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立,张 宏,朱丽娜
线粒体细胞病是20 世纪80 年代提出的细胞分子疾病,是线粒体DNA 缺陷所造成的能量代谢障碍遗传性疾病[1]。临床常见的有:(1)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ELAS);(2)克恩-塞尔(Kearns-Sayre)综合征(KSS);(3)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综合征(MERRF);(4)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 病)等类型。本文报道1 例属MELAS 综合征类型,以反复抽搐为首发症状,发病年龄较早,身材矮小,智能发育迟滞的病史。
患者,女性,14 岁,以“反复抽搐3 y,加重1 d”为主诉于2013 年9 月7 日入院。患者3 y 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肢体抽动,伴意识不清,每次持续约1 min,发作频率不等,数月1次至每日数次,无舌咬伤及尿失禁,曾于外院诊断为“脑膜脑炎”、“癫痫”,坚持口服得理多1 y 余,近2~3 个月未有发作,近日疲劳后今日频繁抽搐,伴有头痛及呕吐,于我院急诊诊断为“症状性癫痫”,给予鲁米那0.2 肌注,奥德金静点,病程中患者自诉间断性头痛,乏力,饮食差,二便无失禁。既往史:发现糖尿病2 y,注射胰岛素。个人史:足月,侧切分娩,身材矮小,140 cm,40 Kg,学习成绩差。家族史:其母亲患有“糖尿病”,37 岁患“脑梗死”。入院体检:体温36.2 ℃,血压105/70 mmHg,意识模糊,能简单回答问题,双瞳等大正圆,D=3.0 mm,对光反射灵敏,眼底无视乳头水肿,伸舌居中,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亢进,未查及疼温觉障碍,双侧Babinski 征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糖9.6 mmL/L,血气分析:动脉血氧饱和度96.8%,酸碱度7.348(7.35~7.45),血液剩余碱-5.9(-3~ 3),二氧化碳总量19.9(24.0~28.0),标准碳酸氢盐19.7(22.0~26.0),实际碳酸氢盐18.8(22.0~26.0)阴离子间隙21.7(8.0~16.0),乳酸6.2(0.70~2.10 mmol/L)。辅助检查:肌电图示:所检神经呈肌源性改变;头部核磁FLAIR 检查示:额、顶、颞及枕叶多发异常信号影,符合Hirano 等[2]提出下列诊断MELAS 综合征的标准:(1)28 岁之前出现的卒中样发作;(2)具有以癫痫或痴呆为特征的脑病表现或两种临床特征均存在;(3)存在高乳酸血症或破碎红纤维,两者有其一或均存在。并且建议在存在以下3种征象的两种或以上时诊断更为确切:(1)早期发育正常;(2)反复头痛发作;(3)反复出现呕吐。目前该诊断标准已经被广泛采纳。给予ATP、辅酶辅酶Q10(能气朗)、维生素E、B族维生素及抗癫痫和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并嘱患者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及低脂饮食。住院3 w,病情明显好转,神志清晰,言语流利,精神食欲可,可以自行行走,出院。
MELAS 的卒中样发作推测与一过性氧化磷酸化障碍有关的非真性血管病变,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引起线粒体缺血性脑血管病,此过程为可逆性,这可以解释患者影像学上的病灶反复出现和消失的现象。MELAS 患者影像学的特征性表现为:(1)皮质及皮质下异常信号,但病灶无明显增强;(2)各脑叶均可受损,病灶分布不符合动脉供血分布区。脑回肿胀以致多个脑同融合,相邻脑沟明显变浅;(3)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提示局部脑血流量及血容量相对减低,灌注成像的表现依发病的时间而不同[3,4]。本组患者影像学检查提示病损以大脑皮质受损为主,脑同肿胀脑沟变浅,病灶无明显增强,深部白质不受累,病变大小、部位呈游走性,各脑叶均可受损,病灶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且不符合血管分布,新的病灶多累及未发病的部位。病损不累及海马、颞叶内侧面、岛叶、额叶眶面。临床症状可以反复发作,发作后随着临床症状的恢复,影像学上的病灶可以完全恢复,但可遗留不同程度的脑萎缩[5]。
文献报道本病发病年龄范围为3~40 岁,5~15 岁间起病最为常见,卒中样发作是本病的首要表现,可由运动或感染多诱发,发作最初可表现为持续数天的头痛和呕吐,以后出现偏瘫、视觉障碍、失语、癫痫、精神行为异常甚至意识模糊等,可持续数天或数周消失,也可遗留永久体征[6]。MELAS 可伴有明显的内分泌障碍,有研究表明约21%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2 型糖尿病和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均有报道;55%~100%的患者有身材矮小,可能与生长激素水平低下有关。MELAS 在临床上极易误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因为两者均为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高级智能异常,可伴有癫痫,但患者也有一些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显著不同的表现,如症状反复出现;MRI 显示的病灶位于脑叶,以枕、顶、颞叶外侧面的皮质和皮层质下白质为主,并且可见皮质的层样坏死,而没有海马、颞叶内侧面、岛叶、额叶眶面的异常信号,这些是MELAS 综合征所特有,而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很少出现的表现,而病毒感染可能是引起发热和临床发作的诱因。
该病目前无特效治疗办法,理论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干预,即建立代谢旁路和基因治疗。现行治疗方法主要是建立代谢旁路,以增加机体ATP 产生为最终目的,常用的药物有辅酶Q10、艾地苯醌、L-精氨酸、二氯乙酸及维生素等药物均可改善MELAS 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都缺乏大样本的临床试验研究。
[1]张丽珊,陈建明.线粒体DNA 突变与人类疾病[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5,18(1):1-2.
[2]Hirano M,Ricci E,Koenigsbcrger MR,et al.MELAS:an original and clinical criteria for diagnosis[J].Neuromusc Disord,1992,2:125-135.
[3]Ikawa M,Okazawa H,Arakawa K,et al.PET imaging of redox and energy states in stroke-like episodes of MELAS[J].Mitochondrion,2009,9(2):144-147.
[4]Saneto RP,Friedman SD,Shaw DW.Neuroimaging of mito-ehondrial disease[J].Mitoehondrion,2008,8(56):396-413.
[5]Ito H,Mori K,Harada M,et al.Serial brain imaging analysis of strokelike episodes in MELAS[J].Brain Dev,2008,30(7):483-488.
[6]Thambisetty M,Newman NJ,Glass JD,et al.A practical approach to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MELAS:case report and review[J].Neurologist,2002,8(5):3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