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萍 (杭师大附属仓前实验小学 浙江杭州 310000)
从教十余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原本在低中段那一张张原本可爱阳光的脸在高段会变得平淡冷漠;那明亮纯净的天籁之音也会被苍白不自信的声音所取代。不爱唱歌以及不会唱歌的现象仿佛在小学高段一下子突显出来,面对这常见不怪的共同难题,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发现了存在于学生中较为普遍的“三句话”现象:
(一)第一句:“我笨,天生五音不全,所以我不会唱”。
小城是六(3)班的副班长,在期末音乐测试中他放弃了歌曲演唱这项内容。他很坦诚地说:“我五音不全,唱与不唱都丢面子,还不如不唱。”我笑着对他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歌曲也同样,每一个人会有他独特的诠释和演绎。老师希望看到你的独特表现。”但小城最终回答:“老师,我不愿意做被人耻笑的哈姆雷特。”
(二)第二句:“我烦,歌曲不喜欢,所以不爱唱”。
我们常常感到高段的音乐歌唱课,“旁观者”会越来越多,即使他们不捣乱,也处于一种漠然的状态,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我常常开玩笑地说:男生一到音乐课就成为最安静的“观众”了。在学唱《翁嘿呀》时,某位调皮的学生直截了当地说:“这首歌曲音太高,歌词又很背(过时),唱得好才怪!”
(三)第三句:“我怕,同学会取笑,所以我不敢唱”。
一次教研课(借班上课)教唱《田野在召唤》这首歌曲,在熟悉两声部的旋律后,我请一些孩子唱唱自己声部的旋律。当请到一位小女孩时,只见她紧锁眉头、不知所措,就是不敢开口,引来其他孩子的一阵哄笑。课后了解到这个女孩由于自身嗓音特别,只要一唱歌就会引来同学的嘲笑。久而久之,她对歌唱的向往和热情就被这笑声给抹杀掉了。
(一)学生自身因素:
热爱歌唱是孩子们的天性,可为什么到了高年级就不敢唱、不爱唱、不会唱了呢?是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骤变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等明显增强,因此他们对于歌唱的积极性就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1.自我意识增强带来的干扰
小学高段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得很快,但叛逆心理也随之增强,独立性和幼稚性的矛盾日益突出。他们不再唯老师之命是听,对老师的教育时违时从,对枯燥的教学和单一的训练方式都不感兴趣。如果只是按照音符,唱天指天、唱地踏地,学生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厌烦情绪。
2.失败及负面体验带来的干扰
小学高段学生的特长差异日趋明显,随着歌唱难度的增加、教师对歌唱效果的更高要求,一些学生一旦发现自己在歌唱这一技能上发展出现障碍,就会充满失败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3.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扰
不少孩子在小学高段就出现了声带的变声期,嗓音发生了诸多变化:沙哑、低沉;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连自己都能明显感觉到唱得不如以前的好听了,歌唱的兴趣逐渐淡化,当然也不愿意再张嘴唱歌了。
(二)教学方面因素:
造成歌唱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学习内动力的原因,有学校教育观念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教育环境的原因。但最为直接的原因还是音乐老师在教学上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造成孩子消极抵触的心理状态。
1.教学不活: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化
小学高段的歌唱教学中大部分是合唱曲目,碰到难度大的歌曲:如《同一首歌》《茉莉花》《拉起手》,很多老师不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旋律——进行单声部教唱,就是照谱一音不动地教唱。前者虽然降低了难度,但学生面对已经会唱的歌曲会觉得索然无味;而后者往往让学生抓不住音准,渐渐失去对唱歌的兴趣。
2.教学不奇:教学方法过于程式化
一首歌曲从不熟悉到会唱再到唱好,老师往往离不开这些步骤:聆听、视唱旋律、唱歌词、情感处理等。在单调无趣、机械的重复中,唱歌变得像组装一台机器,不断地通过零件的组合而完成,失去了歌曲原有的内在魅力,学生当然也失去了演唱的积极性。“声为情役,腔为情生。”没有真实感情的投入,当然体会不到歌唱的乐趣。
3.教学不精:教学评价过于单一化
在歌唱教学中,只注重师评,缺少自评,更缺乏互评,评价语言单一。如果老师只使用学生发声的位置、情感的演绎等一些技能方面的术语来进行评价,久而久之学生会感觉课堂缺少乐趣和吸引力,和老师逐渐产生距离。高年级学生已经不轻信表扬的话,对于“你是个好孩子,歌声也要很美”“老师真喜欢你们动听的歌声,能不能……”这样的话,他会马上反驳“我不是好孩子,所以……”,一味的表扬也会导致激励效果降低。
敢于歌唱、学会歌唱、爱好歌唱是学生自信心和乐观态度的显现,如何排除学生的歌唱心理障碍,使学生爱唱、会唱、敢唱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增强歌唱欲望,让学生敢唱
激励是成功教育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真正“参与”的动力源泉。教师要在集体的氛围中,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找回孩子的自信,扬起学习的激情,增加歌唱的欲望:
1.情感恬适,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首先,教师要贴近学生,成为学生的交谈者、倾听者、建议者、合作者,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缩短心理的距离。老师的赞许的目光、温柔的动作、温馨的话语,都会滋润孩子的心田,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激发进取的勇气。
其次,教师要学会期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该用宽大的胸怀,包容接纳孩子的缺点,急于求成反而伤害孩子最宝贵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对于一些想唱又不敢唱的学生,需要老师帮助他们重新建立歌唱的自信心;针对某首歌曲不爱唱的孩子,教师要有宽容之心,允许他们的独特偏好。
另外,教师还要叫得出每个孩子的名字。老师叫出学生的名字,应该很容易的事情。但音乐老师上课班级多,往往一个老师同时在教三、四百个学生,要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并不容易。我所教的六(1)班在音乐课上都有自己的小名。依依、东东、珠珠……随着这一声声亲切的称呼,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柔情和喜爱。
2.抓住瞬间,演绎未曾预约的精彩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特别是歌唱教学,会有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瞬间。而这些生成点往往一闪而过,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在学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时,我发现一个男孩子没跟大家唱,而在做机关枪的扫射动作,嘴里还“答答答”的叫着。多好的点子,我用短短的几句话就把他隆重的展现在大家面前:大家都超级佩服洛桑的口技吧!我们班也有位“洛桑传人”,他居然想到用机关枪的声音为歌曲烘托音效,真有创意。接着我让他组成了一个音效声部,加上大炮声、刺刀声,丰富歌曲的表现力。在这节音乐课上我看到了他的喜悦和自信,并且相信那种喜悦和骄傲会促使他形成良好的歌唱动机。
3.展示风采,彰显教师个人魅力
教师的个人魅力在音乐课堂中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能力和专长,可以是美的范唱、拿手的器乐演奏、翩翩的舞姿、即兴的作画等等,从而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深刻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倍增,并且信赖教师的知识、信念、修养和教育机智。
如学唱《银杯》时,我表演了一段蒙古舞;在学唱《洛列莱》时,我让学生边听歌曲边看我画美女图。在赢得学生掌声的同时,让学生直接领会歌曲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从视觉、听觉中感受歌曲的底蕴,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欲望。
(二)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会唱
一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两大因素:兴趣与压力。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压力是学习的外部动力,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兴趣就成为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
1.转变观念,合理使用教材
教材对于教学而言不是“束缚”,而是“引领”。它所规定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感受教材所选择素材的独特视角,尽可能地发挥这些教学内容的教育教学功能,吸引学生参与整个音乐学习的过程。如《红河谷》的教唱中,要充分挖掘加拿大红河谷的美丽风光,并据此进行个别乐句的熟悉与掌握,使学生在美的视觉和听觉中解决歌曲的难点,使学歌变成一种简单而又有趣的活动。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等存在的客观差异,善于依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素材、改造素材、乃至于创造新的素材。如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学生非常喜欢看,而它的主题曲学生也很爱听,于是我就选择了歌曲的主旋律进行四声部的卡农练习,这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觉,纷纷感叹:原来这首歌曲还能这样唱!
2.因材施教,确立不同层次的成功点
一个经常不受关注的孩子,其学习动机往往会不够明确。每个孩子具有不同层次的音乐素养,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给他确立不同的起点和成功点。珠珠歌唱时音不准,老是跑调,但是她的节奏感比较好,在学唱《摇篮曲》时我引导:同学们听听,老师都很难唱好的前倚音珠珠竟然唱得这么准,真是不错。为为的嗓子已经变声,但他是八级“钢琴大师”,所以很多曲子就由他来伴奏,我和学生一起唱。东东是个捣蛋鬼,但他的口哨吹的一级棒,我就让他承担前奏或间奏的工作。越是有问题的孩子,越是多给他一些表现的机会,让他感觉自己很能干,让他受到大家的关注和欣赏。
每一首歌曲也可以根据班级的特点进行改编、加工和创新,从而建立不同的教学重点和目标,让每个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感受音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学唱《同一首歌》时,我根据六年级三个班的不同特点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六(1)班音准、节奏较好,我就进行了完整的二声部教学;六(2)班唱歌技能较弱,我就选择了高声部的旋律,但加上了B段旋律的教学;六(3)班的音色很不错,而且歌唱积极性较高,我就增加了领唱内容的教学。
(三)养成内化,促学生爱唱
如果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那就是一种内化。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歌唱如果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发的、自觉的行为,那么我们的教学将轻松和有趣很多。
1.录制班级合唱曲
在开学伊始,我会给每个班准备好一张空白光碟,每当学唱好一首歌曲,在学生认为的最佳状态时把歌声录下来。然后选择好的歌声通过学校的“小雨点”广播的“点歌台”栏目把歌声送给学生想送的人(例如老师、好朋友等)。每当听到自己班的歌声在校园里飘扬,孩子们总是不好意思地低着头窃笑。久而久之,“唱好每一首歌”在孩子们心中内化,形成一种共同愿望。
2.制作个人演唱评价表
在歌唱课中要通过自评、互评、教师参评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获得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歌唱的喜爱,并促成内化。我给高年级孩子人手一张歌唱评价表:
这样,学生的评价就具体化、可操作化了。只要有歌唱,它随时随地可以发挥作用。使学生在评价中产生歌唱的积极性,发现自己的潜能,并且建立进一步发展的信心。
经过实践,感觉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学生的音乐技能、技巧比之前有多少长进,也不是学生在音乐比赛中获得了多高的奖项,而是学生对歌唱教学的参与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心态好了,“旁观生”少了,特别是男孩子的主动参与意识大大增加了;情绪高了,探索意识强了,对于合唱歌曲不再排斥和害怕了;状态稳了,创新能力涨了,不少学生学会了利用自己的特长表现歌曲,学会了驾驭歌曲、享受歌曲。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是在有了感情之后,才去歌唱的。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就是肯定了自己的存在。走出音乐教室,展现的是优美的歌声、愉快的心情和健康向上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鬓尊×蒹栽尹栽/》缎67嗦柯庑祺尬钵「/倥姝存恣吞畴粗伛311:/
[3]聂艳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10).
[5]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次版.
[6]张娟.《如何打造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7]李冰雁.《课程评价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1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