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吴金勇,李燕宁
肺炎是儿童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占住院疾病中首位,其中重症肺炎的病死率在20%~30%,为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全球每年约有350万儿童死于肺炎[1]。中医儿科学称本病为肺炎喘嗽,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状。典型的肺炎喘嗽多以发热、咳嗽、喘憋以及咯痰为主要症状。李燕宁教授根据肺炎发展过程中主要症状的变化,将其归纳为按主证辨证论治,进而总结出按照“三关”论治肺炎。
“三关”是指发热关、喘憋关和衰竭关,发热关指肺炎初期多会出现发热甚至高热症状,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喘憋关多指中期多出现喘促、憋闷的症状,治疗上多以治肺开闭为主;衰竭关是指极期会出现心肺等脏腑功能衰竭的症状,治疗上多以扶正固本为主。三关分治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宗旨,反映出治法上解毒、宣肺、扶正三者相辅相成。
发热一般是儿童肺炎的首发症状,可贯穿于肺炎的各期,多以发热甚至高热为主要症状,热势的高低多能反映正气的强弱以及病邪的程度。
1.1 卫气营血辨治 肺炎主因外感风邪,首先侵犯肺卫,正邪交争于体表,即出现发热等症状,治疗多按卫气营血进行辨证论治。
卫分证主证是发热、恶寒、少汗或无汗,治法当发汗以驱邪。肺炎初期风邪犯于卫表,导致卫表郁闭,当以汗法而解,根据感邪轻重,又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不密,不可妄用汗法,过汗则伤津亡阳,汗不彻则邪滞于里,李燕宁教授将发汗剂分为三类:发汗轻剂、中剂、重剂。卫分证又分为风寒证和风热证两类。风寒袭肺者,恶寒发热并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伴身体疼痛。风热袭肺,发热重,微恶风,无汗或少汗。风寒轻证,多见于小儿体虚感寒或反复易感,以肺气郁而咳嗽有痰为主,方选荆防败毒散加减;中度风寒证,多见于外感风寒湿邪,以头项强痛、身体酸痛为主,方选九味羌活汤加减;风寒重证,多见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多以肺气上逆伴喘为主,方选麻黄汤、华盖散加减。风热证治以辛凉发汗,风热轻证,多见于小儿风温初起,邪轻病微者,用葱豉汤、葱豉桔梗汤加减;中度风热证,多以咳嗽、咽痛为主,用银翘散加减;风热重证,多见于邪热壅肺、咳喘为主,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气分证主证是壮热、恶热、大汗或多汗为主,伴见口渴、咽干、精神烦躁、易哭闹,治法当以清热生津为主,方选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加减。热邪初入气分,表邪未解,多见脏腑积热,面热唇焦,口舌生疮,目赤鼻衄,大便偏干者,方选凉膈散加减。
营分证主证是发热夜甚,身体灼热,夜间皮肤干燥无汗,小儿体质易从阳化热,甚则身热烦躁,神昏谵语,方选清营汤加减。气营两燔伴热毒炽盛者,方选淸瘟败毒散加减,气营两燔伴斑片状出血者,方选化斑汤加减。
血分证的主证是热势起伏,汗出蒸蒸而不解,热不甚高,多见于小儿心肝积热盛于血分,甚则咳血、吐血、衄血,发斑紫黑,神昏谵语,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
1.2 三焦辨治湿热 发热有因于风寒、风热者,亦有因于温湿热邪导致者,治疗上多从三焦进行辨证论治。上焦湿热不愈或失治、误治,极易传至中下二焦,中焦或下焦湿热亦可传于上焦,而成湿热弥漫三焦之势。华云岫总结叶天士治湿病的经验时说:“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渗湿、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振,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湿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淡泄之,亦犹低湿处,必多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渠以泄之耳[2]。”然三焦又为一整体,用药当互为策应。按照温病概念,心肺居于上焦,脾胃居于中焦,肝肾居于下焦。治疗湿热,李燕宁教授从其意,在上述治湿之法基础上合以清热之法,遂成清利三焦湿热之剂。
上焦湿热,多见于湿热蕴肺,采取开宣肺气、佐清热祛湿之法,又因为湿热性异,利湿易伤阳,清热易生湿,所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热重于湿而偏于表热明显者,方选银翘散加减;热重于湿而偏于湿热蕴表者,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湿重于热者,方选藿朴夏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方选甘露消毒丹加减。湿热之邪传于中焦脾胃者,以运脾化湿之法为主,后分而治之,热重于湿者,选白虎加苍术汤加减;湿热并重者,选甘露消毒丹加减;湿重于热者,以表湿偏重为主,选藿朴夏苓汤加减,湿渐化热者,选三仁汤加减。
湿热之邪传于下焦者,多为湿热弥漫三焦之证,热重于湿者,用三石汤加减;湿重于热者,茯苓皮汤加减;湿热并重者,茵陈蒿汤加减。
喘憋多为肺炎的次发症状,也是肺炎区别于感冒的重要症状,喘憋关反映的是肺的宣发肃降功能的异常,喘憋程度反映肺气郁闭的程度,喘憋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疾病的预后。喘憋关亦可分为三期,早期邪气郁闭、中期痰浊郁闭和后期脏气郁闭。
2.1 早期邪气郁闭 病机是感受风寒、风热、湿热邪气侵犯卫表,闭塞皮毛,肺气卫气相通,进而导致肺气郁闭。病位以卫表为主,兼有邪犯肺气。治法要以驱散表邪为主,辅以开宣肺气之法。邪在表者,宜汗而发之。治疗上,风寒闭表用麻黄汤加减,风热闭表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湿热闭表则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2.2 中期痰浊郁闭 病机多是表邪已去,痰热瘀血互结,郁闭肺气,里热炽盛。病位以肺脏为主,兼有卫表之证。治法上以祛痰为主,同时重视肺气的宣发肃降,兼有卫表之邪辅以宣肺之法,偏于里者,要宣肺与降肺之法同用,以降肺为主。李燕宁教授将“痰”分为三类:初病之痰、已病之痰、久病之痰,祛痰之法分为化痰、涤痰、逐痰三法。初病之痰多指新痰,即是伤风咳嗽之痰,肺部听诊多以干啰音、痰鸣音为主,易于吸收,出现时间较短,治法上多以化痰为主,方选二陈汤加减。
已病之痰多指陈痰或是脏腑之痰,部位较深,肺部听诊可闻及大量水泡音,多以三子养亲汤之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等药物涤痰,咳喘甚者以紫苏子止咳平喘,痰涎盛者以白芥子快隔化痰,食滞胃胀者以莱菔子助消食导滞。
久病之痰多指经络之痰,久病机体正气大亏,脏腑内伤虚损,因虚致痰致瘀,痰瘀交结,深据于里,阻于肺络,听诊肺部啰音固定不消,多属于痰瘀互结之证,用逐痰通络之法,选蜈蚣、全蝎、土元、僵蚕等药物来搜络逐痰。
2.3 后期脏闭 病机多为正虚邪恋,肺气肃降不利,导致肺脏郁闭,兼夹有痰浊闭肺之象,治法上扶正祛痰、肃降肺气,方选竹叶石膏汤、黄芪当归汤加减。又肺主气,主治节,朝百脉,外感之邪侵袭肺脏,肺气郁闭,气机停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肺气闭阻,运行不畅,血停脉中,凝而成瘀,痰由津而生,瘀由血化生,两者又可以相互转化,出现痰浊瘀阻之象,治疗上要重视活血祛瘀,多以三棱、莪术、桃仁等活血化瘀之品加减。
衰竭关病因多是正虚邪陷,多反映正气的存亡状态,可突发于肺炎的各个阶段,首先是精神的改变,同时伴有高热、烦躁,后逐渐精神淡漠。可分为心阳虚衰、肺气耗竭和阴损及阳之阴阳俱衰,心阳虚衰证见面色苍白、精神倦怠、浮肿自汗、手足厥冷、肝脏肿大、舌质淡润,脉细疾无力、结代,方选参附汤加减;肺气耗竭证见呼吸困难、口唇和甲床发绀、意识障碍等精神神经症状,方选生脉饮加减;阴阳俱衰者,证见阳越于上,汗出肢冷,面色浮红,脉虚数或浮大无根,用参附龙牡汤加减。
纵观现今,儿童常见病之肺炎,临床多以西医药治疗为主,然中医药效验日益凸显,颇受关注,亦不当偏废。李燕宁教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将肺炎喘嗽的发病传变总结为发热关、喘憋关、衰竭关三关,对于每一关,都理法方药完备,辨证准确,用药精炼,效如桴鼓。吾辈才疏学浅,仅粗陋整理,供同道参考。
[1] 王岱明.小儿肺炎——21世纪仍是一大威胁[J].临床儿科杂志,2000,18(4):215-217.
[2] 石志忠.《湿热病篇》中湿温病的治则与禁忌[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8,10(14):113.