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飞,侯彩妍,王莉莉,王晶晶,刘慧玲
急性放射病皮肤损伤1例的护理
王亚飞,侯彩妍,王莉莉,王晶晶,刘慧玲
急性放射病;护理;皮肤损伤
机体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称为急性放射病,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按分型为皮肤型、骨髓型、肠型和脑型[1]。急性放射病患者的体表屏障功能发生明显的损伤,皮肤和黏膜正常结构破坏,其通透性增高,细菌易通过皮肤或黏膜进入机体,并可蔓延至全身,皮肤黏膜分泌的杀菌物质减少,杀菌活力降低,对细菌防御功能下降。极易由皮肤黏膜局部病变导致严重的感染而影响救治的成功,甚至危及生命[2]。临床上皮肤损害出现较早,且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发展。放射性皮肤损伤依据损伤程度可分4度,Ⅰ度脱毛反应;Ⅱ度红斑反应;Ⅲ度水疱反应;Ⅳ度为溃疡[3]反应。Ⅰ度损伤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局部皮肤避免摩擦、瘙抓等机械性刺激,避免紫外线、远红外线的照射,禁止使用对皮肤刺激较强药物[3]。因人体的皮肤和黏膜具有良好的屏障功能,可以机械性阻止致病因素侵入机体,也可通过其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唾液和泪水中的溶菌酶等来杀灭细菌[2],故Ⅱ度及以上损伤需精心护理。Ⅳ度损伤的治疗较为困难,此期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急性放射病Ⅳ度皮肤损伤患者的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患者男,20岁,主诉在劳动工地将捡到的“宝物”(铱源,源强74.47居里)左手持物欣赏10min,装入右侧裤膝前袋里受照约4 h,距离50 cm照射约8 h,左手、右下肢肿胀明显,疼痛剧烈。右下肢胫前外侧皮肤出现0.8 cm水泡。第3天来我院就诊,根据生物剂量及物理剂量初步估算[4],该患者受照剂量为3Gy,右下肢局部源位达3736Gy,中心部位达250Gy,诊断:急性中度骨髓型放射病。
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查,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准确记录出入量,输注激素、白蛋白、补液及“408”口服治疗等,入院后皮肤损伤程度达到水疱期。第3天右下肢肿胀明显,水泡增大,约8 cm×8 cm,周围有新生水泡两个,约1.5 cm×1.5 cm,充盈明显,泡液清亮;左手掌出现水泡,右下肢肿胀上延至大腿中上1/3处,疼痛明显,于当日20:00左手掌水泡增大,约6 cm×3 cm,疼痛剧烈,给予杜非合剂25mg肌肉注射。第5天,腘窝外侧部出现一4 cm×2 cm水泡,周围数个新生小水泡,水泡周围皮肤苍白,大腿右、左径分别是48.5 cm、41 cm,小腿分别是37 cm、30 cm,呈实质性肿胀,皮温高。右侧足踝部肿胀明显,左手掌水泡增大至8 cm×5 cm,并且周围有新生水泡,左手食指指尖呈发绀样,肿胀明显,右腿及左手疼痛剧烈,局部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约30ml透明液体,泡液继续生成、渗出。第6天右腿及腘窝水泡面积增大至13 cm×10 cm,渗液较多,周围有红斑,左手水泡面积增大,渗液增多,左前臂肿大无疼痛感,破溃水泡严格无菌操作,勤换药。第8天在全麻下行右下肢、左上肢前臂截肢术。于第22天、第32天分别给予残肢拆线,伤口愈合较差;期间每天多次给予肢体功能锻炼,防止关节挛缩。之后转整形科。经过多次清创、植皮,经锻炼右手能进行一些生活自理,右下肢残端疼痛消失,具有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现仍存活。
2.1 全环境保护 患者需入住无菌层流病房实施保护性隔离,所以无菌环境的保持及物品消毒尤为重要。工作人员入室前更换无菌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更换拖鞋,接触患者前严格执行六部洗手法,必要时戴无菌手套。层流室每天2次用酸性氧化电位水喷雾消毒,每天2次用含氯消毒液擦拭物表及地面;垫气垫床以减轻皮肤受压,使用经高压蒸汽灭菌后的床单、被罩、枕套及病号服并每日予以更换,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平整;室温控制在25~26℃,湿度在40%~60%,以利于保持无菌环境及舒适度[4]。
2.2 皮肤护理
2.2.1 水泡期 (1)应常规消毒,用支架支起棉被保护水泡,以免擦伤。(2)密切观察皮肤红肿水泡出现时间、部位及变化过程。(3)注意保持皮肤清洁,生理盐水清洗皮肤损害处,每天2次,健侧卧位,变换体位每2 h更换一次,防止摩擦皮肤,以免加重皮肤损害。(4)严禁使用碘酒等皮肤刺激性药物。(5)损伤处皮肤避免输液、穿刺等侵入性操作;避免贴胶布、电极片等。(6)脱屑时,切勿撕脱,待其自行脱落,或用无菌剪刀剪下皮屑[3]。(7)双下肢抬高,利于静脉回流。(8)静脉液路的护理:使用深静脉置管,以免反复穿刺损伤皮肤,注意中心静脉导管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等感染情况。静脉穿刺时禁止使用止血带,尽可能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治疗时,将无菌纱布包裹于穿刺点上方5~6 cm处,用大拇指及食指加压于此,以防止加重皮肤剥落和感染。(9)出现水泡自行破溃、渗液,给予细菌培养加药敏,外科换药,保持创面干燥,防止感染。监测大腿及小腿的围度及肿胀的性质、四肢末梢血液循环、皮肤颜色及皮温等变化情况。此刻持续换药,严格无菌操作,保持肢体功能位还要避免压迫水泡。遵医嘱更换抗生素,增加抗真菌药物。(10)对大疱未破者,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及时更换浸湿的床单和纱布垫;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潮湿。注意会阴部及肛周的护理,皮肤损伤受压部位铺无菌纱垫,并用无菌纱布遮盖,无菌纱垫定时更换。对于患者创面应当尽可能保持干燥,可以采用加强翻身、悬空创面的办法,避免患者的创面受压,增进其血液循环,加快创面愈合的速度。
2.2.2 溃疡坏死期 糜烂溃疡期应用碘伏湿敷,磺胺嘧啶银(优拓)油纱交替外敷。注意避免局部创面受压,在改变体位时谨防碰撞患处,以免影响创面愈合及加重局部组织损伤,进行保护性隔离。根据创面或体表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同时注意加强创面换药。对于暴露在空气中的创面应当密切观察痂下是否有积脓的情况发生,对于创面使用包扎疗法的患者,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创面疼痛加剧以及体温升高时,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将敷料揭开,检查创面是否出现感染。必要时给予截肢术。
2.3 准确记录出入量 用标准的带有刻度的量杯,测量患者饮水、进食、大便及小便的容器是否符合标准,如有刻度不符,用白色医用胶布贴于容器外做好刻度标记,并用防水透明贴外贴。严格记录患者出入量具体到个位数。记录出入量的同时绘制记录出入量登记表,具体内容包括:日期、时间、饮水量、进食量、输入液体量、大便量及次数、小便量、呕吐量、统计护理人员签名等。正负平衡500ml,及时报告医师。
2.4 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皮肤放射性损伤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注意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和局部放射性损伤的病理改变对全身病情的影响,为医师对局部处理提供临床依据。同时遵医嘱合理应用止痛药,对早期的轻度疼痛,采取睡觉前服用索米痛片0.5 g或氨酚羟考酮片10mg,加地西泮片5mg。对于剧烈疼痛,白天可给予口服硫酸吗啡控释片10mg,晚上睡前可口含该药30mg,加艾司唑仑片2mg,必要时夜间改为肌注哌替啶50~100mg。应用止痛泵(生理盐水中加芬太尼、昂丹司琼及氟哌利多等)24 h持续静脉输入,止痛效果更好[3]。另外,还可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如听音乐、看书报等。
2.5 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放射病起病突然、病死率高。高度隔离的病房使患者相当陌生,且病情变化快,疼痛剧烈,此时患者易焦虑、精神紧张、压抑,甚至产生悲观、绝望等负性情绪,此时我们要充分了解患者心理变化,让其家人通过电话进行安抚。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认真、仔细,生活上关心体贴。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放射病护理过程中加强全环境保护措施的同时,密切观察皮肤损伤的变化过程,按照皮肤损伤发展规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处理病灶,为放射病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
[1]Monti P,Wysocki J,Vander Meeren A,et al.The cont ribution of radiation-induced injury to the gast rointestinal t ra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ul ti-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or failure [J].Br J Radiol,2005,27:89-94.
[2]柴 双,王筱慧,黄承瑶,等.上海“6.25”60Co源辐射事故患者诊断与救治文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93-496.
[3]王国权主编.核、化学、生物武器损伤急救与护理手册.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1-116.
[4]丰明星,陈燕琴,薛凤珠,等.1例肠型急性放射病皮肤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0):68.
(收稿:2014-02-07 修回:2014-05-21 编校:丁艳玲)
R 473.5
A
2095-3496(2014)03-0188-02
100071 北京,解放军第307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王亚飞,侯彩妍,王莉莉,王晶晶,刘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