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弥格《单味药》的本草学思想研究

2014-01-25 15:01孙灵芝王国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单味药性本草纲目

孙灵芝,王国为,梁 峻△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1 卜弥格其人

卜弥格(Michel Boym,1612 ~1659),字致远,波兰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明末来到中国。卜弥格曾在故乡担任王室御医,对中医药学的介绍在其著作《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中有所体现,爱德华·卡伊丹斯基先生赞扬他是向欧洲介绍中医中药的第一人[1]。

2 弥格著作

卜弥格的著作对欧洲介绍了黄帝内经、脉诊和草药,其对中医学的医理、脉理以及本草学的知识介绍,也体现了当时中医药知识的发展水平。卜弥格著作的本草部分是本次考察的重点。张振辉、张西平在《卜弥格文集》里介绍了卜弥格关于中医的研究成果通过他自己和别人对他的介绍或剽窃在欧洲出版的著作有《中国植物志》(1656年)、《中医的秘密》(1671年)、《中医指南》(1682年)、《医学的钥匙》(1686年)、《中医处方大全》。在《卜弥格文集》中收录的与中药有关的著作内容,便是《中国植物志》及《单味药》。

国内既往研究卜弥格的方向多集中于传教史方面的问题,医史界对其研究不够深入。尽管潘吉星[2]认为卜弥格著作为《本草纲目》拉丁文译本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考证时依据的材料为法国人狄文诺所编《旅行志》转载的《中国植物志》法文全译本(1696年出版于巴黎)。卜弥格1656年在维也纳出版的《中国植物志》,国内研究者一直无缘得见。中医药界内流传甚广的观点是“卜弥格是传播《本草纲目》第一西人”。1987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在“中医药外传欧美”一节中写道:“17世纪耶稣会教士来华,卜弥格用拉丁文写成《中国植物志》一书(1656年在维也纳),其中选择了《本草纲目》中的部分中药。[3]”2006 年纪念“《本草纲目》金陵版问世410周年”,温长路在《本草纲目》的成功与成就中写到:“1659年,波兰人卜米格首先把《本草纲目》译成了拉丁文,开创了欧洲人研究该书的先河。[4]”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出版的巨著《卜弥格文集》为查阅原文不便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版本。

卜弥格的《中国植物志》一书,沙不烈介绍“是编盖为一种中特产植物图录,叙述尚详,然微有讹误而已”[5]。东方语言学者 Abel Rémusat对此撰述:“内容中富有兴趣的植物约二十种,动物数种,不幸首列者是神话中之凤凰。附图二十三幅,不甚完备,所写之汉文名称,虽经刻工变化,然尚可辨识。”并非为《本草纲目》拉丁文译本。

3 《单味药》学术特色

张西平以卜弥格《单味药》与《神农本草经》做对比,发现未记14种药,并提出“书中所介绍的内容绝大多数来自当时可以查阅到的中国医学家的著作,如书中介绍童尿的医疗作用,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有一章专门介绍童尿的功效,所以卜弥格在这里参考了中国十六世纪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6]。译者考证逻辑没有错,历代本草多为集前人所集,内容上是层层包容而递进的关系。就药物数量而言,除了贸易带来新的物种外,基本常用药是不变的。而《神农本草经》目前所能见最早版本是1616年明·卢复辑佚。

《单味药》(原文拉丁文:Medicamenta Simplicia,quaeChinensibusad usum Medicum adhibentur)收录289种药物,内容涉及药物的药味、药性、归经、毒性、功效主治,部分药物尚有炮制方法、用药宜忌等介绍。然而,这些药物的中文名称在卜弥格原著的手稿中有过,但是在欧洲发表时由于印刷不便,出版者将这些中文名称都删掉了。爱德华·卡伊丹斯基根据卜弥格用拉丁字母对这些中文名称的拼音,参阅中国出版的各种中医典籍和它们的英译本以及有关的中医药辞典,在中国花了很长时间复原。

3.1 归经理论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中药归经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7]”

金元时期是归经理论的形成期,易水学派张元素重视十二经辨证,在《珍珠囊》中对脏腑辨证进行了深入研究,倡导“药物归经”和“引经之说”,正式提出“归经”。其学生李东垣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手足三阳表里引经主治例”中对十二经引药作了修改和补充,提出“十二经泻火药”理论,称为“诸药泻诸经之火邪”[8]。李东垣学生王好古《汤液本草》用经名“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厥阴”、“阳明”定位。明清时归经学说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专设“行何经”,经名仍为三阴、三阳。贾久如《药品化义》、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皆用“入某经”,用经名为五脏六腑。《本草纲目》中参考了王洁古的《珍珠囊》,在此基础上有所增订,列有“引经报使”,但是在书写习惯上未单列归经。清代以前中药归经用语并不一致,主要有“行经”、“入”、“走”、“归”及某药为某经药等,至清·沈金鳌《要药分剂》统一规范,首次启用“归经”作为药性名词提出,单独立项列于“主治”项后说明药性,采用五脏六腑之名。

考《单味药》书写习惯,每味药都有药物归经记载,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的书写习惯有相似之处。通过卜弥格向欧洲人介绍中国传统医药知识的书籍,可以知晓卜弥格所处时代脏腑归经理论发展的样貌。

3.2 炮制方法

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9]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中药记有“修治”专项,综述了前代炮制经验,其中有的炮制方法是李时珍个人的经验记载。《单味药》中详细描述的炮制方法共有18味药。其中说不清怎么排除其中毒素的药物有2味(157硫黄和223牙皂),与《本草纲目》所记一样的炮制方法有7味,明确提出“九蒸九晒”的药物有2味(1黄精水中蒸煮9次蒸发水汽后晒干),7生地黄熬煮9次让水汽蒸发,放太阳下晒干,但不能放在铁的器皿里熬煮。其他有73大附子放在童尿中泡七八天拿出来切成七八块,和生姜拌在一起切细,用大纸包起来放在灼热的灰烬中,直到包在外面的纸烧成灰;85商陆和豆叶一起熬煮6气h能除其毒性;90仙茅和麻豆一起放在水里泡一晚,第2天再和酒一起熬煮,可消除其中的毒,但不能放在铁锅里泡;93骨碎补把身上的细毛去掉;107常山晚上泡在酒中切成几块熬煮。

与《本草纲目》比较,《本草纲目》未载或与《本草纲目》所记炮制方法不一样的药物有9种。炮制是为了减毒的药物有6味:74半夏和生姜的渣子一起煮然后过滤,如果呈白色说明还煮得不够且毒未去掉;79甘遂和46号的秦艽放水里泡3 d……去毒后就可以服用了;88南星和生姜以及74号的半夏一起熬煮,可以消除其中的毒素;89白牵牛和酒一起煮6 h,可消除其中的毒;151石蚕和切碎的生姜一起熬煮,可以消除其中的毒;240桃仁把皮和其中含油的部分去掉然后烤熟。炮制是为了便于服用的药物有3味:110砂仁使用时应剥掉它的皮;122乌鲗碾成粉末;193茯神去掉皮。

3.3 畏反理论

《本草纲目》记载了“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其中人参畏五灵脂、甘草恶远志、紫参畏辛夷、贝母恶桃花畏秦艽莽草礜石,甘遂恶远志,大戟恶薯蓣畏菖蒲芦苇鼠矢。

卜弥格向西方介绍中药的畏反共计有10味药:4人参不能和32号的藜芦一起使用,6甘草不能和32藜芦和260豨莶草一起使用,37沙参不能和32藜芦或6甘草一起使用,40紫参不能和32藜芦以及6甘草一起使用,43赤芍作用和藜芦相反,因此不能和藜芦一起使用,44玄参不能和藜芦以及甘草一起使用,47贝母作用和乌头相反,79甘遂不能和甘草一起使用,83大戟不能和甘草及131芫花同用,也不能和海藻一起用,129苍术不能和8白术一起使用。

3.4 用药注意事项

在药物煎煮注意事项上,如34党参、48知母、271益母草不能放在铜或铁的器皿中熬煮。对于用药剂量的问题,如183干漆要注意适量使用,以免伤肾。关于饮食宜忌的问题,如90仙茅不能和牛肉一起食用,不能和牛奶一起喝下去。针对体质用药,如205大腹皮体弱的人不能用;女子用药的注意事项,如259牛黄孕妇不能用等。

4 结论

卜弥格一方面查阅了大量的本草典籍,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在《单味药》中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了本草的特点。同时,卜弥格也向西方人介绍了中药的“畏反”作用,提醒他们用药时一定要注意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1]Kajdański E.Michael Boym's“Medicus Sinicus”[J].Toung Pao,1987,73(4-5):161-189.

[2]潘吉星.关于李时珍《本草纲目》外文译本的几个问题[J].中医杂志,1980,3:62-66.

[3]李经纬,程之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12.

[4]温长路.《本草纲目》的成功与成就[J].亚太传统医药,2006,9:9-11.

[5]沙不烈.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传[M].冯承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41:109-110.

[6]卜弥格.卜弥格文集—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医西传[M].爱德华·卡伊丹斯基,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1.

[7]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50.

[8]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M].伍悦,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18.

[9]李时珍.新校注《本草纲目》·上册[M].刘恒如,刘山永,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单味药性本草纲目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1 986例冠心病病人中药临床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决明子泡茶有禁忌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试论制剂因素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