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双语领域本体在《道德经》英译描述性批评中的应用

2014-01-26 10:25姚振军郑旭红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描述性道德经译本

姚振军,郑旭红

(1.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2.大连外国语学院计算机教研部,辽宁大连116002)

自建双语领域本体在《道德经》英译描述性批评中的应用

姚振军1,郑旭红2

(1.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2.大连外国语学院计算机教研部,辽宁大连116002)

旨在利用知识工程中的本体在术语和概念等方面的优点,在描述翻译学视野下,通过自建领域本体为典籍英译翻译批评提供一个新的参照,以便于更加客观、科学地以实证的方法来对《道德经》多译本进行描述性的批评。

描述翻译学;翻译批评;领域本体;道德经英译

《道德经》是公认的除《圣经》以外翻译版本最多的著作[1]。据调查,在翻译历史上关于《道德经》的译本有两百多种,其中英文译本也有几十种,并且还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现[2]。

汪榕培教授是国内当代学者中较早从事《道德经》英译的工作的翻译家(1991年与Puffenberger合作完成《英译老子》),并于1992年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上发表《‘译可译,非常译’《英译老子》纵横谈》,该文献是中国知网中能检索到的最早的关于《道德经》英译的研究。自此,《道德经》的英译研究开始逐步发展,最近几年掀起了研究高潮[3]。汪榕培教授以“传神达意”的思想为指导,对《道德经》的理雅各译本和林语堂译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评价[4]。在该文中汪教授指出了《道德经》概念的术语化。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逻辑严密,不仅要在文字上仔细推敲,还必须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把握。作为中国哲学思想的始祖,老子首创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如“道”“德”“有”等。作为哲学著作的翻译,概念的准确和术语化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旨在利用知识工程中的本体在术语和概念等方面的优点,力争使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悠久的以文化典籍为代表的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描述翻译学视野下,典籍英译翻译批评的领域的本体的建立,可以为典籍英译翻译批评提供一个新的翻译批评的参照,以便于更加客观、科学地以实证的方法来描述《道德经》不同译本多方面的异同。

本体的概念起源于哲学领域,是概念模型明确的规范说明[5]。从功能上来讲,本体和数据库有些相似,但是本体比数据库表达的知识要丰富[6]。本文尝试性将本体技术应用于《道德经》多译本的描述性批评中。

一、描述翻译学与基于本体技术的描述性翻译批评

霍尔姆斯将翻译研究分为纯翻译研究(Pure)和应用翻译研究(Applied)两大类。前者可以包括理论翻译研究(Translation Theory)和描述翻译研究两个分支。理论翻译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般性原则,用以解释和预测翻译行为和作品等现象”[7];应用翻译研究主要是指翻译规范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它可以进一步被分为四个范畴:译者培训、提供翻译工具、制定翻译策略、翻译批评[8],如图1。

图1 霍尔姆斯的翻译研究基本图示

如图2,DTS和翻译批评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但是描述研究分支是翻译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分支,因为该分支的研究成果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和依据。描述性翻译理论通过对译本、功能和过程的描述可以总结规律,发现本质,从而为普遍翻译理论的创立提供基础性的规则和模式。因此,翻译理论的得出是基于描述性的翻译分析。另一方面,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将指导翻译的各个应用分支,其中也包括翻译批评。以翻译理论为媒介,翻译批评和翻译批评理论将间接受到描述性翻译的影响。因此,基于描述性翻译的翻译批评理论一定会具有描述性特点。

图2 描述翻译学(DTS)与翻译批评之间的关系

翻译批评的标准应该建立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之上,而描述翻译学(DTS)视野下的翻译批评理论应该具有自身的特点[9]。

(1)DTS视野下的翻译批评理论中应该包含功能、过程和译本三个参数,并且它们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由于对功能、过程和译本三个参数的重视,DTS视野下的翻译批评不再将原作看为翻译的中心和绝对标准,也不再将“忠实原作”看作翻译的唯一目标。传统翻译标准都是建立在翻译理想和主观审美之上,而没有认真考虑翻译现实的问题。事实上译者往往不会顾忌传统翻译标准对他们的约束,而出于翻译的目的、自己的理解等使译文背离原作。这种情况使传统的规范性翻译研究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传统译论和语言学翻译研究的局限性呼唤新的研究方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翻译描述发展起来。描述的方法使研究者得以客观全面地看待翻译,而不必拘泥于“忠实”理想,从而使翻译研究超越了传统译论的局限性,并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DTS视野下的翻译批评应该遵循“功能优先原则”。翻译在目标语文化里的地位是翻译文本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翻译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为填补某个空白而出现的,其结果是译者在某个文化中起到了为该文化利益服务的作用,所以译本可以为目标语文化赋予新的功能。描述翻译研究注重的是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正因如此,基于DTS的翻译批评理论应该将功能放在首位。

(2)DTS视野下的翻译批评理论应该更加重视目标语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所谓描述翻译理论,就是在研究翻译的过程、译本和功能的时候,把翻译放在时代之中去研究。

(3)DTS视野下的翻译批评理论更加倡导细读文本。描述学派正是通过细读一些翻译作品发现了其中有不少违反当时行为常式的情况。这种情况已经无法用现有的翻译理论合理充分地加以解释。为了解释这种有违常规的翻译现象,描述翻译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开始研究是不是有文本之外的因素在影响着译文文本,从而开始钻研文本和文化的互动关系。

(4)DTS视野下的翻译批评理应提倡减少价值判断,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如果在翻译批评中一味强调主体因素,而忽略了客观主义的立场,就不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来制定标准,结果就会将原文文本作为模仿的对象与唯一参照。这正式描述性翻译研究所否定的做法。

(5)描述翻译研究离不开语料库,DTS视野下的翻译批评理也离不开语料库。王克非指出,语料库翻译学有两方面理论发展的支持:其一,语义观转变为情境观,突破了传统的“对等”,将其视为一定社会文化情境中语言使用的对应;第二,描写翻译研究范式打破了原作的主宰地位[10]。

本文通过对描述翻译学视野下的翻译批评研究特点的浅析,以期为翻译批评的描述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探索,使描述翻译学理论研究与应用领域中的翻译批评的间接联系成为直接关联,并最终形成描述性翻译批评。为了更好地进行描述性翻译批评,本文引入了本体技术进行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建设。

在描述翻译学视野下,翻译批评的领域的本体的建立,为翻译批评提供一个新的翻译批评的标准与参照。在原有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基于本体的描述性翻译批评研究有利于更客观、科学地以实证的方法来描述同一文本的不同译本多方面的异同。

二、自建领域本体与《道德经》英译的描述性批评

本文选取老子的《道德经》英译本作为实验对象来展示本文所构建的基于文化负载词的典籍英译批评双与领域本体在典籍英译的描述性批评中的实际应用。

根据描述性翻译批评理论,翻译研究方法是将翻译结果看作既定事实,追寻影响翻译过程的社会历史因素以及翻译作品在归宿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和享有的地位,并对此进行历时性综合描述。

本文研究中85个译本均为来自网络资源的电子本,在研究过程中参阅了比较权威的纸质版本,主要是汪榕培教授与Puffenberger合译的《英译老子》,韦利英译、陈鼓应今译、傅惠生教授校注的汉英对照、文白对照的《老子》。经过人工校验,删除了85个版本中7个译本,有效试验样本78个,再将有效试验样本与汪本、韦本相比照,人工进行本体构造。

如图3所示,文化负载词“道”共有76个实体,每个实体都对应四个概念属性:hasPartOf-Speech,isTranslatedBy,isPartOf,isTranslated IntoEnglishAs,同时,为了使其他本体研究者理解本领域本体,添加注释值(annotation value),Protégé中有rdfs:label,owl:versionInfo,rdfs:comment,rdfs:is-DdefinedBy,rdfs:seeAlso本文首先确定的注释值rdfs:comment为某一特定文化负载词所在的双语对齐的参照句。

图3 “道07”实例的属性和注释值

与之类似,继续创建其他类的实体,如图4所示。

图4 中国典籍“道德经”的实例的Jambalaya导航视图

以此类推,在可以对翻译批评为目的的双语领域本体不断地扩充,不断地丰富类、实例和属性,并根据实际应用和领域专家的建议进行一定的修正。

本文以《道德经》的多译本评价为例,进行基于双语领域本体的描述性批评的具体应用。以描述翻译学为基本理论依据,尝试性探索了描述性翻译批评的理论框架,并以期通过本体技术在语义方面的优势为翻译批评提供一定的科学性的参照。从描述翻译学到描述性翻译批评,在理论上的构建还属于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完善。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是以语料库为实证性定量研究的基础,而且强调语料库的规模必须足够大,以涵盖“翻译普遍性”,专家们已经意识到语料库翻译学的局限性。通过构建基于文化负载词的双语论语本体来从语义层面丰富语料库翻译学中对语料的处理方法。本文通过在本地构建多个本体再由人工映射进行本体合成,在双语本体构建中采用汉英对照双语“对齐”的概念对和属性映射相结合的方法,知识的粒度从粗到细,从典籍英译的分类、翻译批评的要素及视野到基于文化负载词的具体译本批评信息。

《道德经》的译本批评的视角众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各有千秋,其中不乏从描述翻译学视角的研究,可以显示描述翻译学的科学性。然而,翻译批评界以简单“勘误”为手段和目的进行的研究也比比皆是,甚至有个别批评者对鸿篇巨著的典籍的英译本中的小到单词拼写和词形错误冠以“瑕不掩瑜”的美名进行含沙射影的“批评”,对相似度较高的“复译”本冠以“抄袭”和“学术不端”,而忽略了译者翻译目的、意识形态等诸多批评的参照。

本文以韦利《老子》(《道德经》)的译本的批评为例,展示领域本体在描述性批评中的具体应用。文献[11]总结了韦利译本的三种误译类型:词与词组的误译、逻辑上的误译、文化上的误译。该文称第三种误译的原因是由于译者只知忠于字面而不考虑其真正含义而造成的。但这种误译不仅是由的多种意义而引起的,它与这一个民族的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它不可能脱离这一民族的文化背景而直接从字面上翻译出来,它需要译着对这一民族的文化的有着深刻的了解,需要译者的详尽的说明,否则读者是没有办法看懂译文的。该文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以刍狗”一句中将“刍狗”译为straw dogs是“误译”: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人们把草做成狗的时候,并不爱它,重视它:人们祭祀完了抛开它,也不是恨它,轻视它。用是文中就用“任其自然”的意思。在这里,如果不对译文进行说明,我想大家一定感到非常奇怪:straw dogs(草狗)是个什么东西”[11]。该文献作者的结论是: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正确无误地、恰如其分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文字中去的创造性活动。如果不能做到“正确无误”这点,那倒不如不译。否则译出来的东西只会引人误人“岐途”。因此,翻译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没有扎实的中英功底是做不好这件事的。就连大师也不可避免地在翻译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11]。像韦利这样一个从未到过中国的“中国通”,他对这方面的知识也许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从其译文中就可看出),因此他所译出的东西,有些地方是相当可笑的。如果是由一个古文功底深厚的人来翻译,至少在这些地方不会出这样的笑话[11]。

这种对误译的定义有待商榷,以“刍狗”的“误译”来说,该批评者忽略了诸多译本的信息,在本文的双语领域本体中,可以清楚地显示这些被忽略的信息,如图5所示。在双语本体中,“刍狗”的定义为:名词、是英文straw dog的中文,由Arthur Waley翻译,是Lao Zi的一部分。

图5 “刍狗”的实例

在本文所构建的知识本体中,是以文化负载词为中心的,所有概念间都是有关联的:

通过对译者Arthur Waley的查看,可以看出Arthur Waley,男,1888-1966,英国人,信仰基督教,以“文字翻译”理论,采用直译法,以王弼注本为底本翻译了Lao Zi,其翻译目的为哲学思想的表达。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老子》(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刍狗”翻译成 straw dog,并不“可笑”,因为译者明确表明是以文字翻译、以传达老子的深邃的哲学思想为目的。通过本体内文献进行深度查询表明,在1994年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汉英对照、文白对照的韦利的《老子》前言中,韦利明确表示“依我看来,如果将译作的文字优美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又要重视原文在译文中的质量,译者就得准备牺牲大量精确的细节。这种翻译,我把它叫做‘文学翻译’。相对应的是,文字翻译’。我要表明的是,这本《道德经》译文不是‘文学翻译’。理由很简单,原文的重要性并不存于其文学质量,而是它所要表达的哲理。我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在细节上精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12]

通过随机调取双语本体中《老子》(道德经)中出现两次的“刍狗”及其对应的英文翻译,发现至少有10个译本与韦利的翻译相同。在对本体的深度查询显示,Tim Chilcott采用了的意译方式,甚至还改变了原文中“刍狗”的词性,分别译成dispassionately和 equally,这似乎是明显的“误译”,但是本体中有译者所做的注释:chu gou:dispassionately,equally:the literalmeaning of chu gou is straw dogs:a reference to the ritual whereby a straw dog is treated with the greatest care and deference before being offered up in sacrifice,only to be discarded and trampled upon once it has served its purpose.The image conveys the sublime impartiality of heaven and earth,aswell as of those who are enlightened,towards all living things.因此,译者对“刍狗”的原文意思把握很准确,只是翻译方法、翻译目的和采用的翻译策略不同而已,不能孤立地从译文表面来推断译者的“无知”和“可笑”,而且通过“刍狗”一例可以看出文献14在翻译批评中对“误译”的定义与分类存在偏颇,本文引用其除“刍狗”的例子和说明旨在引导读者了解该文献作者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此就不对其一一回应。

基于领域本体的描述性翻译批评并不是简单的量化,而是通过本体内概念间的相互定义和关联为批评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可以在语料库的统计的基础上,为批评者提供推理的依据,语料库的统计相当于医生的体温计,而构建完整的领域本体可以相当于专科医生的诊断仪。批评者可以借助领域本体提供的信息,以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参照对的译本进行诸如底本等信息的判断,因为在本文所构建的双语领域本体中,每个文化负载词都对应原文的句子,并在annotationValue中提供整句的一种译文。以老子中的“道”为例,在本领域本体内,共有76个不同的实例,当批评者查看第九个实例时,其所在的句子为“古之善为道者”,据此可以判断其底本非王弼本,因为王弼的注本中此句中的“道”为“士”,而韦利采用的恰恰是王弼的底本,因此在其译文中自然不会出现“道”的直接对应的英文翻译,从而避免批评者的臆断。

三、结 语

描述翻译学离不开语料库,双语领域本体的构建相当于“自建语料库”,自建语料库进行翻译批评在原则上是可行的,而且是很有意义的。利用语料库进行研究,有助于客观地把握原著的风格,有助于科学地分析译者的风格,也有助于原文、译文的全面对比分析。利用语料库进行研究,对一些难以捉摸的、不引人注目的语言习惯进行描述、分析、比较和阐释,能为翻译批评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能比较令人信服地说明问题。这样,翻译批评中基于文本分析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概念的演绎,或生搬各种艰深理论穿凿附会[13]。“自建本体”可以成为翻译批评研究的新工具。

[1]邓巨,刘宗权.论典籍翻译中的意象转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14-117.

[2]崔长青.《道德经》英译本初探[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3):52.

[3]焦艳,刘文娟.《道德经》英译研究综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48-151.

[4]汪榕培,王宏.中国典籍英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98.

[5]TRAN Q N N,LOW GMOBMAS.A methodology for ontology-based multi-agent systems development[J].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2008,50(7-8): 697-722.

[6]叶忠杰.基于课程知识本体的智能答疑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31.

[7]HOLMESS.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C]∥VENUTI L.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8]王鹏.描写翻译研究及其方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4):96-99.

[9]姚振军.描述翻译学视野中的翻译批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0):61-64.

[10]王克非,黄立波.语料库翻译学十五年[J].中国外语,2008(6):11-16.

[11]黄鹏丽.《老子》英译误译例说[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4):65-69

[12]韦利.《老子》[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v.

[13]肖维青.自建语料库与翻译批评[J].外语研究,2005(4):60-65.

An App lication of a Self-com piled Bilingual Domain Ontology into the Descriptive Criticism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o De Jing

YAO Zhen-jun1,ZHENG Xu-hong2

(1.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of Foreig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anguages,Dalian Liaoning 116025,China;2.Computer Department,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Liaoning 116002,China)

Based on the DTS theory,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compiles a bilingual domain ontology of the translation of Laotse (DaoDeJing)so as to combine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and render the criticism more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DTS;translation criticism;domain ontology;English translation ofDaoDeJing

H159

A

10.13744/j.cnki.cn21-1431/g4.2014.02.024

1009-315X(2014)02-0186-05

2014-01-13;最后

2014-01-14

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098)。

姚振军(1972-),男,黑龙江肇东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翻译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

(责任编辑 王莉)

猜你喜欢
描述性道德经译本
虚构人名的内涵意义分析*——描述性理论面临的挑战和反驳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浅析独立主格结构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段落翻译中的运用
一种基于英文网页描述性信息的摘要算法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