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颈肩腰背痛的药物治疗
——常用止痛中药及方剂
本文介绍颈肩腰背痛药物治疗中的常用止痛中药及方剂。
颈肩腰背痛;药物治疗;止痛中药及方剂
颈肩腰背痛在疼痛疾病中最为常见,常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究其病因十分复杂,胸腹部内脏、胸腹壁组织的疾病,脊柱和脊髓神经系统的疾病均可引起。因此,对颈肩腰背痛疾病应认真仔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才能做出正确诊断。临床应根据病因,采用相应的治疗手段,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进行疼痛治疗。但应该强调,尽管目前疼痛治疗的方法很多,但药物治疗仍然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应根据疼痛的病因、性质、病情变化以及药理特性进行合理选择,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以避免疼痛治疗中的一些不良反应,提高疼痛治疗的效果。
对于急慢性疼痛的治疗需求各不相同。如治疗急性疼痛,要求消除病因、快速、强效、持久止痛、尽量使患者舒适满意。对慢性疼痛除了要求改善症状、体征外,更重要的是在改善身心或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进行治疗。EAP(Europe Against Pain)与JCAHO(the Joint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s)等新修订的疼痛治疗指南都突出强调了对更佳疼痛治疗方案的需求。
疼痛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以下几大类:中草(成)药、解热抗炎镇痛药、阿片类镇痛药、辅助镇痛药、糖皮质激素、局部麻醉药、神经破坏药、维生素类药等。本文主要介绍常用止痛中药及方剂。
在中草药的百花苑中,有不少是具有止痛作用的。我国人民应用止痛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后汉书・华佗列传》记载华佗治病时给患者先服酒剂“麻沸散”,待麻醉后施行外科手术,因此,可以认为我国东汉末年华佗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和使用麻醉止痛药的医药学家,比19世纪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笑气(氧化亚氮)、1844年美国化学家考尔顿研究笑气在人体的应用、1845年威尔士用笑气作麻药止痛施行拔牙术要领先1 600~1 700年。中药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从事临床疼痛治疗的医师应努力学习有关的中医药知识,了解中药在疼痛治疗中的重要性。
临床应用止痛中药,首先应辨证论治。随着中药治疗的经验增多,治疗效果会不断提高。治疗中,需对痛证定经、定位,才能做到药精效捷,病去痛自止。如颈项痛,用羌活、葛根;肩臂痛,用桑枝、姜黄;上肢痛,用桂枝、羌活;胸痛,用瓜蒌、薤白;背脊痛,用狗脊、桑寄生;腰痛,用续断、杜仲;骶尾痛,用威灵仙、鹿角霜;下肢痛,用独活、牛膝等。
临床使用中药时,还应注意根据原发病的性质及治疗中病情的变化灵活加减。活血止痛,可选用当归、三七、乳香、没药、郁金;行气止痛,选用川芎、延胡索、青皮、佛手、木香;散寒止痛,选用附片、肉桂、细辛、毕澄茄、藁本;祛风止痛,选用白芷、白蒺藜、防风、白附子、全蝎;通络止痛,用蜈蚣、穿山甲等。
中医认为,疼痛的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疼痛的病机主要是气郁血滞,因此,使用止痛中草药除考虑其寒、热、补、泻药性之外,尚需配伍行气药、活血药以和血调气,使气血通畅,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疼痛可使精神紧张,从而又能降低对疼痛的耐受力,故止痛药又常与镇惊安神药并用,有利于发挥止痛药的作用。临床上常将疼痛分为锐痛(快痛)与钝痛(慢痛)两类,中草药大多用于钝痛,且多无成瘾性。对于毒性较大的中草药要严格控制剂量,并避免持续使用。即使外用,也应防止局部吸收中毒。
药理学研究表明,具有镇痛作用的常用中药有:延胡索、洋金花、罂粟壳、制乌头、制附子、雪上一枝蒿、三分三、七叶莲、祖师麻、细辛、桂枝、汉防己、川芎、当归、防风、白芷、吴茱萸、徐长卿、蔓荆子、藁本、薄荷、秦艽、臭梧桐、甘松、乳香、没药、鸡矢藤、白芍、怀牛膝、独活、威灵仙、王不留行、郁金、制香附、青皮、升麻、荆芥、茵陈等。
消炎与镇痛的关系很密切。许多中药具有抗炎作用,如麻黄、柴胡、大黄、牡丹皮等。柴胡对炎症的第一、二期有轻度抑制作用,对第三期的抑制作用更明显。10 mg/kg柴胡与2.5 mg/kg类固醇的效果大致相等。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血管通透性,并抑制前列腺素E2所致的痛阈下降。研究表明,中药大黄的某些药物成分与阿司匹林有大致相同的抗炎效果。牡丹皮、香附、生姜和益智仁等都含有抑制环氧化酶的药物成分。
1.1 止痛中草药归类 药理及临床研究显示,有止痛作用的中草药按其一般功效大致归类如下。
1.1.1 祛风湿类 汉防己、青风藤、祖师麻、七叶莲、野木
瓜、鸡矢藤、铁棒锤、雪上一枝蒿、羊踯躅、八里麻、藏茄、昆明山海棠、徐长卿、臭梧桐、秦艽、独活、狗骨、苡仁。
1.1.2 解表类 细辛、防风、生姜、白芷、升麻、桂枝、蝉蜕、土香薷。
1.1.3 温里(祛寒)类 附子、川乌、草乌、干姜、吴茱萸。
1.1.4 止咳化痰平喘类 洋金花。
1.1.5 活血类 延胡索、黄藤、华千金藤、三七、牛膝、丹参。
1.1.6 清热类 白屈菜、丹皮、栀子、秦皮、青蒿、羚羊角、桑白皮、北豆根。
1.1.7 补益类 当归、甘草、人参、杜仲、灵芝。
1.1.8 芳香开窍类 冰片。
1.1.9 安神镇惊类 天麻、蜈蚣、全蝎、酸枣仁。
1.1.10 麻醉止痛类 罂粟壳、鸦片、花椒。
1.1.11 外用类 蟾酥、马钱子。
1.1.12 其他类型 毛靖、金铁锁、披麻草根、圆叶马兜铃、两面针、豆腐果、葡萄秧、蛙皮、香附、仙鹤草、水菖蒲、天南星、木通、巴豆、蛇毒。
1.2 常用单味止痛中草药
1.2.1 青风藤 为防己科落叶缠绕藤本植物青藤及毛青藤的藤茎,分布于江苏、浙江、湖北、山西、四川、贵州等地。秋末冬初采割,晒干。用时润透切片,生用。性味归经:苦、平;归肝经。功效:祛风止痛。
临床应用:用于风湿痹痛、拘挛疼痛、脚气肿痛等。有祛风止痛之效。可单用浸酒服,或煎服,或与其他祛风湿药配伍应用。
1.2.2 祖师麻 本品为瑞香科灌木植物黄瑞香的茎皮及根皮。又名小叶枇杷、金腰带。主产于甘肃、陕西、四川。春秋二季采收,剥去外皮、干燥。用时切段或蒸晒后酒炒用。祖师麻是有名的民间治疗铁打损伤药,有“打倒地下爬,快寻祖师麻”的谚语。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心、肝经。
功效:祛风除湿,止痛散淤。
临床应用:本品止痛药效持久并兼有活血通络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筋骨疼痛及跌打损伤疼痛等,通常在煎剂及酒浸剂中同其他舒筋活络、祛风除湿药配用,亦有单用浸制药酒者。外用、内服均可。用祖师麻甲素作手术麻醉辅助用药以及用本品制剂治疗关节炎、外伤痛、癌症痛均有相当疗效。
用法用量:内服3~9 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本品浸制药酒外用虽能止痛,但能刺激皮肤起疱,口服有麻舌感。
1.2.3 徐长卿 为萝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徐长卿的根及根茎,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秋季采挖,出去泥沙,阴干,切碎生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胃经。
功效:祛风止痛,解毒消肿,温经通络。
临床应用:用于风湿、寒凝、气滞、血淤所致多种疼痛,如跌打损伤淤血疼痛、风湿痹痛、腰痛、心腹痛、痛经等。止痛作用较强,可单用也可配伍复方应用。风湿痹痛可与威灵仙、草乌、五加皮等配伍;治心腹冷痛可与高良姜、香附、吴茱萸等合用;治腰痛多配伍杜仲、川断等;对于跌打损伤所引起的血淤肿痛及血滞痛经者,可与红花、桃仁、大黄、五灵脂等配伍。
用法用量:3~10 g;散剂1.5~3 g。使用注意本品芳香,入汤剂不宜久煎。
1.2.4 吴茱萸 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或疏毛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用甘草汤制过应用。
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下气止呕。
临床应用:①敷涌泉,上病取下止头痛;②入肝窍,温经散寒治目痛;③散寒滞,姜汤送服疗胃痛;④疏郁火,佐栀子缓解胁痛;⑤解寒凝,温肝理气止腹痛;⑥调冲任,温暖宫,理腹痛;⑦熨神阙,温暖肝肾除疝痛。
用法用量:1.5~5 g。外用适量。
1.2.5 延胡索 本品为罂粟壳植物延胡索及东北延胡索的块茎,以浙江东阳、磐安栽培品为地道。性味归经:辛、苦,温;入肝、胃经。功效:活血、行气、止痛。
临床应用:本品善治内外诸痛,常用于胸痹心痛、肝胃气痛、痛经、经闭、瘕腹痛、疝痛、跌打肿痛等。在本品的各类剂型中以醇制浸膏、粉剂和醋制流浸膏止痛作用较强。各种制剂其作用高峰皆在半小时内出现,维持时间约2 h。因为延胡索含多种生物碱,止痛作用尤以延胡索乙素最强,而有效生物碱成分易于形成醋酸盐,较易溶于水有利于机体吸收,故止痛效果加强,同时也方便患者服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 g。
1.2.6 人参 本品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的干燥根。野生者称野山参,栽培者称园参,近年多用栽培参。鲜参洗刷干晒叫“生晒参”;经水烫、浸糖后干燥的称白糖参;蒸制后晒干或烘干的,叫“红参”。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吉林栽培最多。参叶、参花、参须、参子均入药。朝鲜参旧称高丽参,又叫别直参,为我国人参的类同品。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
临床应用:人参临床可用于气虚欲脱、脾胃气虚、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等;亦可用于津伤口渴、失眠健忘、血虚、阳痿等。这里着重指出,包括对于某些病症由于疼痛引起的一时极度垂危的患者,人参可用于急救。有报道用大剂量人参(9~31 g)煎服或炖服或以人参注射液(含生药0.57 g/mL)2~4 mL行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可用于心源性休克的急救,或其他一时极端垂
危的患者,人参与附子合用可以救治亡阳虚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9 g,大剂量9~31 g;亦可熬膏或入丸散。使用注意反藜芦,恶皂荚,实证勿服。人参毒性很小,口服3%人参酊100 mL,仅有轻度不适,但如服用200 mL,或者大量人参根粉,可致中毒,出现玫瑰糠疹、瘙痒、头痛、眩晕、体温升高、出血等。
1.2.7 冰片 龙脑香科常绿乔木龙脑香的树干经蒸馏冷却而得的结晶称“龙脑冰片”,亦称“梅片”。现主要以松节油、樟脑等为原料,经化学方法合成,称“机制冰片”,由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纳香的鲜品经蒸馏冷却和进一步加工所得的结晶称“艾片”。主产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成品贮于阴凉处研粉用。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临床应用:本品用于神昏、各种疮疡、咽喉肿痛、口疮、目疾等症。近年研究可用于晚期肿瘤疼痛的止痛;冰片50 g加入75%酒精100 mL中,配成50%冰片醇溶液(冰片性黏,要求达到完全饱和与溶解)。使用时,用蘸有冰片醇溶液的棉球在皮肤表面上以疼痛部位的中点为中心,向外行螺旋式涂搽至距离疼痛部位边缘0.5 cm处为止。用药前患者治疗部位往往有灼热和疼痛感觉,用药后患者可感觉凉爽而疼痛减轻。如用于肺癌患者止痛,可将药液涂在胸壁疼痛部位能达到止痛的目的。对肺癌及乳腺癌的止痛效果较好,对鼻咽癌、肝癌及恶性淋巴瘤止痛效果较差。
用法用量:中医用药一般内服入丸散,0.15~0.3 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1.2.8 罂粟壳 本品为罂粟科植物罂粟的干燥果壳。原产于国外,我国部分地区的药物种植场有少量栽培,以供药用。
性味归经:酸、涩,平,有毒;归大肠、肾经。
功效:止痛,止泻,止咳。
临床应用:本品有很强的止痛作用,治疗胃痛、腹痛、癌肿疼痛及筋骨诸痛,单用即有良效,亦可配入复方中使用。
用法用量:3~10 g。止痛止泻宜醋炒。使用注意咳嗽及腹泻、痢疾初起者不宜单用本品。
1.2.9 洋金花 本品为茄科植物白花曼陀罗等干燥花,多系野生或栽培品,又名山茄花、曼陀罗花,主产江苏、福建、广东等地。4—11月采收,花初开时摘下,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入心、肝、脾经。
功效:止痛,止痉,止咳平喘。
临床应用:①中药麻醉镇痛。②用于止痛:治跌打损伤所致的淤血肿痛,单用有效。配伍乳香、没药,能增强止痛消肿效果。本品药性辛温,治心腹冷痛及风湿痹痛等症尤为适宜。治心腹冷痛可单用,亦可与温中散寒的干姜、高良姜合用。治风寒湿痹,关节冷痛,与桂枝、附子、威灵仙同用能提高祛风湿止痛效果。
用法用量:麻醉,20 g,水煎服。制散剂吞服:0.3~0.6 g。如作卷烟吸,分次用,剂量≤1.5 g/d。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①青光眼及眼压增高者忌用。心肺功能代偿不全,肝肾严重损害者禁用。②心脏病、高血压、高热患者慎用。③本品服后有碍出汗,故表证未解者忌用。痰黏稠,咳吐不利者不宜用。④本品中毒时主要表现口干、皮肤潮红、无汗、瞳孔散大及呕吐、眩晕、狂躁、谵妄、惊厥等症。急救方法:可及时洗胃、导泻、输液、吸氧,并用拮抗药毛果芸香碱,2~4 mg/次,1次/15 min,皮下注射,直至瞳孔缩小,症状缓解。洋金花为有毒药物,用于麻醉必须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施行,以保安全。
1.2.10 川乌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块根,主产四川。通常在6月20日—至8月10日采挖,出去子根、须根,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脾经。
功效:麻醉,止痛,祛风寒湿邪。
临床应用:①用于手术麻醉止痛。本品具有很强的麻醉止痛作用,古时有单用本品为麻醉药者。②用于多种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炮制品)煎汤,1.5~3 g,久煎;入散剂或酒剂1~2 g。外用生品研末调敷,适量。作麻醉剂用生品。需注意用量不宜过大,也不宜持续服用。
注意事项:①孕妇忌服,阴虚阳盛、热证疼痛忌服。②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芨、白蔹同用。③生川乌外用,对皮肤有很强的刺激性。④《本草拾遗》载:射罔,“疮有热脓及黄水,涂之;若无脓水,有生血及新伤破,即不可涂,立杀人”。供参考。⑤中毒及解救:乌头毒性极强,因品种、采集时间、炮制、煎煮时间等不同,毒性差别很大,川乌中毒剂量在3~90 g。中毒症状大多在服药后30~60 min出现。最早症状为口舌、四肢及全身发麻,有的痛觉消失或减弱,四肢僵硬,肌肉强直,阵发性抽搐,牙关紧闭,失语、头昏、眼花、流涎、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腹泻、腹痛、心慌、心率缓慢、心律失常、体温下降、意识不清,最后可因呼吸麻痹、心脏停搏而死亡。急救方法:1∶5 000高锰酸钾洗胃,洗胃后服用活性炭悬浮液10~20 g,再服用硫酸镁20~30 g导泻;静脉滴注50%葡萄糖或糖盐水,维持体液,促进毒物排泄;静脉注射硫酸阿托品0.5~1 mg/4 h,用药3~4次后大部分症状可消失;严重者1次/15~30 min,在10 h内用5 mg,直至症状缓解或消失。
2.1 桂枝加术附汤(《伤寒论》) 方药:桂枝、芍药、生姜各7 g,甘草、附子各3 g,白术5 g,大枣3枚。适用范围:主要用于锐痛、虚证,如颈、肩、腕痛,肩周炎,风湿痛,腰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根据疼痛的变化再行加减。
2.2 五积散(《和剂局方》) 方药:白芷、陈皮、厚朴各2 g,当归、川芎、芍药、茯苓、桔梗、苍术、枳壳各3 g,半
夏、麻黄各1.5 g,干姜、肉桂(重表者用桂枝)、甘草各1 g。适用范围:腰痛、肋间神经痛、风湿痛等。适用于自诉上半身发热,下半身寒冷(上热下寒)者。因以平胃散作为基础方构成,所以,伴有胃部不适者也可服用,下肢寒重时,适当加制附子末,便秘时加适量大黄末,中年女性慢性腰痛多为此症。
2.3 桂枝茯苓丸(《金贵要略》) 方药:桂枝5 g,茯苓、桃仁、白芍各7 g,丹皮10 g,水煎服或为蜜丸用。适用范围:用于实证淤血,如腰痛、坐骨神经痛等。
2.4 小柴胡汤(《伤寒论》) 方药:柴胡10 g,半夏、黄芩、人参、甘草各5 g,生姜3片,大枣3枚。在具有特殊腹症时(胸胁苦满),依据虚实用柴胡桂枝姜汤、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大柴胡汤等。兼有淤血时,与桂枝茯苓丸并用。适用范围:颈项部疼痛、肩凝、腰痛、头痛等。
2.5 芍药钩藤木耳汤(经验方) 方药:生芍药、钩藤各30 g,黑木耳15 g,天麻、全蝎(研末冲服)各6 g,炙甘草、僵蚕各9 g,郁李仁、白芥子各10 g。水煎服。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适用范围:此汤具有搜风活络、解痉止痛作用。适用于颜面、肢端、腹部急性疼痛。治疗三叉神经痛、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神经性头痛、面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癫痫小发作、癔症、雷诺病、眩晕等。
2.6 强腰散(经验方) 方药:川乌、肉桂、樟脑、干姜各30 g,白芷、南星、赤芍各20 g。共研为极细末,30~50 g/次,开水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趁热时敷贴于痛处。隔日一换。适用范围:此方温散寒邪,行滞通络,活血镇痛。用于治疗慢性腰腿痛。注意事项:此药不可内服。
2.7 补益风湿汤(经验方) 方药:菟丝子、制狗脊、炒杜仲、生川断、怀牛膝、党参、炒白术、当归、炒白芍、威灵仙各10~15 g,大熟地15~20 g,肉桂5~10 g,独活6~10 g,防风6~12 g。1剂/d,水煎分两次温服。适用范围:此汤温补肝肾,益气养血,佐以补风散寒燥湿。主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痛、风湿性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2.8 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方药:独活、茯苓、寄生、炒杜仲、秦艽、当归、牛膝、防风、党参各9 g,熟地、白芍各12 g,川芎、细辛、桂枝各6 g,生甘草3 g。1剂/d,水煎服。适用范围:用于治疗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
2.9 三仁汤(《温病条辨》) 方药:杏仁、半夏各15 g,生苡仁18 g,飞滑石8 g,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6 g。适用范围: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2.10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方药:熟地25 g,怀山药、山萸肉各12 g,茯苓、泽泻、牡丹皮各10 g。适用范围:肾水不足、腰膝酸痛、头晕目眩、咽干耳鸣、潮热盗汗、骨折后期迟缓愈合等。
2.11 四逆散(《伤寒论》) 方药:甘草、枳实、柴胡各6 g,芍药9 g。适用范围:四肢不温、心悸、小便不利,或腹中痛等。
2.12 四神丸(《证治准绳》) 方药:肉豆蔻、五味子各60 g,补骨脂120 g,吴茱萸30 g。适用范围:五更泄泻、不思饮食,或久泻不愈、腹痛腰酸肢冷等。
2.13 右归丸(《景岳全书》) 方药:熟地黄240 g,山药、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各120 g,山茱萸、当归各90 g,肉桂60~120 g,制附子60~180 g。适用范围:各种损伤日久,肝肾不足,精血虚损而致神疲气乏,或心跳不宁,或肢冷酸软无力。
2.14 安痛汤(经验方) 方药:白芍、龙骨、两面针、甘草。适用范围:各种损伤所致的各种疼痛。
2.15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方药:桃仁12 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 g,川芎、桔梗各5 g,赤芍、枳壳各6 g,柴胡、甘草各3 g。适用范围:各种损伤所致的胸中血淤作痛。
2.16 虎潜丸(《丹溪心法》) 方药:黄柏150 g,龟甲120 g,知母、熟地黄、陈皮、白芍各60 g,锁阳45 g,狗骨30 g,干姜15 g。适用范围:各种软组织损伤日久,肝肾不足,阴虚内热之证,如腰膝酸软、腿足消瘦、步履乏力等。
2.17 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方药:干地黄24 g,山药、山茱萸各12 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 g,桂枝、附子各3 g。适用范围:损伤日久,肾阳不足而致的腰痛脚软,下半身欠温,少腹拘急等。
2.18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方药:熟地黄24 g,山茱萸、山药各12 g,泽泻、茯苓、丹皮各9 g,知母、黄柏各6 g。适用范围:各种损伤中后期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劳热、虚烦盗汗、腰肌酸痛、遗精等症。
2.19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方药:柴胡15 g,瓜蒌根、当归、桃仁各9 g,红花、甘草、穿山甲各6 g,大黄30 g。适用范围:跌打损伤,淤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2.20 济川煎(《景岳全书》) 方药:当归9~15 g,牛膝6 g,肉苁蓉6~9 g,泽泻4.5 g,升麻1.5~2.1 g,枳壳3 g。适用范围:各种损伤或慢性劳损所致的肾阳虚弱、大便秘结、小便清长、头目眩晕、腰膝酸软。
2.21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方药:陈皮、柴胡各6 g,川芎、香附、枳壳、芍药各4.5 g,甘草1.5 g。适用范围:各种损伤所致的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2.22 宽筋散(《伤科补要》) 方药:羌活、防风、续断、芍药各30 g,桂枝、甘草各12 g,当归45 g。适用范围:各种筋骨挫伤、拘挛疼痛等症。
2.23 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方药:熟地黄15 g,川芎8 g,白芍10 g,当归12 g,桃仁6 g,红花4 g。适用范围:各种损伤所致的失血、淤血作痛等症。
2.24 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方药:赤芍、川芎、老葱各3 g,桃仁、红花各9 g,红枣5 g,麝香(绢包)0.15 g,黄酒250 mL。适用范围:各种损伤后淤血阻于头面所致的头痛昏晕,或耳聋耳鸣年久,或头发脱落、面色青紫等。
2.25 真武汤(《伤寒论》) 方药: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炮去皮)各9 g,白术6 g。适用范围:各种损伤日久,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的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等症。
2.26 蠲痹汤(《百一选方》) 方药:羌活、姜黄、当归、黄芪、赤芍、防风各9 g,甘草3 g,姜5片。适用范围:益气和营,祛风胜湿。治疗各种风湿痹痛、肩项痹痛、手足麻木等症。
2.27 骨刺丸(《河北省药品标准〈1982年〉》) 方药:熟地黄、骨碎补、炙马钱子、鸡血藤、肉苁蓉各60 g,汉三七、乳香、没药、川芎各30 g。以上药物共研成细末,炼为蜜丸,每丸重6 g,早晚各服1丸,温开水或黄酒送下。适用范围:此方主要用来治疗骨质增生引起的各种疼痛,如腰痛及关节痛。
2.28 复方马钱子散(经验方) 方药:土鳖虫、川牛膝、甘草、麻黄、乳香、没药、全蝎、僵蚕、苍术各72 g,马钱子60 g。将马钱子置于铁锅中,加水适量,慢火煮沸,8 h后取出,剥去外皮,切成0.5~1 mm薄片,晾干,炒至呈均匀的棕褐色。乳香、没药置铁锅内,加热,并以灯心去除油质,烘干。全部药物混合粉碎后过100~200目筛,粗渣再次粉碎,使全部过筛成末。混匀分装入胶囊,每个约含散剂0.25 g,炮制后马钱子约占总量的40%。每晚睡前服药1次,5~10粒/次,用黄酒30~50 mL适量加水送服,不饮酒者可酌减酒量。忌用茶水送服。药量自小量开始,每晚增加1粒,至服药后出现腰痛加重或腰背有紧麻感反应时即不再增量,但服药量1次最多不宜超过10粒。服药后应安静卧床,当晚不宜多饮开水。连续服药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间宜停药2~3 d。病情完全缓解后每晚可减服1~2粒,续服2~3周以巩固疗效。服药期间不宜做剧烈运动。
适用范围:此方破血逐淤通络,祛风除湿止痛。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注意事项:按上法服药1 h内可见有头眩、脊背发麻或腰背肌群有紧缩感等症状,但反应多轻,无需处理,能自行恢复。如反应较重,腰痛剧烈,可饮白开水一碗或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 g。服药后3~10 d内,多数患者腰腿痛略加重,继续服用逐渐减轻。部分患者于开始服药后1周左右,皮肤可有轻度瘙痒或出现粟米样红疹,数天后可自行消退。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及孕妇忌服。
2.29 三两半汤(经验方) 方药:党参、黄芪、当归各30 g,牛膝、延胡索各15 g,杜仲24 g,川断18 g。1剂/d,分2次水煎服。适用范围:此汤益气补肾,活血止痛。主治腰肌劳损。以腰痛喜按喜揉,遇劳更甚者疗效好。
2.30 益肾蠲痹丸(成方) 方药:地黄、当归、淫羊藿、骨碎补、全蝎、蜈蚣、地龙、蜂房等20味药材。适用范围:温补肾阳,益肾壮督,搜风剔邪,蠲痹通络。用于顽痹。见关节疼痛、红肿、屈伸不利、晨僵、瘦削或僵硬变形。口服,8 g/次,疼痛剧烈时可加至12 g,3次/d,饭后温开水送服。
2.31 宝光风湿液(成方) 方药:独活、寄生、羌活、川芎、鹿角胶、鳖甲胶等。适用范围:祛风除湿、养血通络、补养肝肾。用于各类风湿性、类风湿性疾病,以及肩周炎、骨质增生、新旧软组织损伤等疾病引起的肝肾血亏、风寒湿痹、骨节疼痛、四肢麻木等症。摇匀口服,10~20 mL/次,2~3次/d。
2.32 附桂骨痛胶囊(成方) 方药:附子、肉桂、白芍、制川乌、淫羊藿、乳香、党参等。适用范围:温阳散寒,益气活血,消肿止痛。用于颈椎病及腰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局部骨节疼痛,屈伸不利,麻木或肿胀,遇热则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口服4~6粒/次,2~3次/d,饭后服用。
2.33 大活络丹(《兰台轨范》) 方药:红参、白术(麸炒)、当归、龟甲(醋淬)、乳香(制)、没药(制)、麝香、冰片、制草乌、防风、蕲蛇、乌梢蛇、广藿香、天麻、全蝎、豆蔻、人工牛黄、威灵仙等48味。适用范围:祛风止痛,除湿豁痰,舒筋活络。用于缺血性中风引起的偏瘫,风湿痹证(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腰腿疼痛及跌打损伤引起的行走不便和胸痹心痛。口服,6粒/次,2次/d,或遵医嘱。
2.34 穿 龙 骨 刺 片 (卫 生 部 颁 布 标 准・中 药 第 14 册 )
方药:穿山龙、淫羊藿、狗脊、川牛膝、熟地黄、枸杞子。适用范围:补肾、健骨、活血、止痛。用于骨质增生、骨刺疼痛。口服,6~8片/次,3次/d。
2.35 腰痹通胶囊(孙树椿・国家三类新药) 方药:国家保密处方。适用范围:活血化淤,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口服3片/次,3次/d。
2.36 雪山金罗汉(民族用药目录方) 方药:铁棒锤、麝香、藏红花、雪莲花、冰片、五灵脂等。适用范围:具有活血、消肿、止痛之功效。主要用于急、慢性扭挫伤,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肩周炎,骨质增生所致的肢体关节疼痛、肿胀,以及神经性头痛。用法:①将药液直接均匀地涂在患处,在皮肤表面形成膜状。②将患处皮肤按摩或热敷后再用药,可加速药物的吸收。3次/d。
(本文摘自人民卫生出版社《颈肩腰背痛非手术治疗》一书)
1672-7185(2014)17-0007-05
10.3969/j.issn.1672-7185.2014.17.003
2013-12-17)
R6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