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例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表现分析

2014-01-25 06:50盛爱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3期
关键词:纵膈鳞癌边缘

盛爱萍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人民医院,广东 茂名 525400)

74例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表现分析

盛爱萍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人民医院,广东 茂名 525400)

目的 探讨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74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不确定病情者采用CT和MRI相结合的检查方法。结果 CT、MRI检查均可见肺癌部位多数呈规则形态,较少呈不规则形态;较多边缘模糊或有分叶、毛刺样物,较少边缘清楚;其中腺鳞癌少见,腺癌、鳞癌、小细胞型肺癌多见。结论 在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中,CT检查并不是绝对诊断标准,病情不明确患者的病例应尽量采用CT与MRI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诊断,这样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纵隔型肺癌;CT;MRI

纵隔型肺癌原发于肺内,是肺癌中较特殊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纵隔旁肿块(或类似于肿块的恶性肿瘤),由于纵隔型肺癌位于纵隔,所以易将此误诊为纵隔肿瘤[1]。增加对纵隔型肺癌临床特征的认识,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74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旨在探讨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I表现,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74例纵隔型肺癌患者中男45例,女29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45.1岁。患者发病早期均有咳嗽、咳痰等临床表现,其中38例患者有血痰,逐渐出现压迫邻近器官、继发感染等临床症状。

1.2 方法

1.2.1 CT检查:所有患者均行胸部常规的CT检查,扫描设备为西门子32排螺旋CT扫描机,层厚5 mm,平扫,部分病灶采用层厚2 mm进行扫描,CT扫描的范围为肺尖至右膈顶。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将100 mL海醇注射液从患者的肘静脉注入,静脉注射的速率为3.0 mL/s[2]。CT检查结果由两位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级别的影像科医师阅片后进行诊断。

1.2.2 MRI检查:MRI检查的设备选择西门子所公司提供的超导1.5 TMR,MRI的扫描参数为SE/FSR系列,手法为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平扫按照横断面、冠状面平扫的顺序进行,将参数值设定为TE10.3 ms,TR842.6 ms,增强扫描按照横断面扫描、冠状面扫描的顺序进行,螺距为1 mm,平均层厚为10 mm,选择的增强对比剂是与仪器匹配的GD-DRPA,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以2.0 mL/s的速度将0.1 mmol/kg的GD-DRPA注入。

2 结 果

CT、MRI均见不规则形态者22例,形态呈卵圆形或成圆形者52例;所有患者病灶的位置分布于上纵隔者28例,中纵隔者26例,下纵隔者20例;CT、MRI增强扫描后发现病灶边缘不清者54例,边缘清晰者20例;其中MRI增强扫描后发现边缘出现分叶者27例,边缘较整齐者10例,边缘出现毛刺样物者37例;发现74例病例中有5例病例的相邻位置的支气管因遭受挤压而出现闭塞或变窄,3例病例已发生胸廓骨性转移(且骨质遭到破坏),5例病例与淋巴结融合;经病理检查结果证实74例病例中腺鳞癌5例,腺癌25例,鳞癌23例,小细胞型肺癌21例。

3 讨 论

目前,临床认为纵隔型肺癌形成机制为:①原发性肺癌位置隐匿,较小,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导致纵隔增宽;②与纵隔胸膜靠近的周围型肺癌与纵隔肿瘤的表现类似;③中央型肺癌同时合并肺不张,且不张肺缩小较明显,与纵隔紧贴并使其增宽;临床以中央型常见,两肺上叶好发本病,发生的病变大多与肺门部或前上纵隔部相邻近,并常伴有横膈抬高、肺门上提和肺不张,而隐匿型和周围型常因缺乏此表现导致误诊[3]。诊断肺癌时,患者的呼吸道早期症状有重要的意义,患者发病早期通常会表现为刺激性的干咳,随之逐渐发生气急、胸闷、咳嗽、胸痛、咳痰、痰中带血等症状,在癌细胞转移向纵隔淋巴结转移时,就会出现压迫邻近器官的一些临床症状,已部分患者的早期症状较轻,压迫症状相对较为突出,但纵隔型肺癌的早期患者大多无呼吸道症状,病灶增大较明显时会出现一些压迫症状[4]。

CT检查应用于纵隔型肺癌的影像诊断过程中的优势在于,可将纵膈型肺癌的特征清晰的显示出来。主要可涉及到3方面,具体如下:①可将纵膈型肺癌具体轮廓清晰的显示:根据CT检查结果极易发现,病灶边缘相对的清晰,同时也有一定毛躁区域存在,且毛躁区域大多呈“毛刺征象”状态,所以只要检测出这一状态,就可判断为纵膈型肺癌;②可将纵膈型肺癌具体形状清晰的显示:通过CT检查可发现大多纵膈型肺癌患者的肺部外缘呈“分叶”状态,而纵膈肿瘤患者的肺部外缘极少会呈现出“分叶”状态,一般比较光滑。③可将纵膈型肺癌具体位置清晰的显示:纵膈型肺癌大多发生于患者的肺部,以肺部内部为主,纵膈与发生肺癌的部位常呈锐角相交状态,肿块与纵膈边界的周边常有脂肪线影存在,脂肪线影会呈现出透亮的状态,纵膈与肿块贴近的基底部往往比肿块最大经线数值低。

临床一直以来多以多CT检查作为诊断肺癌(包括纵膈型肺癌)的“金标准”,CT可的确可准确的判断肿瘤类型及分期,但在评估肿瘤内部特征尤其是相似的CT表现及症状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另外,临床一些学者认为再行CT检查时的辐射剂累计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5],而MRI是一种新型的、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并可正确、客观的监测和评估肺部及其他脏器、组织的病变。

总之,临床在诊断纵隔型肺癌时,要将该病与淋巴瘤、纵隔肿瘤等,类似病区分开,综合考虑,且不应该改将CT诊断作为绝对诊断标准,对于不明确病例要进一步行MRI诊察,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

[1] 赵凯华,孙万兴.64排螺旋CT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7):893-894.

[2] 叶永青,吴斌.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4):488-489.

[3] 毕诗诚,黄伟浪,林歆,等.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表现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8):3624-3625.

[4] 汪海生.纵隔型肺癌的影像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 4(4):93.

[5] 王永富.纵隔型肺癌的CT诊断[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0 (1):49-50.

R734.2

:B

1671-8194(2014)33-0205-02

猜你喜欢
纵膈鳞癌边缘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你了解纵隔肿瘤吗
经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纵隔子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子宫纵膈会影响怀孕吗
纵膈内淋巴瘤的CT诊断与鉴别研究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头颈部鳞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整合素αvβ6和JunB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肛瘘相关性鳞癌1例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