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业旭 姚 峥 徐立新 赵国光
大型综合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机构的实践
■汉业旭①姚 峥①徐立新①赵国光①
综合医院 对口支援 社区卫生机构
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具体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机构工作实践为切入点,分享对口支援工作经验。同时,以点及面,分析当前影响对口支援工作的诸多因素,提出进一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建议: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系,保障就医连续性,并从支援单位、受援单位和政府3个层面思考如何进一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Author’s address:Xuanwu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No.45, Changchun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100053, PRC
随着对口支援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入,一些问题渐渐凸显,成为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发挥切实功效的阻碍。本文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具体对口支援工作实践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对口支援工作面临的诸多难点和有待加强之处,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希望对更好地贯彻落实这项工作有一定帮助。
1.1 医疗资源共享,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
医疗资源共享可以从相对意义上增加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1]。我院将医疗人力和设备设施资源合并,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我院建立了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专家库,向对口支援的社区卫生机构明确我院参加支援工作的专家名单(包括专业特色及在院出诊时间),说明各专科特色。同时,为对口支援的社区卫生机构提供我院开放的检验及大型设备检查项目目录,执行原北京市卫生局下发的《关于公布第三批临床检验结果相互通用的二级医院名单及相关要求的通知》,患者持二级医院检验报告单就诊时不再重复检验,减轻患者负担。
1.2 进一步实施双向转诊
我院于2010年开展对口社区转诊预约工作,坚持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开展符合社区实际、多种形式并存的双向转诊工作。按照《关于我院与社区转诊预约工作方案》的要求,建立我院与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畅通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同时,在现有流程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转诊流程,简化中间环节,建立急诊危重病救治绿色通道,对部分慢性病上转住院病人优先安排床位,确保上转急诊病人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1.3 培养与支援相结合,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人才水平
自我院开展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培养与支援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人才水平。根据受援医院进修学习计划,优先接收对口受援医院全科医生和护士实习进修,形成我院医生与受援医院全科医生的带教关系,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全院进修医生及护士的管理计划中。同时,落实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制定的考核评价标准和细则,将完成规定的支援服务天数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并将对口支援工作的完成情况纳入医院科室工作目标考核及年度个人考核之中。
1.4 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宣教活动
为更好地开展健康宣教工作,我院积极收集患者对健康宣教形式及内容的需求,面向社区开放我院“健康大课堂”和“老年健康大学”,并定期在社区卫生机构举办居民关心的健康知识宣教活动,指导病人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就对口支援可量化的工作而言,2010年—2013年,我院共接收社区转诊预约患者2439例;参加社区对口支援工作共计985人次,涉及到23个不同的科室;安排各科专家为受援社区医疗机构举办专题讲座,共计139讲;接收对口支援社区医疗机构进修人员20余人;为受援社区卫生机构提供我院开放的检验及大型设备检查项目目录69项(其中检验科检查项目21项,核医学检查项目48项)。
此外,依托我院的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充实了社区卫生人才队伍,使社区卫生机构的软实力得到提升。我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优化了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机构人才结构,提高其业务能力,并根据受援单位的医疗辐射范围、主要就医病种以及就医人群,就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具体内容进行协商,通过这种因地制宜工作方式,使得社区卫生机构及社区居民的各项需求得到了切实的关注并落到实处。积极吸纳各社区卫生机构参加我院各项科研项目,参与各种医疗方案的讨论及制定,不仅扩宽了社区卫生机构的工作视野,更丰富了其科学管理的理念。
3.1 全科医疗服务提供不足
三甲综合医院术业专攻的分科方式可为患者提供精细化的医疗,但对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援的医生来说,由于缺乏全科医疗的思维和技术而显得无用武之地:一方面,专业技术得不到施展,转而担当病情顾问或更多的提供咨询服务,对口支援的现实意义落空;另一方面,不能发挥带教功能,提供自身专业领域的指导,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作用较小。因此,全科医疗服务提供的不足不但影响对口支援服务的效果,更可能造成医疗人力资源的浪费。
3.2 慢性病诊疗需求较多
由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疾病谱以内科系统慢性病为主,对内科系统的专家需求多,而对外科系统的医生需求相对较少,导致了对口支援慢性病团队中内科系统科室的医生发挥作用较多,而外科系统科室医生发挥作用较少,从而出现了部分科室专家供不应求、部分科室专家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
3.3 服务时长难保证,服务延续性较弱
按照对口支援的文件要求,每名医生支援时间为每年15天,因此对口支援医生不能为社区患者提供长期、连续的服务,导致慢性病患者的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的观察缺乏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慢性病的规范化、连续化管理和患者就诊的积极性。相关研究也表明,出诊时间和专业的限制,加上在社区没有相应的仪器辅助检测,使得大医院支援医生的服务覆盖面和居民对其服务的满意程度受到了限制[2]。
3.4 进一步开展工作受限较多
当前政策法规无法满足进一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需要[3]:一方面,由于配套政策不健全和社区卫生机构医疗水平较低,使得医院和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机构之间很多工作无法开展,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引起转诊患者的诸多不便,也为医患关系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当前三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工作仍处于较低水平,收得上来转不下去的局面时有发生,使双向转诊工作变为单向接诊,给三级医院带来了相当大的医疗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再者,受现有医疗政策的制约,三级医院的医生进行对口支援的医疗自主权及医疗水平的发挥均受到制约,造成一种医生想下去但是下不去的尴尬境地,影响对口支援工作的效果。
4.1 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系
由于医疗实力及资源的差距,使得大量患者直接跳过基层医疗机构直奔三级医院,导致三级医院难以消解庞大的就医群体,同时也造成基层医疗萎缩和巨额投资的浪费。区域医疗联合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将医疗资源整合,从而引导患者有序、分层就医。在这个医疗体系中,三级医院要发挥学科优势,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在区域医疗体系内进一步开展双向转诊、人员交流和技术指导。同时,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确保医疗服务顺畅高效。
4.2 搭建连续性医疗平台
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应该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突破点,在社区卫生机构与三级医院间实现多元的联系机制,通过对口支援医生参与会诊与临床带教、简化双向转诊流程、共同开展疾病管理等协作形式,保证病程信息的动态流动和服务的无缝隙衔接。连续性医疗平台的搭建需要各项政策和制度的互相支撑,政府应发挥行政职能构建适宜的政策环境,促进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两级卫生服务体系的协同目标建立。政府、医院、社区卫生机构之间不断磨合和协调,逐步推进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间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实现。
4.3 政府实现重监轻管的职能转变
在医疗这样专业性较强的行业,政府应侧重于监督并适当放权,实现由单一的管理属性到“重监轻管”的兼容属性十分必要。当然“放权”不等于“放责”,该管的责无旁贷,该放的坚决放开:一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利用监管职能和考核机制,对支援工作的实施及成效进行监督,既要监督对口支援工作的质量与数量,保证提供给社区卫生机构支援力量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更要从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互动协作的角度出发,考核对口支援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给予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足够的自我发挥空间,鼓励依照双方自身特点和专业优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支持一些条件较为成熟的医疗联合体系探索创新性的对口支援方式,营造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
4.4 培养积极的支援和受援观念
对口支援工作往往受限于以下两种观念:一是支援单位缺乏主动提供支援的责任感和长期规划,对口支援工作变成负担,流于形式;二是受援单位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和自我提高的上进精神,对口支援工作变为一厢情愿。因此,培养积极的支援和受援观念十分必要。支援单位应明确支援工作的意义和使命,受援单位要以支援工作为契机,加快内涵建设,逐步实现自我发展。对口支援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以资本、技术为纽带,在支援和受援双方之间形成共享、互惠的支援合作环境,发挥行政职能,调动支援与受援两方的积极性[4],同时加强监督,杜绝形式主义和谋取私利。
[1] 陈竺.切实推进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N].健康报,2011-04-04(1).
[2] 李志建,马进.我国省际间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水平分解及地区差异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5):321.
[3] 李雪松,翟三江.我院坚持城乡医院长期对口支援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6):18-19.
[4] 王静.我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回顾[J].现代医院管理,2011,9(1):15-17.
Practice on the work of support community health agencies by large general Hospital
HAN Yexu, YAO Zheng, XU Llxin, ZHAO Guoguang// Chinese Hospitals. -2014,18(12):37-38
general hospital, counterpart support, community health agency
putting the specific practices of Xuanwu Hospital’s counterpart support work as the start point, the valuable support work experience was shared.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ounterpart support work integrally were discussed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counterpart support work such as establishing regional medical joint system, ensuring the continuity of medical care were presented. And how to further develop counterpart support in aspects of support units, beneficiary units and government were also discussed.
2014-06-17](责任编辑 鲍文琦)
①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00053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
姚 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门诊部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E-mail:xwyymz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