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鹏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音乐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洛可可时期(rococo)兴盛于18世纪30至50年代,原指当时宫廷建筑艺术中秀丽纤巧、轻盈典雅,带有装饰性的风格,后来影响到音乐艺术,形成秀丽典雅、乐风轻盈、手法简洁的特点。这种新的音乐风格并非巴洛克音乐风格的延续,而是古典音乐风格的前身,主要反映在喜歌剧和交响曲中。
歌剧从佛罗伦萨诞生之后由于正歌剧相对公式化,千篇一律神像般的人物和说教式的情感被人们厌倦而开始逐渐衰退。作曲家为了打破这种僵局,尝试性地在正歌剧中插入了幕间剧(intermezzo),通常安排在歌剧两幕之间,有时亦可安排在全剧结束后上演。幕间剧普遍分为两场,16世纪时初具雏形,17世纪逐渐定型,18世纪开始在意大利喜歌剧中广为使用。内容取材于日常生活,具有喜剧特征。
1733年8月28日,佩尔戈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1710-1736)的正歌剧《傲慢的囚徒》(Il prigionier superbo)在那不勒斯上演,结果在其中加入的幕间剧《女仆作夫人》(La serva padrona)大获好评,次日又要求再次上演,不久便传遍意大利各地。这部幕间剧把机智聪明的女仆刻画得栩栩如生,音乐轻松活泼,充满生活气息。佩尔戈莱西在此剧中创立了一种形式,这种新体裁用模仿正歌剧中咏叹调的独唱去嘲弄那些自命不凡的英雄歌剧,使它在200年内成为意大利喜歌剧的基调。此剧的上演标志着意大利喜歌剧的诞生,自此喜歌剧逐渐趋向成熟并从意大利传播出去。
喜歌剧这一术语指在风格上比正歌剧轻松的作品,中文词汇来自于意大利喜歌剧“opera buffa”,是欧洲各国出现的带有轻松风格的新型歌剧。他的“新”表现在题材内容、演出方式以及语言上。题材取自日常生活,音乐风格轻快幽默,较为通俗易懂。
喜歌剧在内容上打破了正歌剧以王公贵族为主角,市井平民只能充当配角的局面。不再赞颂神话或历史的英雄,而表现日常生活场景或普通人的小事情。主要采用日常生活中富有人情味或滑稽性的故事为脚本,音乐多为较简单且通俗的旋律和调子。在形式上,打破了严整、典雅的结构,曲式自由,只需少数人物在简单的布景里演唱,表现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在表演技巧上运用散文式的歌词,节奏随语言而动,特别是绕口令式的宣叙调十分生动诙谐。结尾往往是团圆或胜利,终场时全体角色陆续登场,以重唱、小合唱造成高潮以赢得观众的赞美。与此同时,喜歌剧台本变得更为精炼,伤感悲怆性格的情节脱颖而出,与传统戏剧情节并存。
继意大利喜歌剧之后,欧洲各国也出现了各自的喜歌剧,颇有成就的属法国喜歌剧(opera comique)和德国歌唱剧(singspiel)。唱词上运用本国的民族语言,打破了正歌剧时代意大利语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法国喜歌剧和德国歌唱剧对话用念白的形式,而意大利的喜歌剧将对话配上音乐变成宣叙调来咏唱。意大利喜歌剧一直保持它特有的轻松戏谑的风格,并且强调重唱与乐队在终场的作用,始终以表现精神世界最个性化的情感作为中心题材。意大利喜歌剧的实际表现比法国喜歌剧和德国歌唱剧更成熟,也更具艺术魅力。
喜歌剧《女仆作夫人》在意大利取得成功之后,在1746年和1752年佩尔戈莱西带着这部喜歌剧两度在巴黎公演,引起了支持者与反对者的长期争论,许多法国的文人、音乐家及皇室人士都卷入了这场论战。以路易十五为首的贵族保守派支持吕利、拉莫为代表的法国乐派,认为它破坏了歌剧的神圣传统,坚持宫廷贵族的艺术趣味,维护所谓“法国歌剧传统”。以皇后和卢梭等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支持这种新的歌剧体裁,热情赞颂意大利喜歌剧的新鲜活力,批评法国人刻板保守的趣味。
在论战难分胜负的情况下贵族保守派推出了一部叫做《狄东与清晨》的新作品,并借助蓬帕杜尔夫人的威力大造声势,试图压倒百科全书派,但这部作品表现平平。而支持意大利喜歌剧的作曲家卢梭亲自创作了一部田园风格的喜歌剧《乡村占卜师》(1752),他把意大利喜歌剧的长处和法国庙会滑稽歌剧中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把歌唱和对白结合在一起,把舞蹈和哑剧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改革观点。
这场论争不仅仅推动了喜歌剧在法国的传播和发展,而且促进了法国早期喜歌剧的创作,还形成了法国式喜歌剧的基本模式。这场争论不但解决了一个有关艺术风格和标准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它开启了一个时代,并以描写人性和人的感情为艺术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正歌剧是一种严肃的歌剧,题材崇高,多取神话中英雄牧歌式的故事,描写的都是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有关帝王将相或是鬼神的传说。正歌剧中题材选定,正是王权对人类的统治,里面的神灵象征着王权的强大与庄重。喜歌剧开创了新的歌剧题材,取材于日常生活,描写的对象从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逐渐转向了人间的真实情感,这在歌剧史上可谓是掀开了伟大的一页。正歌剧给予人们更多的是一种理想的激情,是远离人间的所谓的崇高和质朴,而喜歌剧这种新的歌剧题材,真正把歌剧音乐从天上带到人间。
一部成功的歌剧不仅要有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妙音乐之外,而且更重要的是用生动的音乐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伟大的歌剧作曲家透过社会时代的因素,诸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等,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奥妙,刻画更为典型的人物形象。
喜歌剧在继承正歌剧的优良传统之外,用幽默,讽刺等喜剧手法使之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开始重视人物形象个性化的刻画和音乐在人物感情刻画上的作用。成功的歌剧往往要依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支撑,而音乐则是人物造型的关键。戏剧性的音乐构成剧情的脉络,推动剧情的发展,把音符对准了有个性的人物,大胆地歌颂人的爱情,而非抽象的感情。
我们不难发现,在喜歌剧中男中低音角色往往比较多,承担了歌剧最重要的角色,这和当时歌唱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之前正歌剧的主角,往往是女声占主要地位,即使是男声角色,一般由女中音或低音来替代,这是当时的审美趣味和歌唱技术的因素所决定的。由于当时技术的局限,男高音声部在演唱高音时还是显得很困难,而男中音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演唱可以说已经游刃有余,所以男中低音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优势,成为舞台上的主角。
《女仆作夫人》中男中音乌贝托的音乐唱段一经上演便成为喜歌剧的典型,体现出了意大利喜歌剧的成就之一,充分发挥了男中音的潜力。这些特点直接影响到莫扎特创作出了伟大的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的妙笔刻画出了费加罗活灵活现的角色,论他的身份只不过是个佣人,原先在正歌剧里只能是跑龙套,可是在这部喜歌剧中成为了舞台上的主角。
喜歌剧的发展对正在成长的交响音乐特有的语汇产生了一定影响。喜歌剧的大师也都积极参加了在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对于交响乐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创造,这就是与剧本的内容相关,并作为剧情前奏的序曲。后来曼海姆乐派(Mannheim)的创始人施塔米兹(Stamitz)父子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形成了享誉世界的交响曲。
喜歌剧所描写的对象从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逐渐转向了人间的真实情感,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现象和规律。喜歌剧使歌词与音乐巧妙的配合,使音乐与人物形象相吻合,把快活的旋律与急促的音型模式结合,用男低音塑造性格突出的有趣的人物。所有这些特征都在后来的罗西尼和多尼采蒂的喜歌剧里,以及在威尔第的《法尔斯塔夫》(Falstaff)和费拉里的《四个鲁莽汉子》(I quattro rusteghi)等作品中得到再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沛纶.歌剧辞典.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3.
[2]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3.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7.
[4]林逸聪.音乐圣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