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伦理对策*

2014-09-18 03:29:04孙咏莉吕兆丰王晓燕陈世景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卫生院医患医务人员

孙咏莉,吕兆丰,王晓燕,黄 昊,李 珑,王 玉,陈世景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北京 100069,yonglisun.11@163.com)

2000年以来,重构医学职业精神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议题。[1]这既是对医务人员职业角色的现实要求,也是卫生人才队伍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尝试将其概括为:患者利益至上、重塑医学诚信、提高业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笔者认为,只有充分挖掘社会、道德和文化等因素力量的支持,才能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保证乡村卫生人员队伍的建设与稳定。

1 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强化利他主义精神

医学的职业本质决定了医生必须要把治病救人作为从医第一原则,这一点被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人们所认可。在《新世纪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中,也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列为其基本原则的第一条。如果没有了治病救人的任务,也就没有了医学的存在和发展。医务人员在面对患者时,首要的任务就是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考虑如何以最有效的办法、最及时的治疗和最优的治疗方案去解除患者的痛苦。

医生在面对患者时,必须坚持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必须坚持利他主义的精神。有了利他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才能建立起医学界和社会之间充分信任的心理氛围,才能形成良好的医疗秩序,才能提供为患者所满意的医疗服务。

2 改变传统医患关系模式坚持患者自主原则

医学面对的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作为主体存在的、能够作出主体决定、主动进行行为选择的患者。

大部分乡村两级医务人员,与村民既是医患关系,又是乡情亲情关系。所以,他们对待求医的村民更像是慈善的家长,在施行诊治的过程中,往往自己替患者做决定。虽然他们的诊疗方案考虑了患者的需要,但是忽略了患者的自主原则,认为只要是需要的治疗,患者就应该接受,不用和患者讨论。调查发现,乡村两级医务人员较少履行告知义务,他们认为只要把患者的病治好就行了,没有遵循患者自主原则和诚信沟通的原则。因此,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必须改变传统家长制的思维模式,坚持患者自主原则。

3 培育职业责任感营造高尚医风

职业责任感指的是从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一种总的认识和体悟,包括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认知,医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是医学职业精神的要求,是捍卫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

3.1 培养医学从业者的职业责任感

3.1.1 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

针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对本职业的热爱程度来看,在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中,有55.1%的人非常热爱和比较热爱自己的职业;有7.3%的人比较厌倦和非常厌倦自己的职业,详见表1。

表1 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对本职业的热爱程度

3.1.2 乡村医生。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和实地走访,发现被调查乡村医生对乡村医生这个职业比较厌倦的占2.8%;热爱的占78.7%,详见表2。

表2 村医是否热爱乡村医生这个职业

从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调查结果来看,乡镇医务人员中,热爱本职工作的占55.1%,低于乡村医生(78.7%)。这表明:我们需要加强乡村两级医务人员职业责任感建设,运用多种手段和途径大力培养医疗从业者对职业的执著和热爱,培育高尚的医德医风。从业者对职业的这种执著与热爱是永恒的,是从业者对职业的社会意义和道德责任的理性认识结果。

3.2 塑造医学从业者的职业成就感

3.2.1 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

被调查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中,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在治好患者的病后的心理感受由高到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职业责任、安慰和满足、荣誉感。

3.2.2 乡村医生。

被调查乡村医生治好村民的疾病后,心里的想法,按所选人次排序前三位依次为:职业责任、安慰和满足、感觉被尊重。

职业成就感是促进医务人员个人职业发展,提升其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自发的动力。培养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职业成就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机制,对他们的服务积极性、不良行为的纠正都有促进作用。[2]培养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成就感有多种途径和方法,运用道德楷模的力量是常用手段之一。如可在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培训过程中讲述一些医德高尚的医生的事迹;运用报刊、网站、橱窗等宣传工具介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典型,增加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成就感,使他们更好地为村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4 强化培训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本次调查发现,乡村卫生人才队伍的培训机会比较充分,有利于乡村卫生人才队伍专业技能的提升与巩固。被调查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中,在工作方面希望获得怎样的机会以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务由高到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提高临床技术、提供心理疏导、了解患者心理。

被调查乡村医生希望今后在医疗服务方面掌握的技能,按所选人次排序依次为:提高临床技术、了解患者心理、提供心理疏导。

只有具备娴熟的业务技术,才能有效地履行职业责任。医生具有提高业务能力的责任,必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因此,要把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不断加大对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力度,使他们获得充足的教育机会。鼓励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乡村两级医务人员承担着维护健康中国医疗网的网底的重要任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其永恒的话题。

5 增加医患沟通重塑医患信任

在社会学家齐美尔的眼中,信任属于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因为如果没有人们相互享有的普遍信任,社会本身将会瓦解。[3]郑也夫在《信任论》中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指出,中国社会原来就比较弱的公共信任程度在改革开放之后不断下降,其表现之一即对他者的信任、对机构的信任、乃至于对亲朋的信任之大幅度的降低和复杂化。[4]在这种背景下,医患之间的信任也受到了挑战。患者对于医生的信任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元的形态,既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又是一种道德信念的体现,受到社会制度文化和个体特征的综合影响。

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始于对医生群体及医疗卫生系统的一般信任,发展于与接诊医生建立起来的人际信任。由于医患之间缺乏沟通,个别医务人员的不当行为造成患者对医务人员不够信任的局面。因此,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重塑医患信任成为重要任务。这是由医疗服务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医学职业精神的要求。医务人员的职责在于为患者解除病痛,针对的对象不仅是疾病本身,还要关注疾病的载体——患者。因此,良好有效的医患沟通就成为医治疾病的前提条件。在整个诊疗过程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绪上的波动、思想的压力都会影响疾病的治疗,而患者往往对疾病一无所知,所以患者渴望医务人员可以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告知疾病相关信息,并能够给予他们情感的慰藉,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关怀和理解。为了个人的健康,他们会将一些个人最隐秘的信息告知医务人员。这一过程需要患者与医生结成一种亲密互信的医患关系,其本质在于患者对医务人员的绝对信任。医务人员的职责不仅在于救治患者的疾病,也包括替患者保密,在此过程中心正无私、无欲无求,与患者建立有效亲密的沟通。履行这些责任,尊重患者自主决定的权利,对患者保持关怀和同情心,获得患者全面的信任,才能够重塑和谐医患关系,建立起医学与社会的有效信任机制。

道德因素对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次调查研究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建设一支服务于农村和村民的乡村卫生人才队伍,需要运用道德的力量,重塑其医学职业精神。要改善职业生态伦理环境,规范乡村两级医务人员职业行为和职业责任,提高待遇水平,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上述一系列举措有助于改善目前我国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推进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增强农村居民享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

[1] 刘继同.卫生改革的价值基础与价值目标的宏观战略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6,(3):3-4.

[2] 孙咏莉,吕兆丰,王晓燕,等.优化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对策——基于北京M县的实地观察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5):587-589.

[3] G·齐美尔.货币哲学[M].许译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7.

[4] 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252.

猜你喜欢
卫生院医患医务人员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医学与法学(2020年3期)2020-09-18 09:21:28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卫生院切莫孤军作战
中国卫生(2015年11期)2015-11-10 03:17:34
警惕卫生院拖医改“后腿”
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12:02:50
卫生院重新吃上“大锅饭”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01-22 08:39:05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8
“编制”致卫生院陷尴尬境地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4
解开医患千千结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2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14
医患矛盾再会诊
中国卫生(2014年8期)2014-11-12 1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