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段敏
(内蒙古中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宋一亭教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经验
张晶段敏
(内蒙古中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宋一亭 心衰 经验
宋一亭教授,从医50余年,系国家第2批、第4批、第5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医疗与科学研究工作,中医理论渊博深厚,尤其在中医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临床诊疗特点。
慢性充血性心衰具有预后差,死亡率高的特点[1],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2]。该病患者生存质量差,病情极易反复[3]。在跟师过程中笔者发现应用中医的辨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心衰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阻止病情的反复。宋师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在临床中取得良好的疗效,笔者有幸跟随宋师学习,稍有心得,现总结宋师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治疗经验与同道分享。
本病属中医“胸痹”、“心悸”、“水肿”、“喘证”等范畴。该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病因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亦或劳累、大量饮酒、暴食等因素,而使本病诱发或加重。病机较为复杂,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为本虚标实,本虚为心肾阴阳气血亏虚,尤其以心肾阳气虚衰为主。标实为水饮停滞、痰浊壅塞、瘀血阻滞。涉及肺、脾、肝脏,病证表现是水肿、瘀血。根据病理阶段的不同,病变脏腑侧重不同,病机也稍有不同。本病一般发生于大病久病之后。此时脾肾阳气虚衰,既不能温养心脉,也不能蒸化水液,停聚而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遏,可发为胸痹、或心悸。肾阳气虚衰,肾不化气行水,水湿泛溢,或气不归元,纳摄失常,则可发为喘证、水肿[4]。
1.1 从肾阳虚衰分析来看 肾阳虚衰,温煦失职,肾不化气行水为本,水液代谢功能失调为标。肾乃先天之本,水火之脏,脏腑阴阳之根,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阳虚衰,肾不化气行水,水湿泛滥,泛溢肌肤,尿量减少,体液增加,体循环淤血,是加重心脏负荷的一个病理机制。肾的阳气虚衰,水寒射肺,痰湿壅滞,而使虚衰的阳气不能宣发,可致肺气不宣,同时又因肾气虚,肾的纳摄功能失常,症见吸多呼少,吸气困难,动辄气喘,咳唾、喘息不得卧,表现为肺循环淤血,亦是加重心衰的一个病理机制。肾阳虚导致脾阳虚,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加重水液内停,更加重体循环淤血;且因脾胃功能障碍,胃肠道淤血,不能摄入,后天之本功能丧失,亦可使心衰加重,所以脾阳虚、脾胃功能障碍也是加重心衰的一个病理机制。
1.2 从心的阳气虚衰来分析 心之阳气虚衰可分为心气虚、心阳虚衰两个方面。心气虚表现为心气不足,功能衰退的病理变化,其特点为运血无力和心神不足。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则心力、心律、心率有所改变,血脉失充,血行无力,心神失养,则心神不宁,症见心悸气短、动辄尤甚,所以心气虚为心衰的一个病理机制。心阳虚衰表现为虚寒内生,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其病机特点为虚寒内生,血行不畅,心神不足。心阳虚衰,不能温煦,则虚寒内生。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血脉失于阳气温煦,则血行不畅,甚则寒凝血瘀,故心衰患者颜面口唇紫绀、舌紫暗。心神失于阳气鼓动振奋,则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减弱,见胸憋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所以心阳虚衰为心衰的另一个病理机制。心衰患者阳气虚衰,卫阳不能固摄,所以易外感,而感冒也可加重心衰。
根据本病的标本虚实,阴阳、气血、邪正盛衰的不同,治疗亦灵活采用标本同治,攻补兼施,扶正祛邪之法。但治疗大法是补阳益气,利水消肿,佐以活血化瘀,宣肺平喘,健脾养胃。方用参附汤合五皮饮加减。本病病机为心肾阳虚衰,温煦失职,肾不化气,水湿泛溢肌肤,症见水肿,腰以下为甚,尿量减少,形寒肢冷。心的阳气虚衰,无力运血,则胸闷、心悸、气短、血瘀。根据病机要点,治疗用参附汤加五皮饮,佐黄芪、白术、车前子、泽泻、葶苈子、桔梗、细辛、地龙、水蛭等,以温补元阳、益气、利水、消肿、健脾、止喘、消瘀。五皮饮去大腹皮用冬瓜皮,《滇南本草》注本药“止渴、消痰、利小便”。《药性切用》则注该药“行皮间水湿,善消肤肿”。在此用以增加利水消肿之效,兼治喘满;用茯苓皮,甘淡性平,专攻皮肤水湿,奏利水消肿之效,亦能健脾;陈皮理气和胃,醒脾化湿;桑白皮清降肺气,通调水道以利水消肿;而命门阳气虚衰,卫阳不能固摄,易外感,用生姜皮以和脾散水消肿、益卫解表;用人参、炮附子,取其大补元阳、大补元气,用以补气固脱、回阳救逆;黄芪以升举阳气、益卫固表、利水消肿;而水寒射肺,痰湿壅滞,肺气不宣,肾不纳气之类,用桔梗以宣发肺气,细辛(应在保证患者的肝肾功能正常的前提下用该药)以解除表邪、温肺化饮,地龙以平喘利尿,葶苈子以泻肺平喘、利水消肿[5]。对于顽痰不化,加白芥子以温肺化痰、利气散结;脾失健运,脾胃功能障碍,加白术以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或佐以焦三仙、鸡内金以健脾胃、助消化;加水蛭、丹参以破血逐瘀,疏通经脉。
患某,男性,45岁,因胸憋闷,气短,乏力月余,曾前往多家综合性医院就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衰,并住院治疗纠正心衰,但疗效不满意。住院期间医生建议该患者及家属,可以考虑心肌干细胞移植等手术治疗方案,患者未予接受。2011年10月24日来本院初诊,胸憋闷,心悸气短,动辄尤甚,乏力,伴见双下肢及眼睑浮肿,口唇紫绀,小便短少,大便如常,舌紫暗,苔白腻,脉沉滑无力。查心脏彩超示:全心扩大,室壁运动普遍减低、且欠协调,LADs 50.9 mm,RADs 44.7 mm,LVDd 71.9 mm,LVDs 60.4,二、三尖瓣中量+返流,肺动脉压增高,EF 32.5%,左室收缩功能明显减低,仍考虑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查肝、肾功能正常。宋师辨证为阳气虚衰、水饮凌心证,治以温阳利水,益气活血。处方:炮附子12 g,人参10 g,茯苓皮20 g,炙桑皮 15 g,冬瓜皮 15 g,生姜皮 20 g,陈皮 12 g,黄芪 30 g,白术 15 g,车前子 30 g,泽泻 20 g,水蛭 20 g,丹参 30 g,葶苈子 15 g,桔梗 10 g,细辛 3 g,地龙 10 g,甘草 10 g。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配合口服双氢克尿噻片25 mg、螺内酯片20 mg,隔日服1次,1周后症状有所好转,改为隔2 d服1次,1月后,水肿消失,停西药。治疗开始地高辛片剂量0.125 mg,每日1次,10 d后胸憋闷,心悸气短、动辄尤甚诸症明显减轻,改为隔日1次,1个月后停药。中药方剂一直服用,症状逐渐好转,心脏的功能逐渐恢复。患者每月进行心脏彩超检查、监测,经过近6个月的治疗,临床症状痊愈,且心脏彩超结果也基本恢复正常。2012年3月22日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各心腔内经正常范围,室壁运动正常范围,三尖瓣微量反流,二尖瓣轻量返流,左室舒张功能减低,EF 57%。之后经过断续的中药治疗,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本例宋师根据证、舌、脉,诊断为本虚标实之胸痹,辨证为心肾阳气虚衰、水饮凌心、瘀血阻滞,方用参附汤合五皮饮加减,标本同治,温阳益气与利水活血并治。参附汤出自《正体类要》,五皮(饮)散出自《华氏中藏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含有多种人参皂苷,具有强心、抗休克,提高应激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疲劳等作用;附子有强心、抗炎,增加机体抗氧化能力,具有抗衰老等作用;然后合以利水消肿之五皮饮,以及宋师的经验用药,通过恰当的配伍,准确的辨证分析,精准得当的药物剂量,及时的治疗,收到良好的疗效。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0-172.
[3]2012年欧洲心脏学会.《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处理指南》简介[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12(6):435-437.
[4]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62-272.
[5]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38,424-425.
R249.8
A
1004-745X(2014)07-1283-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7.028
201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