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龙,秦振龙,王绣伯
1.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外科(唐山063000)
2.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东方医院麻醉科(北京100078)
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502研究所第五研究院门诊部内科(北京100190)
周围神经损伤后,结构和功能恢复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密切相关。物理和药物疗法,可以通过改变神经再生的微环境,促进非离断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1]。本研究所观察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lumbar sympathetic ganglionectomy,LSG)原主要用于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但是它的创伤大,起效慢,有较多的手术并发症。现配合补阳还五汤口服加药浴,观察此联合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再生影响。
1.1 动物 60只SD大鼠,编为1~60号。由河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1105033。
1.2 试剂及仪器
1.2.1 试剂 50%戊二醛,天津天泰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进口(配成3%溶液使用),水合氯醛,华北制药(配成10%溶液使用)。
1.2.2 仪器设备 肌电诱发电位仪,德国Easote Phasis型。显微镜及照相机,日本Olympus20型。手术器械,上海手术器械厂。红外线测温仪,上海华兴精密仪器总厂。电子天平,上海华兴精密仪器总厂。
1.3 药品 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120 g(生),当归尾6 g,赤芍5 g,地龙3 g,川芎3 g,红花3 g,桃仁3 g。每剂水煎2次,每次200 mL,混合备用。
1.4 模型制备与分组 60只SD大鼠用10%水合氯醛3 mL/kg腹腔内注射麻醉,股部剪毛,在无菌操作下暴露左侧坐骨神经,在胫神经与腓总神经分叉的上方约2 cm处,用止血钳将坐骨神经长约2 mm钳压1 min(钳压强度:钳子的第二扣),造成Seddon II类损伤[2]:即轴索离断,外膜仍较完整,暴露并切除位于左肾动脉下的L2~L5腰交感神经节。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只,对照组只行LSGT,实验组除LSGT外,加补阳还五汤口服,2次/d,每次5 mL。伤口完全愈合后,每天进行2次、每次10 min的药浴。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1 左后足部皮肤温度 手术前用记号笔标记两组大鼠左后足同一部位,大鼠清醒时用测温仪测量皮肤温度。在手术后1、2周在标记点再次测量。两次测量方法和环境温度、湿度等恒定。
1.5.2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 在2、4、6周时,从每组随机抽取10只大鼠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测量。选取每侧3或4个足印,选实验侧足(E)、正常侧足(N)的足印,测量3个变量。均精确到mm,取其最大值。PL(print length):足印的最长距离,即从足跟到足尖。TS(distance between first and fifth toes or total spreading):第1趾到第5趾连线距离。⑶IT(distance between intermediary toes):第2趾到第4趾连线距离。将上述3个变量带入Bain公式计算出SFI[3]。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0为正常,-100为完全损伤
1.5.3 坐骨神经传导速度 手术完成第2、4、6周,从实验组、对照组取10只大鼠,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坐骨神经传导速度(sciatic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用自制铂金丝做刺激电极和引导电极,两端的距离定为25 mm。暴露并游离坐骨神经。刺激电极放置于损伤神经近心端0.4 cm处,引导电极置于损伤神经远心端。测量方法、环境温度及湿度均保持恒定。
1.6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左后足部皮肤温度 两组间左后足部皮肤温度,在实验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1、2周,两组间比较实验组皮肤温度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1)。见表1。
表1 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左后足的皮肤温度比较(℃±s,n=10)
表1 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左后足的皮肤温度比较(℃±s,n=10)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1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31.02±0.12 31.04±0.11术后1周31.90±0.13a 31.05±0.10术后2周31.88±0.17℃a 31.55±0.12℃
2.2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 术后第2、4、6周,实验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表2 两组大鼠手术后不同时间点SFT变化(±s,n=10)
表2 两组大鼠手术后不同时间点SFT变化(±s,n=10)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1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2周-86.56±1.37a-76.30±1.81 4周-56.45±2.67a-38.21±2.81 6周-35.79±3.01a-17.12±3.27
2.3 坐骨神经传导速度 术后第2、4、6周时,实验组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3。
表3 大鼠手术后不同时间点SNCV比较(m/s,±s,n=10)
表3 大鼠手术后不同时间点SNCV比较(m/s,±s,n=10)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1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2周14.22±1.95a 8.54±2.11 4周27.52±2.67a 16.66±2.75 6周33.25±3.35a 21.19±3.27
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前治疗主要是LSG,因为LSG后能扩张下肢血管,从而降低血管阻力,加速下肢的血液循环[4]。LSG手术简单,但要求术者手术技术高,且术后并发症较多,存在一定的风险[5]。
坐骨神经损伤相当于中医的经络受损,气血阻滞,久病正气亏虚,故治疗提倡补气、活血、通络并行。补阳还五汤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本研究用于治疗坐骨神经损伤,是因为考虑坐骨神经损伤的病因病机是正气不足,气血凝滞。补阳还五汤中用黄芪以补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充足则邪自除。气为血之母,气行则血行,血行瘀自散。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消瘀散结。地龙专入经络,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不但具有补气养血功效,而且还有很好的宣通散结止痛的功效[6]。主要治疗痹证,切中本病气血不足、气血凝滞这一病因病机,实为标本兼治。补阳还五汤药浴,可以明显改善损伤神经处的微循环。
本实验应用手术方法,使大鼠的坐骨神经产生人为损伤,通过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左后足部皮肤温度、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推断坐骨神经损伤的恢复情况。缘SFI是大鼠后肢伸屈踝、趾诸肌功能协调程度的表现,是判断坐骨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可靠方法,是全部指标的综合反映。本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对照组的SFI随实验的进行都有显著提高,但二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数据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内部各时间段间的SFI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补阳还五汤口服加药浴并LSG,有助于大鼠受损坐骨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补阳还五汤口服加药浴并LSG,可以有效地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使小的动、静脉扩张。同时也可以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括约肌扩张,明显降低小血管的张力,明显改善受损神经的微循环,增加血流,增加神经的营养,减轻神经水肿。因为神经再生微环境中的吞噬细胞是血源性的,而吞噬细胞在瓦勒式变性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加速完成瓦勒式变性过程,从而提供了神经轴突再生的通路,加速了再生轴突的推进。加速的血液循环还能刺激细胞中的氧化还原酶分子,使其增强氧利用能力和各种代谢、合成,进而促进新陈代谢,及时清除代谢产物,快速减轻炎症反应,可以把神经缺血性损伤的程度减到最低程度。丰富的血流为雪旺细胞带来了更多养分,促进雪旺细胞大量增殖,从而可以分泌更多的神经营养因子NTFs,为神经再生和修复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使轴突逐渐恢复其连续性,电荷的损耗明显减少,使其传导恢复其跳跃性,结间距快速变长,使SFI和SNCV逐渐恢复。补阳还五汤在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方面的机制虽然尚未完全阐明,但应考虑与其补气活血通络的作用有关。所以有理由认为补阳还五汤口服加药浴并腰交感神经节切除,可以明显加速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的恢复。
[1]Myckatyn TM,Brenner M,Mackinnon SE,et al.Effects of External Beam Radiation in the Rat Tibial Nerve after Crush,Transection and Repair,or Nerve Isograft Paradigms[J].Laryngoscope,2004,114(5):931-938.
[2]李育浩,吴清和,温素萍,等.络通片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药理,1994,5(3):31-34.
[3]Hare GMT.Walking track analysis a long-term assessment of pe⁃ripheral nerve recovery[J].Plast Reconstr Surg,1992,89(2):251.
[4]Aydin MA,Urbanchek MG,Kuzon WM.Improved Early Muscle Re⁃covery Using FK506 in a Rat Nerve-Repair Model[J].J Reconstr Microsurg,2004,20(2):183-192.
[5]代远斌,卢小刚.经电视腹腔镜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的并发症及防治[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30(6):912-914.
[6]宁秀艳.补阳还五汤辨证加减治疗继发子宫性闭经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7):1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