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气通于肝”理论指导“风药”的运用

2014-01-25 15:01李莉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风药独活防风

李莉芳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深圳 518029)

“风气通于肝”由《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其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张志聪在《黄帝内经集注》中注释为“风生木,木生肝,内外之气相通也”[1]。因此“风气”与“肝”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当我们需要调节“肝”的功能时,常常可以考虑应用“风药”来辅助治疗。

1 “风药”通肝,调节疏泄

肝主疏泄,其内容包括疏泄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脾胃运化。此外,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与肝主疏泄也有密切关系。而风药应肝条达之性,同气相求,以其升发作用启发肝胆的升散作用,可入肝经而助其疏泄。

1.1 调畅气机

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认为“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2],因此风药在治疗肝胆气机疏泄失常时有其独特的作用。最广为人知的是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中的柴胡,具有疏达肝胆之气的作用。《备急千金要方》中的防风煮散(防风、茯苓、葳蕤、白术、橘皮、丹参、细辛、甘草、升麻、黄芩、酸枣仁、射干、大枣),就是用防风、细辛、升麻配伍黄芩、酸枣仁等药治疗肝实热,梦怒虚惊[3]。唐容川《血证论》中所载滑氏补肝散(酸枣仁、熟地、白术、当归、山茱萸、山药、川芎、木瓜、独活、五味子)就是“以酸甘补肝体,以辛甘补肝用。加独活者,假风药以张其气也”。方论中又论述说“顾欲其气之鼓荡者,则用独活;欲其气之温敛者,则用巴戟;欲其气之清平者,则用桑寄生;欲其气之疏达者,则用柴胡、白头翁。诸药皆治风之品,轻重不同,在人用之得宜”[4]。

另外风药其性升浮发散,对全身气机亦有舒畅调节作用。而肺气、脾气、心气、肾中阳气的升降出入也均与肝气正常疏泄有关。如外邪犯肺的同时,可以影响肝气疏泄不畅,进而出现胸胁胀痛、气逆作咳、咽喉作痒、口干苦,并随情绪波动等肝气郁滞、风邪上扰的症状。这时治疗上除宣肺止咳之外,还可用蝉衣、白僵蚕、地肤子、广地龙、白鲜皮、钩藤、柴胡等风药,既可以祛风疏肝又可平降肺气,加强宣肺止咳之功。

1.2 调畅情志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1]”因此,气机逆乱与各种精神情志异常有关,而肝的疏泄正常能使气机调畅,精神舒畅;若肝疏泄功能失常,则肝气郁结,引起情志抑郁,出现郁郁寡欢、喜太息、失眠多梦等症状。《医方论》云:“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于何有?”而风药辛散升浮,遂肝木曲直之性,行而不滞,散而不郁,气机舒畅,郁证无存。逍遥散是治疗郁证常用之方。《成方便读》中张秉成就说:“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条达,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意。若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此方以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土,以培其木;柴胡、薄荷、煨生姜俱系辛散气升之物,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证岂有不愈哉。[5]”《普济本事方》中许叔微用独活汤(独活、羌活、防风、人参、前胡、细辛、五味子、沙参、白茯苓、半夏曲、酸枣仁、炙甘草、生姜、乌梅)、真珠圆(真珠母、当归、熟干地黄、人参、酸枣仁、柏子仁、犀角、茯神、沉香、龙齿)治疗肝经因虚、内受风邪、卧则魂散而不守,状若惊悸之证[6]。叶天士在《类证本事方释义》中说独活汤是“驱风养正之方也。独活气味苦辛甘平,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入厥阴、少阴,引经之风药,故以之为君。防风气味辛甘温,入手、足太阳之风药。细辛气味辛温,气厚于味,阳也,入足厥阴、少阴引经之药。栆仁气味苦平,入手少阴。前胡气味苦辛微寒,阳中之阴,降也,入手足太阴、阳明之风药,其功长于下气”[7]。

1.3 助脾胃运化

肝气的疏泄与脾胃气机升降和胆汁的分泌密切相关。如果肝气疏泄异常,可出现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正如李东垣所说:“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癖,不一而起矣。[2]”因此,李东垣喜用升麻、柴胡、葛根、羌活、防风等少阳春升之品,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用治“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药用柴胡、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石膏。李东垣曰:“湿热相合,阳气日以虚,阳气虚则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气下流,并于肾肝,是有秋冬而无春夏……唯泻阴中之火,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则阴气不病,阳气生矣。[2]”而对于外感所致脾胃运化失常而导致的泄泻,我们治疗时也可以加用风药以提高疗效。在《素问》中有言“春伤于风,邪气流连,乃为洞泻”、“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因此,应用风药入肝,疏散气机,抑木扶土,祛湿止泻,以治疗泄泻。在明代医家吴昆的《医方考》中记载有升阳除湿防风汤(苍术、防风、白术、茯苓、芍药),是治疗泄泻头痛之要方。其泄泻头痛成因为“阳陷于下,则成飧泄;湿犯于上,则令头痛,此清浊倒置而然也”。所以治疗上“风能胜湿,故用防风;燥能制湿,故用二术;淡能利湿,故用茯苓;土病木乘,故用芍药。又曰∶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故用防风;伐肝疏脾,非酸不可,故用芍药”[8]。防风在《本草纲目》记载:“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而其外可抵御风邪,内则“风气通肝气”,因而能疏泄气机、调理肝脾,进而治疗泄泻。《脉因症治》防风汤治外感风泻,就是用防风、荆芥和葛根3味风药解表而止泻。

1.4 调节经带

冲为血海,任脉主一身之阴,冲任二脉与足厥阴肝经密切相关。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冲任二脉通利,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若肝失疏泄,则出现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等证。在治疗这些疾病的时候,适当应用“风药”以助疏泄肝气提高疗效。《陈素庵妇科补解》中的当归和血汤主治经水乍多乍少,方中以四物为君,生地、丹皮补血凉血,红花、香附行气祛滞,鳖甲滋阴养血,秦艽祛血分之风,并助川断行周身经络,使关节通利、气行血和。治经水淋漓不止的棕榈散(棕皮、蒲黄、归身、白芍、川芎、生地黄、丹皮、秦艽、泽兰、杜仲),用秦艽、泽兰以祛血分之风。由此可见,陈素庵用风药调经的独特之处[9]。妇科名家傅山也擅长应用风药,《傅青主女科》中的完带汤,治疗脾虚湿盛、肝郁气弱所致的白带过多,方中“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黑芥穗、柴胡、陈皮),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10]。而其所载定经汤用来治疗肝郁肾虚的月经先后无定期,方中用菟丝子、白芍、当归、熟地、山药补肾的同时,辅以黑芥穗、柴胡以“舒肝之郁,即开肾之郁。肝肾之郁既开,而经水自有一定之期矣”[10]。

2 “风药”通肝,助肝藏血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对血的储藏、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风药通于肝”,故风药在治疗血证方面也有比较广泛的用途。

2.1 风药止血

《仁斋直指方》中槐角丸是治疗肠风下血的常用方剂(槐角、防风、地榆、当归、枳壳、木贼、茯神),方中就以防风、枳壳、当归疏风利气,助其止血[11]。其中木贼草在《本草经疏》中说其入足厥阴、少阳二经血分,能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明目退翳。李东垣《兰室秘藏》中记载有调经升阳除湿汤,主治“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皆由饮食不节,或劳伤形体或素有心气不足,因饮食劳倦,致令心火乘脾”。该方由当归、独活、蔓荆子、防风、甘草、升麻、藁本、柴胡、羌活、苍术、黄芪11味药物组成,其中风药多达7种。“此药乃从权之法,用风胜湿,为胃下陷而气迫于下,以救其血之暴崩也”。书中又载有柴胡调经汤(炙甘草、当归身、葛根、独活、藁本、升麻、柴胡、羌活、苍术、红花),治疗经水不止、鲜血、项筋急、脑痛、脊骨强痛[12]。而临床上常用的祛风止血的药物有防风、荆芥、槐花、络石藤、秦艽、鹿衔草、桑叶、木贼草等,这些药物炒炭应用往往可以提高止血疗效。

2.2 风药行血

风药既能入肝助其疏泄,调畅气机,所谓“气行则血行”,则其自然能调节血液的运行。如血府逐瘀汤中所用柴胡、枳壳即寓含此意。在《血证论》中王清任还提出了“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而风药多性味辛温,辛则能行,温则能散寒,寒去阳回,气化得行,则瘀血可除。《备急千金要方》中大续命汤(独活、麻黄、川芎、防风、当归、葛根、生姜、桂心、茯苓、细辛、附子、甘草)治疗中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肤痛痒不自知。方中即重用独活、麻黄为君以祛风活血[3]。麻黄在《日华子本草》中就记载其有“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的作用。大秦艽汤治疗中风、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方中“用秦艽为君者,以其主宰一身之风,石膏所以去胃中总司之火,羌活去太阳百节之风疼,防风为诸风药中之军卒。三阳数变之风邪,责之细辛;三阴内淫之风湿,责之苓、术。去厥阴之风,则有川芎;去阳明之风,则有白芷。风热干乎气,清以黄芩;风热干乎血,凉以生地。独活疗风湿在足少阴,甘草缓风邪上逆于肺。乃当归、白芍、熟地者,所以养血于疏风之后,一以济风药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8]。至于一些虫类祛风通络的药物,如全蝎、地龙、僵蚕、露蜂房、白花蛇、蜈蚣、蝉蜕等均有活血化瘀、破气散结之功,正如叶天士所谓可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

3 “风药”通肝,治疗目疾

肝开窍于目,所谓“肝气通于目,肝气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而肝疏泄失职、气血紊乱是眼病最常见的病变机制。风药辛散疏达,能调节肝气升发疏泄,常常与养血活血药物配伍来治疗眼科疾患。在眼科名著《审视瑶函》中随处可见风药的配伍应用。如书中所载栀子胜奇散[13],主治一切赤脉缕睛,风热痛痒,胬肉攀睛,眵多泪涩,羞明怕日难开。方用白蒺藜、蝉蜕、精草、甘草、木贼草、黄芩、草决明、菊花、山栀子、川芎、荆芥穗、羌活、密蒙花、防风、蔓荆子,均为一派清热祛风之品。当归活血饮中风药与养血活血共用(苍术、当归身、川芎、苏薄荷、黄芪、熟地黄、防风、川羌活、白芍药各等分、甘草减半),用治脾轮振跳。

综上所述,“风气”与“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而“风气通于肝”的理论,不但可以应用在风邪致病的病因病机解释过程中,也可以在临床上用来指导“风药”的运用。风药对调节肝脏疏泄、藏血功能,治疗目疾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因此,我们在治疗与“肝”有关的疾病时,合理地应用“风药”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思路,这不但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也可以使我们的处方用药更具灵动性。

[1]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41-49,281.

[2]李东垣.脾胃论[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7:2,4,5-6.

[3]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221,170.

[4]唐容川.血证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68.

[5]张秉成.成方便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57-58.

[6]许叔微.普济本事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

[7]叶天士.类证本事方释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

[8]吴昆.医方考[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68,10.

[9]陈沂.陈素庵妇科补解[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15.

[10]傅山.傅青主男女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21-22.

[11]杨士瀛.仁斋直指方[M].北京: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581.

[12]李东垣.兰室秘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51-55.

[13]傅仁宇.审视瑶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9-80.

猜你喜欢
风药独活防风
港口大型机械防风安全发展形势及防风安全体系建立
独活寄生汤与针灸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价值观察
等风来
大楼的防风攻略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Regularity of Wind-dispelling Medication Prescribed by LI Dong-Yuan: A Data Mining Technology-based Study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防风衣
风药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蠢子医》运用风药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