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多形性腺瘤1例

2014-01-24 23:34李海亚李志成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年17期
关键词:涎腺多形性腮腺

李海亚 李志成

(安徽省蒙城县中医院耳鼻喉科,233500)

・病例报告・

上颌窦多形性腺瘤1例

李海亚 李志成

(安徽省蒙城县中医院耳鼻喉科,233500)

本文报告1例发生在上颌窦的多形性腺瘤病例。

多形性腺瘤;上颌窦;病例报告

多形性腺瘤又称涎腺混合瘤,是最常见的涎腺上皮肿瘤,多位于内涎腺内,表面光滑,呈结节状,其中80%~90%发生于腮腺,其次为颌下腺。研究显示,多形性腺瘤不仅可发生在涎腺内,而且还可发生在上颌窦内。本病大多数为良性,恶变率为2%~9%,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男女发病无差别,发生在上颌窦内比较少见。2013年11月笔者收治1例发生在上颌窦内的多形性腺瘤。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65岁,农民,因右侧鼻腔渐进性鼻塞6个月,曾在当地镇卫生院误诊为慢性上颌窦炎,给予静脉输液抗炎治疗,疗效不佳,于2013年11月23日入住我院。鼻部检查:外鼻无畸形,鼻中隔居中,双下甲无水肿,右侧鼻腔外侧壁向鼻腔内膨隆,无脓血涕,无脸麻木及上列牙齿痛,双侧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鼻窦CT检查:右侧上颌窦内占位性病变,考虑黏液囊肿可能。2013年11月25日,患者各种术前检查均正常,在全麻气管插管下行柯陆进路右侧上颌窦肿物切除术,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仰卧位,常规铺巾消毒,在右侧上唇唇龈沟上约0.5 cm处,从第一磨牙至侧切牙间横行切开黏膜和骨膜,用骨膜分离器贴骨面由下往上分离,直达眶下孔下缘,再用骨凿在尖牙窝骨壁最薄处凿开上颌窦前壁,咬骨钳扩大骨孔,见窦腔内肿物表面光滑、界限清、质硬,呈粉红色,侵犯到鼻腔外侧壁;术中行快速冰冻病理切片检查,报告为多形性腺瘤;彻底清除病灶,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将碘仿纱条填入窦腔止血,纱条另一端通过上颌窦自然口,留置鼻腔,缝合切口,用四头纱球压迫面部止血,并将切除的新生物再次行病理检查,2 d后提示仍为多形性腺瘤。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1周后拆线出院,恢复良好,目前仍在随访中。

2 讨论

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来源于涎腺上皮组织、黏液组织或软骨样组织,呈现多形的混合组织外观,故称多形腺瘤或混合瘤。1874年Minssen提出混合瘤的名称,当时认为这一类型肿瘤并非发自一个胚层。现代研究充分证明,所谓混合瘤,完全来源于上皮组织,混合瘤一名之所以仍在沿用完全由于其简单,并反映其上皮样和结缔样生长的特点。1948年Willis提出多形性腺瘤这一名称,反映其组织病理形态的多样化。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采用这一名称。多形性腺瘤的光镜检查见:腺瘤组织结构复杂,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或多个多形性腺瘤之间均有不同的组织像,但构成多形性腺瘤的主要成分为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黏液、黏液样组织及软骨样组织,这些组织形成导管样结构、黏液样组织及软骨样组织、肌上皮片块等基本结构,有时可见鳞状化生。

多形性腺瘤临床呈无痛性单发肿块,生长缓慢,绝大多数系无意中发现。主要发生在腮腺,多以耳垂为中心生长,位于腮腺浅叶的尾部或前部,少量位于腮腺深叶。肿瘤小者触诊表面呈结节状,大者肿瘤表面皮肤凹凸不平。该瘤属交界性肿瘤,复发率高。但是,发生在上颌窦内极为罕见,容易误诊。因为在鼻窦内,病变比较隐匿,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只能依据术前或术中病理确诊,所以,在基层从事耳鼻咽喉科工作的医师,遇到不明原因鼻塞的患者,应对病情全面分析,明确诊断后,再进行下一步治疗,以免误诊误治。

1672-7185(2014)17-0063-01

10.3969/j.issn.1672-7185.2014.17.040

2014-03-07)

R73

A

猜你喜欢
涎腺多形性腮腺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涎腺超声评分联合血清学指标诊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超声误诊胸壁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鼻中隔多形性腺瘤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干及涎腺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人β—防御素—2在涎腺肿瘤及涎腺炎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