学教师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上要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更新教育结构、教育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80后”青年教师要“以长远的、历史的战略眼光树立国际化教育的思想理念,着眼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努力培养出既懂国外又懂国内,既会利用国内资源又会利用国外资源,既会组织国内建设又会进行国际交往的人才”。[1]
站在时代的新挑战新起点上,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国际化的挑战。在操作层面上,我国医学高等教育要勇于向国际教育标准看齐,敢于进行教育改革创新。但凡有利于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事物,例如办学模式、筹资方式、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以推进高校发展进步。“80后”医学教师师德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和关键环节,其能引领医学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医学教学工作,促进医学教育发展。“80后”医学教师须自觉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遵循高校教育宗旨,更新观念、勤于学习、精心教学、乐于解惑,做医学院校的“经师人师”;[2]调整教育教学目标,培养理论、技能、知情意行于一身的全面发展的医学生。
当前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中的大多数是长辈呵护下的“独苗”。他们进入高校,离开家长的视野,憧憬自己的未来。相应地,对他们监督管理的责任也转移至高校。“80后”医学教师担任着陪伴者、管理者、教育者等多重角色,需要陪伴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传播系统的文化知识、培养和提高其综合能力。与医学生接触最多的“80后”医学教师队伍水平如何,职业操守如何,是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医学生成长成才的质量。对在校医学生自身而言,他们更渴望能够有位良师益友陪伴在旁,在不倦求学的大学校园里,在治病救人的人生道路上,为自己指点迷津。
“80后”是生长于中国经济飞速增长期的一代,民族生存史罹难和动乱的阴影已从他们心灵深处消失,他们对世界与人生的关注、兴趣和心理感受主要集中于当下。高校“80后”医学教师呈现出一定的群体特点。
“80后”是在新时代成长的一代。全球化时代知识的超越性以及传播的同步性使得这一群体能够在“第一时间”就能接受到最新的知识。“80后”医学教师掌握新事物快捷,能及时接触最新的医学知识,但青年教师与传统医学、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疏离感,他们中的部分人与“医术精、医风正、医德高”还有一定差距。
“80后”是一个受电视和网络媒体深刻影响的群体,他们对电影、电视、电脑文化有超常的感受力。故此,“80后”医学教师能够精通新媒体,擅用多媒体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与新颖性。[3]然而,一些医学青年教师业务投入精力不够,不仅教学、临床方面经验不够丰富,同时缺乏敬业爱岗的热心与牺牲奉献的决心。
“80后”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群体,一直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中,这一独生子女群很多都带有固执、骄傲、任性和意志力薄弱的性格特征。“80”后医学青年教师和与自己年纪相差不多的“90后”学生一样,态度率真。“80后”教师近距离接触“90后”学生,代沟小、沟通容易,但也容易造成角色混淆。[4]
如上所述,“80后”医学青年教师有别于其他教师群体,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与教育对象间的关系处理、接受评价应有别于其他体系。在时代挑战和社会呼吁大背景下,我们只有充分分析“80后”医学教师气质特点、了解教育主客体间关系,从外在规范的他律与内在道德评价的自律合力促进“80后”医学教师师德的养成。
首先,有关部门要充分关注“80后”医学教师的工作现状,关爱他们的生活,提供更多机会,稳定医学青年教师队伍。其重要举措之一是完善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将职业道德教育列为医学青年教师培养和入职后培训的重点工程,有针对性、系统化地对其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认识、职业理想以及职业情感,认识高校医学教师应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甘于献身的精神、对医学生充满关爱等道德素养。其次,“80后”医学教师刚参加工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会使其产生心理落差。因此,高校要密切关注初入职场青年的生活,在家庭、交通、住房等方面尽可能地提供帮助。[5]同时,让医学青年教师有机会参与学校的活动与决策。另外,可以结合地方卫生特点、区域医学发展需求开展科研项目,向不同专业特长、性格特点的教师倾斜推荐。完善师德教育制度,提高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为促成“80后”医学教师师德养成提供良好的保障。
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医学院校校风校纪中体现尊师医德,不仅能够改善“80后”医学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更能为他们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很好地诠释了师德的内涵,这种精神含蕴在全校师生中入脑入心。医学院校的校风校纪同样能够成为青年教师和未来医学专业人才的人生指航。同时,学校教代会和群团组织紧密配合,引入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评议,合力推进“80后”医学教师师德建设。由教育部印发的作为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亦提及要“制定出督导青年教师队伍的指标体系”,结合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年度考核全面评价师德表现,建立考核档案。对表现突出者,予以重点培养;对表现不佳者,督促整改;对表现失范者,依法依规严肃处理。[6]
以教师作为发展的生命主体,“80后”医学教师的生命意识是值得关怀的。传统的教师看重如学历、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内容,他们自称教“书”,以教师为职业。这类“生存型教师”往往对自身认可度不高,将教师当作一种职业选择。他们对职业投入的热情不足,对学生的教学、教育敷衍了事,甚至误人子弟。从传统到现代,“生存型教师”需要逐渐蜕变为“事业型教师”,后者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他们对这份可以托付终身的事业充满了无限热爱和敬意,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最大的乐趣与终身追求,在寻常的课堂上体验人生,收获人生。教师深怀爱与敬意,对学生尊重、理解、奉献使教育更具意义,师生灵魂相遇,成为生命栖息地。“80后”医学教师从事的是教育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的神圣事业,应真挚地充满关爱地教育他们,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应充满自豪感。
传统教育体系里,教师更多的是“授业”,关注专业知识的培养。这类知识型教师虽适应现代性要求,但不符合现代教育特点,教育是成“人”的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在于促进生命发展。可以说,教师劳动价值在于塑造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型教师往往以“有没有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有没有使每个身处教育实践中的生命都焕发了生命活力,有没有使生命的能量通过这样的教育得到了增值、提升和扩展”[7]为标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也为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80后”医学青年教师应由知识型向精神型转变,散发出的师爱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更能影响医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和人生转变。在教育培养医学生未来医治病痛之时,要尽力发挥医生应有的作用。
[1]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J].教育研究,2004,(4):34 -37.
[2]孙跃,虞文娟,马杭荣,等.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杭州师范学院青年教师现状及对策分析[J].师资培训研究,2001,(2):32-35.
[3]董爱华.师德师风建设的起点、重点与切入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8,(6):8 -10.
[4]何璐,李振.关注80后青年教师,促进学校快速发展[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8-70.
[5]蒋俊,蒋小敏.“80后”教师专业精神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5):5 -7.
[6]王志刚.浅谈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2):90 -91.
[7]王淑娥.基于群体特点的“80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探究[J].传承,2013,(4):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